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三國紀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紀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國紀讀后感1
三國指的是三個國家,分別是魏國、蜀國、吳國,它們之間互相打仗。最后,魏國滅了蜀國和吳國,并建立了晉朝。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發(fā)生在這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吧。
“桃園三結(jié)義”講的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皇帝劉備在還沒有當皇帝之時,以賣草鞋為生,但他一心只想報國,于是便結(jié)識了張飛和關(guān)羽二人。他們在張飛家的桃花園結(jié)為三兄弟。然后各自打造自己的武器,最后招兵買馬,他們非常講義氣,不顧自己的生命,共同謀劃恢復(fù)漢室,保衛(wèi)國家。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張飛、關(guān)羽請在蜀國大名鼎鼎的軍師---諸葛亮出山,劉備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山。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沒有在家。劉備第二次去請諸葛亮時,他還沒在家。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正在睡覺,于是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一直在屋前等候。最后,諸葛亮被感動了,答應(yīng)與他出山。劉備為了能夠統(tǒng)一大業(yè),屈尊求賢,不怕碰釘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草船借箭”講的是諸葛亮三天借給東吳十萬支箭的故事。第一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諸葛亮還是沒有動靜。第三天,諸葛亮才和魯肅去取箭,諸葛亮先在三十只船上鋪滿稻草并插上稻草人,然后去曹營,諸葛亮讓士兵們敲鼓,曹操以為東吳來攻打,立刻下令放箭,于是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最后東吳獲得了十萬支箭。這個故事讓我們學會了做事情考慮周全、安排周密、精益求精,才能把事辦好。
這里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他足智多謀,聰明過人,運籌帷幄而且他還是一個忠臣,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識淵博。
我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
三國紀讀后感2
《三國紀》中,易中天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和觀察角度為大家揭開三國的真實面目。
易中天在《三國紀》中通過史料與分析來逐條尋找并批出《三國演義》的諸多不妥之處,并且通過分析來解開三國的真實面貌。
《三國演義》為什么讓人如此癡迷?只不過是有心計、算計、權(quán)術(shù)、謀略。你想想,這些東西看起來多刺激?而且還可以把這些用于戰(zhàn)場、官場、商場乃至于情場,誰不想要?所以精彩,所以刺激,所以想看。但這些精彩都建立在一個基礎(chǔ)上:三國演義其實是一部忠義對抗邪惡的斗爭史,忠義為了戰(zhàn)勝邪惡,就以惡抗惡。這種對抗,說好聽叫斗智斗勇,說難聽叫勾心斗角!度龂萘x》從頭到尾都貫穿著這勾心斗角,尤其是在赤壁大戰(zhàn)前后:周瑜和諸葛亮兩個正人君子,到三國演義里變成了兩奸邪小人,一個“妒忌陰險”,一個“奸刁險詐”,全無光明磊落可言。
而且《三國演義》的寫作傾向是“尊劉貶曹平淡孫吳”,只因重義氣而往歷史的臉上涂胭脂,過分夸大諸葛亮,過分貶低曹操,只要能表現(xiàn)諸葛亮的神奇計謀的'照單全收,只要能看出曹操奸詐無恥的一樣不落。在赤壁大戰(zhàn)中原本不重要的關(guān)羽大發(fā)神威,神奇的諸葛亮神奇地借了東風,原本的關(guān)鍵核心孫權(quán)、魯肅和周瑜只字不提。整個三國的歷史在羅貫中手里變樣了,大變樣了。
判斷一個人物,不能從是忠是奸,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來判斷。因為從多方面來看,好人也有壞蛋的時候,惡霸也有善念,忠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奸臣。人,就是一個多面體,同樣歷史也是,正因為三國被單純的看成了是非的斗爭,再加上情感的傾向與歷史的兩面性,所以三國歷史的臉上也被涂滿了各種油彩。
三國紀讀后感3
幾乎所有被后世關(guān)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形象是正史記載或歷史學家研究出來的,文學形象是小說或戲劇創(chuàng)造的,民間形象則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
歷史的讀法、理解和評判也有三種:歷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站在古人立場的是歷史意見,站在今人立場的是時代意見,站在自己立場的.是個人意見。
三國,便是三種形象和三種意見集中的地方。
魏、蜀、吳在本質(zhì)上都是“非士族政權(quán)”,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與士族階級都有矛盾。斗爭的結(jié)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xié),蜀漢堅持。正因為堅持,所以蜀漢先亡。正因為放棄,所以曹魏也亡。正因為妥協(xié),所以孫吳尚能茍延殘喘,卻也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quán)。這就是“三國紀”。
也許這就是歷史。歷史并非總是能夠真實地呈現(xiàn)自己的本來面目,歷史形象也總是不如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影響深遠,而庸眾們的偶像則是不容批評和討論的。因為歷史已經(jīng)證明,對于帝國制度來說,最合適的統(tǒng)治階級是庶族地主,最合適的意識形態(tài)卻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線,便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釋三教合流。三國這段歷史的本性是什么?前半段,是曹操與袁紹的路線斗爭;后半段,則是曹魏、蜀漢和孫吳的權(quán)力斗爭。后來三分歸一統(tǒng),不過是回到了歷史的本來走向。指出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義和支配力量,才是歷史學的任務(wù)。
【三國紀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白堊紀作文05-19
蘇州紀游作文06-07
清醒紀的讀后感11-09
大禹紀讀后感04-07
《大禹紀》讀后感05-17
行紀的合同03-25
紀昌學射讀后感11-13
語文《紀昌學射》教案03-09
紀保部工作總結(jié)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