国产在线导航,欧美日本中文,黄色在线观看网站永久免费乱码,chinese国产在线视频,亚洲欧洲第一视频,天天做人人爱夜夜爽2020毛片,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觀后感>《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時間:2024-05-20 11:45:04 觀后感 我要投稿

【必備】《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在觀賞了后,心中感慨萬千,不禁為作品所深深折服,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大年初一晚八點在央視1套播出的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懷著期待的心情我也觀看了這檔文化節(jié)目?赐旰螅X海中只有兩個字:震撼。

  《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講述的是《尚書》。相傳的《尚書》即五經(jīng)中的《書》,是孔子晚期編纂的.,原有上百篇,“不易懂”,“不易傳”,所以孔子決定選出其中的精華,要求“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盛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后來秦朝實行“焚書坑儒”政策,許多的《書》都被燒了,這時就有了傳《尚書》第一人——伏生的故事。

  伏生從小便讀了《尚書》,后來為了讓文化傳承下去,他將一本《尚書》藏在自家墻壁中。后在運了一車《書》回山東老家的途中慘遇兵亂,他的兒子舍命護書,他的妻女因為不愿用《書》生火而病死?梢哉f若沒有伏生,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尚書》。

  由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真的惟妙惟肖,從伏生的眼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九旬的老人一生識讀《尚書》,保護《尚書》的決心之大和對妻子舍命護書的痛心。他一生都在尊崇《尚書》,尊崇文化。而由撒貝寧老師飾演的穿越兩千年的晚生,也正意喻著現(xiàn)代的讀書人,這也是號召我們多多學習中華優(yōu)秀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追溯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是否有想過,為什么同樣作為四大古國之一的古中國,文明卻不像其他三國一樣都斷傳過,而是代代相傳,一點一滴流傳至今?正是因為我國的歷史上有像伏生這樣偉大的人物存在啊。當然這其中也有賢明君主的功勞,如果沒有漢文帝,也就不會有晁錯去拜師求學,《尚書》流傳的機遇也就會小很多。由此觀之,文化之所以能傳承下來,是因為一代代賢明的君王和賢能的讀書人對文化的保護和尊崇。

  《典籍里的中國》的第一期看得我淚流滿目,我不禁為伏生誓死護書的精神動容。作為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輩應當也將《尚書》流傳下去,發(fā)揚光大。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

  《水經(jīng)注》,酈道元,北魏世家明臣。 “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睔v時近十年,酈道元以“注”釋“經(jīng)”,遍閱地理書籍,記述天下水道,寫下不朽巨著。

  劇中采用“文化訪談+戲劇+影視化”的表達方式,利用故事再現(xiàn)的方式,通過情景化呈現(xiàn)和通俗化解讀,從側(cè)面反映出酈道元為什么給《水經(jīng)》做注,又如何著寫《水經(jīng)注》這部“宇宙未有之奇書”的原由和經(jīng)過。

  觀后,不知不覺也潤濕了雙目。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在社稷危亡,生靈涂炭之際,追求“金甌無缺,國泰民安”的家國情懷;在風雨如晦,深處險境,為了政治清明,民生安樂而“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士大夫情節(jié),已經(jīng)深深刻入華夏文明的基因中。他剛正不阿,懲治犯罪,打擊豪強,得罪貴族。明知危險,卻勇往直前,似“孟山瀑布,一躍而下”。他和孝文帝都希望變革,希望突破,希望國強,希望民安,但一個遭擠,一個早逝,最終都未實現(xiàn)如其夢想,正如劇中孝文帝所說“夢想越遠大,圓夢就越艱難,他需要一代一代接續(xù)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拼搏和奮斗,才能使這個民族屹立不倒。同理,一個人在自己的歷史周期內(nèi),也是需要拼搏,需要努力,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劇中塑造了一個堅持正義,秉持法度的循吏酈道元。但現(xiàn)實生活中,堅持則剛,剛則易折;迂回則軟,軟則易墮。歷史五千年,有文天祥、蘇軾、顧炎武等,也有嚴嵩、賈似道、秦檜等,更有郭子儀、張居正,曾國藩等,需均有同樣的志向,類同的遭遇,相似的結(jié)局!坝^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生命的價值在于個人的選擇和時代的機遇,盡力即可。

