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論語》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系統(tǒng)讀《論語》是在本科古代文學課上,當時懵懵懂懂不知“仁”為何物,時間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再系統(tǒng)讀《論語》是在博士期間,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丁耘老師有一門課就專門講《論語》,結合丁老師的課程來閱讀、收獲頗豐,此時讀《論語》覺得仿佛大海里游泳、不見邊界?吹奖敬胃哐邪嘁箝喿x《論語》時,過去閱讀的體驗回憶如潮水般涌來,孔子已經(jīng)是幾千年前的人了,他與工業(yè)社會無緣、看不到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也不懂數(shù)碼產(chǎn)品,更不可能經(jīng)歷核廢水污染。為何當下我們卻需要不斷重讀這部《論語》,這部著作的價值在哪里?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對于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的人來說有什么價值與啟示?這構成了我再次閱讀的三個不同思考方向。
下列內(nèi)容不過是自己作為業(yè)余學習者的一些心得與思考,不構成學術觀點,請諸家指正批評(你覺得我錯我就是錯的)。
首先是這部著作的價值在哪里?聽王德峰老師的課時曾聽他說,今天人寫著作隨便就是十幾萬字,老子《道德經(jīng)》五千言,到底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這樣的觀點也適用于《論語》,作為一部學生記錄老師言行的著作,它每部分短小精悍,但內(nèi)容卻無比豐富,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總而言之就是只要是與人和人關系相關的課題都能在《論語》中找到,正如今道友信所說“禮是一種基本的精神狀態(tài),它所展示的形態(tài)就是社會上的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關系!边@樣說,好像把《論語》貶低為一部處事寶典,然而歸根究底,哲學所研究的不就是人與人的關系?當然這第二個“人”也包括自己。
《論語》是講人如何構建世界的過程,《道德經(jīng)》里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但是卻沒有告訴我們到底該如何一步步做,先放調(diào)料還是后放調(diào)料,《論語》卻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又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說的是為政之道、管理的方法。但是《論語》又不只說構建禮樂社會的方法,它說的是構建這個禮樂社會的原則,這就是所謂“君子不器”。也就是在所有社會表象之下,看到其運轉的緣由,我想這是《論語》更深一層的價值。因此在這一層面上,《論語》所闡述的應該是生存論問題,就是人為什么要活著,人要怎樣活著的問題,這是孔子為他的時代開出的藥方。
孔子關于學習的主張我們自小就已經(jīng)耳熟能詳,但是經(jīng)過仔細思考才知道為什么他強調(diào)學的原因,很顯然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混亂的、問題太多,要如何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學,發(fā)展教育,學習古代經(jīng)典(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學習身邊優(yōu)秀的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習天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常讀《論語》,發(fā)現(xiàn)學習和教育對一個民族來說至關重要,這是這部著作在今天的第三個價值,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價值。
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有什么用?這部著作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至善至美的人格——君子,這是孔子的人格理想,也是構建禮樂社會的基礎。雖然孔子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但君子卻作為一種理想的人格永遠留在中華民族文明中、并構成了我們光輝燦爛文化的基底。
首先,“君子不器”,君子是接近整體的而不是只掌握某一種專業(yè)技術,從這一人格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融合而不是分割,在如今專業(yè)壁壘分明的知識界,這種人格可謂稀缺,不僅是知識層面的融合、思想的深厚,還具備一種開闊的眼界與心胸,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實現(xiàn)良好的社會管理,才有可能隨時保持頭腦清醒、在危機關頭看清問題本質(zhì)所在、拯救社會;
其次,君子德行高潔,與小人有著極大的差距,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可以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么說不是將君子看作清高不懂世故之類,而是說明道德諸原則的效能之實現(xiàn)只能依靠個人的修養(yǎng),原先我們在建立任何組織的時候初心都是好的,但是在社會生活中,一直堅持以“仁”為本、將善注入社會規(guī)范的做法卻是極其困難的,這足以證明君子不僅是具備道德模范作用、更應該要具備相應的政治才能,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孔子所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君子所有品格中,最難學習的其實正是“仁”本身,雅斯貝爾斯指出,“仁是統(tǒng)攝一切的根源,任何事物都要以其作為前提才能靠近真理!焙沃^“仁”,諸多先生認為正是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句話看似容易,我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強迫他人去做,好像每個人都做得到,其實正如雅氏所說,仁居于適度與中庸之中,在涉及適度與中庸時要求了我們具備至高的自律與良心。在言語泛濫的網(wǎng)絡社會中,每個人都跳出來“教他人做事”,卻不知很多事情是自己不愿意、不樂意做的事情,不過是為了束縛他人、掌控他人以滿足自己欲望的做法,如果聽從網(wǎng)絡言論做事,人如何能獨立思考,這更加遠離成為君子的道路,因為君子正是通過自我教育而塑造成的。高度的自律為的就是分辨自己的欲望以不掌控他人或被他人所掌控。
對于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的人來說有什么價值與啟示?《論語》涉及藝術的闡釋不多,我印象深刻的有兩處,第一就是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泵琅c善在蘇格拉底那里是合二為一的,但是在孔子這里卻是分開的,這種區(qū)分是形式和內(nèi)涵的區(qū)分,給后世的藝術評判帶來了限制,影響了主流的藝術審美。藝術的美和善之分離原因不在于作品本身,我想孔子想說的是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人本質(zhì)的分離,無論哪個時代都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即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處事規(guī)則成為主流,在常人世界中好像無所影響,在藝術世界中卻是致命的?鬃釉f過,君子的標準就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薄肚f子. 天下篇》說“道術將為天下裂”,藝術家如果內(nèi)心失去了對善的追求,藝術不過變成技術、變成一門謀生的工作和工具,更不可能成為“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處論述藝術的部分也讓人熟悉,即“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禮樂文明當中,到底何為根何為枝葉,孔子說得很清楚,如果不懂禮、不理解道,就無法做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孔子的禮成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工具,今天我們要批判性地吸收,把握其優(yōu)秀的方面,即要明白藝術的社會性功用對藝術自身所提出的要求。當然,作為一種理性規(guī)則、自律和良知的產(chǎn)物,禮對于構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藝術創(chuàng)作自有其規(guī)則,關于禮和藝術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辯證地理解!叭硕蝗嗜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無論禮樂都只是表面的,真正重要的還是“仁”之本心。
其實,讀罷《論語》,常常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動。對待生活,他是個樂天知命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果一個人可以把握自己,又何須把握他人,一個人掌控了自己,就不會再受制于他人,就可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些都是孔子在學習中不斷總結出來的道理,當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美好的社會就在腳下,無需在別處尋。“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辈灰偸莾e幸而犯錯,要認識天地大道,一切事物運轉都有其規(guī)律,雖然我們今天已經(jīng)認識了很多規(guī)律,但還是不愿意遵守它們、美其名曰超越。
或許我們就是不愿意承認,真正的超越是打敗自己的欲望、重塑自我的新歷程。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初逢《論語》09-13
論語讀后感800字:初逢《論語》07-30
《論語》心得09-09
《論語》說課稿08-18
《論語》七則08-16
經(jīng)典論語的語錄11-16
論語的作文02-27
論語的語錄11-13
論語的句子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