  從《水經(jīng)注》的故事中看出,酈道元是強調(diào)實踐和考證。酈道元博覽群書,考察河道溝渠,搜集風土民情,用凝練的筆墨,動人的.描述,對《水經(jīng)》進行注和勘誤。他不盲從典籍,也是近代科學和社會學強調(diào)的工作方式。毛澤東對他高度評價“不是深入實地地去走一走是寫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酈道元從事野外工作力求實證的方法和成果,標志著中國古代地理學進入一個新階段。”可見,任何永留千古的科技類名著典籍,無一不是來自于實踐。

  “水德含和,變通在我!币徊俊端(jīng)注》蘊含了先賢以民生為本、追求人水和諧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總結(jié)。

  皇皇巨著在前,錚錚鐵骨在后,人著其書,書同其人。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一部名著,延續(xù)千百年,歷經(jīng)三代名人之手;一種精神,傳承無數(shù)載,受盡風雨永垂不朽,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里的中國》的主題《周易》。

  《周易》分為《易經(jīng)》與《易傳》,相傳我國對于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時期的周文王結(jié)合前人研究與個人見解,著成《易經(jīng)》;近古的孔子及弟子,為《易經(jīng)》作注而成《易傳》,經(jīng)傳合一,終成《周易》。

  司馬遷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痹谖耐醺赣H季歷時,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諸侯的首領。而后周文王父親被商紂王殺死,文王繼位。因為文王十分賢德有禮,許多賢人志士前來投奔他,商紂王出于忌妒,將他囚禁于羑里,并來害了他的兒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絕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而是潛心鉆研先祖伏羲留下來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經(jīng)》。這就如同司馬遷后面所說:“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古時的志士們尚能在如此絕境中完成巨著,我們就更不應該為了某個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目標!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關于《周易》的書籍時,書上全講的是八卦風水,晦澀難懂,于是我很快就不看了,并且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講風水的“雜書”,怎能名入“四書五經(jīng)”之列?

  直到今天,我才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了轉(zhuǎn)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周易》里的兩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顯然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習天,以自強不息;學習地,以厚德載物。那么,這做人的道理與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徑庭,是為什么呢?原來,在孔子之前,《易經(jīng)》大多是講天象與自然;而在孔子對其深究并著成《易傳》后,《周易》便開始偏向于關注內(nèi)心與倫理,孔子促使周易》由占筵之書轉(zhuǎn)為義理之學,對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學習“天”,因為天始終剛勁堅挺、運轉(zhuǎn)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從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這如同我們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堅持理想,堅持信念,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蔽艺J為,每位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將《周易》帶給我們的自然規(guī)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傳承下去,將五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今天,我看了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這部節(jié)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里的記載和它的`經(jīng)歷。

  《尚書》里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zhàn),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xiàn)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jié)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采訪他的地點。

  為什么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毀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斗被殺,他的母親后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xiàn)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渡袝凡粌H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叫作《典籍里的中國》的電視,它是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

  首先,會播放一個由中國國家戲劇院院長田沁鑫組織的典讀會,以此來知道演員們吃飯于這本書的理解。典讀會過后,便是話劇正式開演,撒貝寧以穿越的方式與古人相見,共同探討經(jīng)書、古典的`奧妙,其中,有英勇無畏、“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大禹、滿腹經(jīng)綸、周游列國的司馬懿,中間,還會穿插著專家們的講解,節(jié)目最后,還會對此做出總結(jié),《典籍里的中國》記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以穿越的形式表達了當代讀書人對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個人觀看時,心中都會有一股驕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許是對祖國的驕傲,或許是古人遠大理想而自豪,總之,都是因為中國。

  《典籍里的中國》是一檔特別的綜藝節(jié)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尊重,既讓我們覺得莊重無比,又并非嚴格。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周五晚上,我寫完作業(yè),習慣性地跑到客廳打開電視,想要看點兒什么,一直竟想不出來到底要看什么。正當我關閉電視的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向我推薦了《典籍里的中國》這個節(jié)目。

  帶著好奇與期待,我再次打開電視,找到了《典籍里的中國之》。開場,節(jié)目就以戲劇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滿分作文網(wǎng)《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以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以戲劇的`形式演繹了宋應星的一生與《天工開物》的成書過程。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宋應星,字長庚!短旃ら_物》一書出版距今384年。宋應星在書中梳理了130多種生產(chǎn)技術和工具,在對古代各項生產(chǎn)技術的系統(tǒng)總結(jié)中,構(gòu)建了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拔镒蕴焐ら_于人”,《天工開物》體現(xiàn)著格物致知的科學態(tài)度和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

  看完這期節(jié)目,我不僅了解了許多科學文化常識,更被宋應星和袁隆平這種求真務實、造福百姓的態(tài)度所吸引。他們都是心懷夢想的人,禾下乘涼,天下富足是他們共同的夢。發(fā)展科學,利益民生,造福人類,促進文明是他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目標。

  我的夢想是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我要如何實現(xiàn)它們?我捫心自問道。成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帶領更多孩子在書籍的懷抱中變得更加淵博是我的目標。多讀書,多積累則是我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書是一位知心朋友,你可以從它那里獲得激勵,書是一位老師,你可以從它那里學到知識,書是一位心理學家,你可以從他那里獲得安慰……“只有多讀書,不斷為自己充電,才能不斷進步!蔽蚁。

  想到這里,我回到書桌前。重新拿出了那張已經(jīng)被我遺忘的計劃表,然后更加認真地閱讀,寫讀書筆記……

  睡前,我躺在床上,又想起了自己總結(jié)的那句話,“只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才能不斷的進步……”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幾千年來,祖先一直在記錄我們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人們世代,薪火相傳,讓精神的血脈延綿至今,知道我們的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兜浼锏闹袊芬孕碌姆绞阶屛覀冏R讀《史記》,撒貝寧帶領著我們穿越千年的時光,向司馬遷獻上“千年一拜”。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為西漢司馬遷所著,開記傳體先河。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gòu)成,共計一百三十篇,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的.歷史。司馬遷及其父兩代人竭盡畢生精力,著成此書。

  通過《史記》,我們看到了集崇德尚武,勤政愛民于一身的軒轅黃帝,統(tǒng)一了中原部落,成為中華的人文始祖,為華夏民族樹立楷模。透過《史記》,我們看到了千古一帝始皇的豐功偉績,統(tǒng)一天下,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也因秦暴政二世而亡。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平民義舉立傳,這是司馬遷的史學創(chuàng)造。藺相如以國家大義廉頗負荊請罪,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成為千古佳話,后世美德。張騫鑿空,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貫穿東西,聯(lián)通中外的絲綢之路,20xx多年前,中國已經(jīng)開始了官方的中外交流之路,與世界連通……

  你也許沒有讀過《史記》,但你絕對聽說過這些故事,完壁歸趙,破釜沉舟,臥薪嘗膽,毛遂自薦,約法三章,一言九鼎等一系列出自《史記》的故事。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兩代人的豪情壯志。司馬|牢記父親之教誨“修史是司馬家的”,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名位評高下,不虛美,不隱惡,如實反映歷史真實情況,魯迅先生贊美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古往今來使蕓蕓眾生無不從中受益。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我十分喜歡旅游,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對于他的了解并不多,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長大后初心未變,便開始游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fā)時,他忍著病痛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損失辛苦得來的數(shù)據(jù)。徐霞客生命最后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征”,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游天臺山日記》、《游黃山日記》……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于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跡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近日,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開播,首期通過演繹漢代伏生傳《尚書》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對話、時空轉(zhuǎn)換中,讓《尚書》這部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進入大眾視野。節(jié)目不僅呈現(xiàn)了精彩的舞臺演出,更著力于展現(xiàn)《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讓《尚書》的奧義可感可知

  “說來不是我舍命護《書》,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護《書》!”

  節(jié)目中,演員倪大紅飾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lián)人物,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他們又共同遇見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師的周武王。

  選擇《尚書》作為節(jié)目的開篇,是因為《尚書》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記載了中華民族上古時期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歷史。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尚書》共五十八篇,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分成四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在介紹《尚書》時用了這樣十二個字:“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即《書》的奧義充分地體現(xiàn)在典謨、訓誥和誓命當中。這里說的是《尚書》的六種體例:典、謨、訓、誥、誓、命。

  典是先王們用來治國的典章制度,如《尚書》的第一篇叫《堯典》,記載了堯和舜治理國家的一些事情。謨是記載古時君臣謀劃治國方略的言論,如《皋陶謨》篇就主要記載了舜和大臣們討論國家大計的對話。訓即大臣對于君主的勸諫。誥主要是君主對臣民的告示、告誡以及勸勉。誓是在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前君主對將士的動員令或宣戰(zhàn)令。命就是君主所頒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勸學》中說“《書》者,政事之紀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可見古人認為,《尚書》所記載的就是上古時期治國理政的大經(jīng)大法,《尚書》和蘊含其中的治國理想,早已成為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打開《尚書》,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談及官吏選用,有“知人則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舉、無偏無黨。處理對外關系時,應以“睦乃四鄰”“協(xié)和萬邦”為最高準則。圍繞從政者個人的修身立德,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要從自身著眼,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要從細節(jié)著眼,從小事做起,做到兢兢業(yè)業(yè)、慎始慎終。而“滿招損,謙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儉于家”……這些出自《尚書》的名句,其思想內(nèi)涵更是早已超越為政的范疇,成為全體民眾共同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

  如何把《尚書》這樣的上古典籍變成當代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國》戲劇部分成為了節(jié)目突出的創(chuàng)新亮點,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堪稱“出彩”,為提升節(jié)目的質(zhì)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此次擔任《典籍里的中國》藝術總監(jiān),她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精神,中國國家話劇院責無旁貸!”此番創(chuàng)作始終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深入傳統(tǒng)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nèi)涵,同時將多時空舞臺與視覺技術手段結(jié)合,讓傳統(tǒng)題材作品既保有傳統(tǒng)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趣味。借助電視節(jié)目與戲劇各自獨特的表達優(yōu)勢,對蘊含在古籍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zhuǎn)碼,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中華文明之光,感動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力量。

  禹定九州 華夏一體

  節(jié)目中,反復誦讀了《禹貢》開篇的“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幾句。演員重現(xiàn)了大禹與先民治水的場景,他們僅有簡陋的治水工具,卻不畏洪水泛濫,誓要爭天下安寧。

  然而正如節(jié)目中所介紹的,禹最大的功績并不僅如此,在治水的同時,他還做了治理、考察、規(guī)劃等一系列工作。通過這些工作開辟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華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到處都有禹留下的足跡,于是就誕生了“禹跡”這樣一個名詞,以此指代華夏這片文明地域。

  可以說,禹跡是華夏疆域的第一個名稱,先秦時期的人們普遍使用這個名稱來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時期的銅器“秦公簋”上的銘文就寫著“鼏宅禹跡”。山東臨淄齊國故城出土的“叔夷鐘”上亦寫有“處禹之堵”,這是齊靈公為封賞大臣叔夷而鑄造的銅器。“鼏宅禹跡”“處禹之堵”這兩句話其實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跡的范圍之內(nèi)。

  伏生有這樣一句臺詞:“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這句話出自《左傳》,從這句話中我們了解禹跡與九州的關系——九州是對禹跡的進一步分區(qū)。因為禹跡的范圍太大了,人們在禹跡里還是分不清東南西北,于是把禹跡分成九個區(qū)域——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后再說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表明了自己在禹跡里面,也說清了自己的具體方位。

  為什么是九州?不妨看“州”這個字。州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現(xiàn)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川”,表示河流;中間曲線上的小圓圈,意思是水所環(huán)繞的一塊地方。所以,“州”的本義是指水中的陸地。而治水可以簡單理解為把水排走、開辟出一塊塊干燥可居的地塊,古人于是把“州”與治水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講,由此傳播開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故事。

  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天還在被使用,如徐州、揚州、荊州等。雖然今天這些州的范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位置仍然與古代那些州有著直接的關系。有些州的名稱則成為省的簡稱,如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

  隨著歷史發(fā)展,九州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域的代名詞,其中包含兩個最基本的意思。第一是地理范圍。九州包括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這是華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第二是完整性。九州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稱作禹跡的那個地域。九個州,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華夏地域就不完整了。這一點深深地銘刻在華夏人的'心中。

  在節(jié)目的演繹中,主持人撒貝寧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

  “華夏為何一體?”

  “自古就是一體!

  中華民族的大地,和中國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這片大地浸潤了漫長的歷史,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著歷史的意蘊。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這份對原鄉(xiāng)故土的樸素情感始終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

  民心即天命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伏生講解的第二個故事來自《牧誓》,說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時領著眾人念出出征誓詞。舞臺上,萬軍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眾人齊聲響應。在演員們的演繹下,仿佛古戰(zhàn)場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短短的幾句話氣勢如虹,讓人感受到了勢不可擋的力量。《牧誓》不僅描述了武王伐紂的過程,也指明了武王伐紂的原因,寫出了興亡之道。

  《典籍里的中國》的創(chuàng)新之處,不僅在于戲劇化結(jié)構(gòu)和影視化表達,其更大的創(chuàng)意是在主題立意上的交相輝映。大禹治水安民、武王為民伐紂等多場戲劇,始終圍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一鮮明主題展開。

  正如節(jié)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介紹,“民本”這一概念即萌發(fā)于《尚書》。除了節(jié)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貢》《牧誓》等,在《尚書》多篇中均可看到,為政者們不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篤行之。

  翻開《尚書》首篇《堯典》,文中對堯帝的頌揚是同百姓密切相連的。如:“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這是說,堯能發(fā)揚美德才智,使九族親密和睦,還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鞍傩照衙鳌钡摹罢选弊,本義是昏暗中出現(xiàn)一抹亮光,有引導光明之意,這是指百姓們從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黎民”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堯典》,“黎”從“黍”,是一穗聚有很多顆粒的小黃米。黎民指眾多人民。“黎民于變時雍”是說眾多人民也隨著變得友好和睦了。可見,在《堯典》里,領袖與人民的關系已講得生動而富有深意。

  《尚書》還記載了堯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輔佐了堯、舜、禹三代帝王,同堯、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稱為“上古四圣”。在《皋陶謨》篇中,他向大禹講了執(zhí)政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通觀九德,充滿哲思和智慧,均能體現(xiàn)出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皋陶認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擔任職務,那么各種事情都會成功。

  大禹還曾向皋陶請教:怎樣才能使臣子同心協(xié)力?皋陶則告訴大禹最高執(zhí)政者的四項要務: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項要務,都是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項,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書》這一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獻中,對人民的認識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遠地影響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繼承下來,如孟子直接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薄抖Y記·大學》里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其中也包含著四項,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屬子女向自己看齊,做到這兩項才有可能去做后兩項,即治國并使天下太平。這與皋陶論“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脈相承,成為后世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畢生的追求。

  自《尚書》始,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民本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不能忽視的巨大影響和偉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國有萬里長城。長城為何要綿延萬里?因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樣只是為了保護城堡內(nèi)貴族的安全,而是要護佑所有百姓,為所有人阻擋戰(zhàn)火烽煙。

  “讀《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庇袃杂械,以史鑒今,是中華民族之幸事——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農(nóng)歷牛年大年初一晚黃金檔,《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一經(jīng)亮相,就以強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成為現(xiàn)象級爆款,也成功為文化節(jié)目樹立起了新的標桿。

  3月7日晚8點檔,《典籍里的中國》其次期在央視綜合頻道與觀眾再續(xù)"經(jīng)典之約',聚焦中國首部關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致敬"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首篇《乃!分械囊痪湓挕9(jié)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幻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

  典籍

  "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節(jié)目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觀眾游歷于時間的長河。他從1961年湖南安江農(nóng)業(yè)學校的一片試驗田里啟程,遇見立志讓"稻子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個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涼'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萬歷年間的江西稻田,訪問同樣為了"五谷豐登,物阜民康'的樸實幻想跋涉不止的宋應星。

  這期節(jié)目,在戲劇呈現(xiàn)上橫跨宋應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時期,以他和哥哥宋應昇、友人涂紹煃的貴重情意貫穿始終,敘述宋應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屢次不中的逆境下,靠著兄弟們的支持與鼓舞,把多年走訪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產(chǎn)方式和工農(nóng)技術都記載下來,最終寫出《天工開物》。

  此外,舞臺對《乃!贰吨圮嚒贰赌朔贰都驯返染硭婕暗拿鞔鐣、生產(chǎn)景象都做了細膩的呈現(xiàn)!短旃ら_物》的序言中,寫著一句特殊有力氣的話"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應星沒有被打倒,他在數(shù)次趕考奔波的所見所聞中,生疏到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巨大價值。于是他選擇回歸自然,走出了一條與當時的讀書人不同追求的路。

  穿越

  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你能想象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嗎?跨越多個朝代、發(fā)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節(jié)目《尚書》,已然讓《典籍里的中國》成為觀眾眼中的"穿越高手'。在《天工開物》這一期里,老年宋應星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帶領下,感受300多年后的"天工開物':他從前從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趕考路,如今坐上中國制造的高鐵僅需3個時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國人自己造的C919飛機,則只要一個多時辰就到了;當聽說后世造的大火箭"長征'號可以把月球車載到月亮上,"奮斗者'號深潛器可潛入大海萬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驚異又欣慰地連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無憾了!'

  嘗試

  念念的"乃粒',他既驚異又欣慰地連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無憾了!'

  嘗試

  典籍"學問堅果'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為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著力從這些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鉤深致遠的求索之中,讓年輕人和全世界了解"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以及"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天工開物》全書共18卷,123幅圖,初版距今已有近400年。其中,不論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還是制取海鹽、煉鐵紡織的精致技術,字里行間都流淌著格物致知、經(jīng)世致用的科學態(tài)度,迸發(fā)著熠熠生輝的才智光線。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爭辯所所長張柏春、中心民族高校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做客本期節(jié)目,在訪談現(xiàn)場為觀眾精煉講解《天工開物》的意義和內(nèi)涵。他們從神農(nóng)氏、后稷、宋應星講到袁隆平、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夢人,從《天工開物》論及先秦時期的《考工記》、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

  《典籍里的中國》讓人們看到,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基因始終以來都刻在我們中華民族的骨子里,繼往開來,傳承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在親戚家拜年時看到《典籍里的中國》的預告,覺得央視出品的質(zhì)量應該不錯,看完覺得不只是沒讓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過程中有幾次看的我淚流滿面。

  節(jié)目通過古今讀書人對話的形式講述,通過戲劇的形式再現(xiàn)歷史。

  節(jié)目演繹了多個場景,老戲骨們演技炸裂,群演也各個演技在線,加之舞臺效果多種加持后,給人極強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書》中經(jīng)典部分的誦讀,看得我熱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強烈的華夏兒女自豪感。

  是什么讓華夏文明的精粹綿延不絕?

  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

  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過程給了我們答案。

  整個節(jié)目中,最打動我的還是伏生跟晁錯講述自己和家人護書的部分。

  秦焚書以后《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后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歷史大潮中,任何一個個體都顯得微不足道,無比渺小。

  可是伏生卻視《書》如命,憑一己之力用生命護《書》。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兒子為護《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書》病故。

  老戲骨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在回憶這段坎坷時欲哭無淚的陳述,將伏生以命護《書》之艱難刻畫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淚流滿面。

  雖后世發(fā)現(xiàn)了《書》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對他來說,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

  是什么給了他們?nèi)绱藳Q絕的力量?一定是《書》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書》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評價:“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

  所以,與其說是伏生和家人以極強的'愿力以命護書,這又何嘗不是華夏文明在一個微小個體身上所展現(xiàn)出的驚人生命力?

  能夠綿延五千年歷程,這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延續(xù)的真理。

  時間所限,節(jié)目不可能把《尚書》所有的內(nèi)容全部展示出來。

  但這已經(jīng)足夠。她讓更多人認識了《尚書》,了解《尚書》對華夏兒女意味著什么,引導更多人去關注《尚書》,學習《尚書》所蘊藏的華夏智慧。

  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雖然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們還遠未超越古人。

  歷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過是為古圣先賢智慧做的注腳。

  希望可以借由這一個欄目開始,自己能夠?qū)χ腥A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個基本認知,學習構(gòu)建起自己的華夏文明知識體系,不斷學習體悟古圣先賢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

  此刻,很多問題,已有答案。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央視繼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導演的《故事里的中國》幾期展播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觀眾喜愛。昨晚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視一套又推出了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jiān)的《典籍里的中國》,讓人耳目一新,成為一檔“用國學豐厚知識、滋養(yǎng)心靈”的好節(jié)目,走進千家萬戶,以提高對于博大精深的國學的普及。

  第一課講的是《尚書》,說句不怕丟人的話,我對《尚書》盡管也學過、聽過,但是隨著流失的歲月,水漫大堤過后,把知識還給了學校和老師。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網(wǎng)名和微信公眾號叫“尚書”,一直叫著很順口,還有在我國不斷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職就叫“尚書”記得比較清楚。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浩瀚中華留下典籍萬千,或許在圖書館偶遇過它們,或許在課堂上與它們的碎片有過交集,但可曾了解過它們的身世流轉(zhuǎn),看到它們的熠熠光華?真的很難梳理精細?

  《典籍里的中國》中國,是由中國話劇院的資深演員倪大紅飾演了90多歲的愛書、護書、講書伏生,并且講述自己為了護書,孩子被敵兵殺戮,妻子被凍死的悲慘經(jīng)歷。自己將尚書藏在墻壁,得以保存。

  后來漢帝為了弘揚中國文化和典籍邀請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講學,但是路途遙遙,伏生年邁,皇帝只好派晁錯前去聽伏生講學,最后整理出《尚書》28卷,留給了后人。

  《尚書》又稱《書》《書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zhàn)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jīng)之一,又稱《書經(jīng)》。熱衷于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

  伏生還講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災的泛濫,“九州”最早出現(xiàn)于“尚書”的《禹貢》,相傳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翼州和兗州。從此以后,九州便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沿用了至今,成為大一統(tǒng)中華民族!叭A夏為何是一體?自古就是一體。

  《尚書》"德治"主張深刻影響了后世。漢代儒家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主張德、力并重。既要重視道德,也要重視國家的實力。如王充總結(jié)說:治國之道,一曰養(yǎng)德,二曰養(yǎng)力,要"文武張設,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內(nèi)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zhàn)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論衡·非韓》)歷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與任力之爭提供給我們這樣一條歷史啟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應繼承和弘揚"協(xié)和萬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國際關系上樹立道德大國的形象,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捍衛(wèi)國家的主權(quán),也要注意發(fā)展相應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

  中國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讀、熟知中國先人的典籍,讓我們知道從哪里來,到那里去,不忘初心,走好未來的路,把我國建設的更加強大與美麗和諧!

  中國的`典籍,有不少知識和學問,學習會后,讓我們開闊視野,了解更多的知識,如九州:

  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等。

  青州:山東半島,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到大海。

  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下游及其嶺南。

  荊州:湖北省及其長江中游。

  梁州:秦嶺以南和四川盆地。

  雍州:甘肅和陜西省一帶。

  翼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遼河平原。

  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

  ‘中國’這個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里。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也是中國……

  《尚書》是中國的典籍,無人講解很難讀懂!兜浼锏闹袊窋z制組讓古人和現(xiàn)代隔空對話是一大亮點,也是別具匠心。“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lián)人物。鏡頭一轉(zhuǎn),主持人撒貝寧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撒貝寧和伏生一問一答,回答了不少觀眾的難題,豁然開朗,喜歡這樣鮮活的教育方法。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好了中國典籍,不但豐厚知識、還可以滋養(yǎng)心靈,成為更加完美的人!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徐霞客游記》想必都耳熟能詳了,許多人都已領略過其中的風光,甚是奇麗。

  我曾羨慕徐霞客的瀟灑自由,他可以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羨慕他的堅定堅守,自小說出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可后來發(fā)現(xiàn),我看到的和猜想到的.,皆謬矣。

  徐霞客的父親,在一次賊闖家門搶劫時受傷,去世了。為父親守孝三年后,他開啟了游歷山水的漫漫長路。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文章,結(jié)識了文壇上許多名人。徐霞客的母親過八十大壽,他結(jié)識的八方名人都送來了祝福,那一天,也許是他母親最快樂的一天。

  可命運就愛捉弄人,第二年,徐霞客的母親也離開了他。父母雙雙離世,這對徐霞客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這沒有阻止徐霞客游歷山水的步伐,因為他答應了父親“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答應了母親要尋到長江之源。這是另一種盡孝的方式,徐霞客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做到了對父母的承諾。

  節(jié)目用情景劇的形式,展現(xiàn)了徐霞客的一生,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徐霞客獨自坐在院子里,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痛中。接著,他已故的母親從屋后走出,徐霞客看著她,哭得像個孩子,一句“母親,我想你了”頓使我淚目。他長年在外游,縱有再多思念,但只有想到背后有個家,母親在等他回家,那思念就是一股力量?赡赣H走了,家又空了一些,心里的支柱又脆弱了一些,只要心再沉重一些,就會碎為粉末……母親對他說:“父母在,不遠游,現(xiàn)在,你沒有牽掛了。”

  原來愛有時就是若隱若現(xiàn),牽掛是一種不舍,放不下才會牽掛。母親希望他放下,放開去完成他的夢想。這是守在身邊年邁的母親唯一能做的。

  知道了徐霞客的背景,我對他的仰慕不減反增。我以為他是個毫無牽掛的瀟灑行者,卻不想他是個背負牽掛的孤獨又堅強的人。徐霞客親身踐行了他“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少年壯志,徐霞客乃真丈夫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近日《典籍里的中國》更新《孫子兵法》一期,觀眾大呼過癮。雖然該節(jié)目以平均一個多月一期的頻率更新,卻是讓觀眾念念不忘、期期叫絕的一檔文化綜藝。

  沉浸式穿越令人驚艷

  《典籍里的中國》中,撒貝寧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踏入歷史長河尋訪先賢,和演員們共同演繹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催淚典籍故事。該節(jié)目目前播出6期呈現(xiàn)的典籍包括《孫子兵法》《論語》《史記》《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和《尚書》。

  這檔節(jié)目最大的亮點是,它不僅呈現(xiàn)中華民族浩瀚如煙、極具生命力的典籍,而且呈現(xiàn)與典籍相關的歷史人物的故事,高度濃縮歷史人物的高光時刻,通過他們?nèi)松闹匾录瑏沓尸F(xiàn)典籍的來龍去脈,典籍的歷史傳承脈絡,以及典籍對人的影響等,傳遞一種精神。比如《論語》一期,高度濃縮孔子和其眾弟子的一生,品讀《論語》之余,帶領觀眾感受兩千年前圣人追求仁愛理想世界的生命歷程。

  《典籍里的中國》每期節(jié)目都會邀請演技實力深厚的演員來詮釋歷史人物,觀眾在演員淋漓盡致的表演中感受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倪大紅飾演的伏生、王勁松飾演的李時珍、李光潔飾演的宋應星、吳鎮(zhèn)宇飾演的孫武、王繪春飾演的孔子以及王學圻飾演的司馬遷,都仿佛從歷史中走來的人物。他們的精彩表演,甚至讓撒貝寧真切感受到歷史人物與他擦肩而過。

  《典籍里的中國》除了對歷史人物故事的精彩演繹,高科技的舞臺搭建也幫助觀眾完成了沉浸式觀看體驗,這在最新一期《孫子兵法》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孫武年少從齊國到吳國,助吳伐楚,再到年邁隱世,講清楚這個故事需要呈現(xiàn)齊國、吳國、楚國、大山隱居等多空間布局,再加上孫武與當代人的跨時空對話,空間更是復雜,但通過多屏幕視頻的呈現(xiàn),這些時空轉(zhuǎn)換都成為可能。

  這檔節(jié)目,之所以讓觀眾懷有迫切的心情催更,期待一次又一次的充滿澎湃激情的觀看之旅,關鍵在于節(jié)目在內(nèi)容、形式、觀看體驗等各方面的極致追求。正如王勁松所說:我們不是不能出好的'節(jié)目,是缺乏這樣的初心和敬重。

  文化節(jié)目頻頻出圈

  最近,越來越多精心創(chuàng)作的文化節(jié)目得到觀眾認可,年輕人也越來越喜愛傳統(tǒng)文化,愛上國潮綜藝。這是因為這些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都在追求無止境的創(chuàng)新,通過新穎的節(jié)目模式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不久前,一檔耀眼奪目的節(jié)目《端午奇妙游》火爆網(wǎng)絡,水下飛天舞令人驚艷。這檔文化節(jié)目別具匠心地將傳統(tǒng)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進行放大,結(jié)合現(xiàn)代高科技技術,再以歌、舞、雜技、戲劇等傳統(tǒng)文化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令人眼前一亮,贏得大批年輕網(wǎng)友的喜愛。該節(jié)目最大的亮點也是模式創(chuàng)新,不局限于晚會、文化節(jié)目的傳統(tǒng)表達形式,首次采用了網(wǎng)劇+網(wǎng)綜的創(chuàng)新手法,用四個唐小妹的生活故事串聯(lián)起整個節(jié)目,手法新穎,非常年輕化。

  文化綜藝《書畫里的中國》則聚焦中國傳統(tǒng)書畫,科普書畫知識的同時,挖掘作品背后的歷史和人文故事。節(jié)目采用3D復現(xiàn)技術,讓人可以走進畫里,近距離感受傳世名作的細節(jié),同時相關歷史故事也由明星嘉賓演繹復現(xiàn),直觀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哆有詩和遠方》第二季將詩歌美學和旅行相結(jié)合,帶領觀眾感受自然風光與詩歌意蘊的文化之美,節(jié)目中嘉賓來到徐霞客、白居易、陸游、朱熹等一眾名家的家鄉(xiāng)或者創(chuàng)作之地,讓觀眾感受詩詞中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化綜藝都是電視臺綜藝,都是認真打磨的作品,審美水平比較高,節(jié)目新穎,廣受年輕人的喜愛。青年人越來越熱愛國潮文化是當下的一種趨勢,在年輕人聚集的平臺,民樂、中國舞、傳統(tǒng)戲曲等傳統(tǒng)文化十分流行,引發(fā)年輕人的各種狂歡。新國潮的流行趨勢,與這些年來的精品文化綜藝的引導不無關系。文化內(nèi)容的爆發(fā),且每過一段時間都有爆款出現(xiàn),也證明著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黃昏,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fā)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jié)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jié)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nèi)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表達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zhàn)亂結(jié)束,伏生回到家鄉(xiāng),鑿開墻壁,卻發(fā)現(xiàn)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假設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墒欠鷧s不懊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局部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zhàn),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jié)尾局部,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jīng)。華夏經(jīng)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1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15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1-1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2-27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觀后感12-08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優(yōu)秀】05-2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