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后感1
去圖書館借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是在剛和母親通過一通電話的午后,她照例叮囑我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多運動、注意身體,我也是照例不停“嗯嗯”應之。我承認我借這本書的初衷是被那段廣而傳之的話所打動,想要一窺整本書的究竟,那段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者看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彼栽诜^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的第一部分里幾篇散文后,它就一直躺在書架上,直到最近工會搞閱享讀書活動,我又把這本書給撈起來繼續(xù)閱讀。
在這本散文集里,龍應臺用近乎白描的筆觸,勾勒了兒子長大、父親去世、母親漸衰、兄弟姐妹漸行漸遠的人生歷程,但其中的深情卻讓我產(chǎn)生了一種悲涼之感,那份感同身受讓我萬分心疼我的父母。人生行至中途,會面臨種種尷尬和困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靈魂想要突圍再攀高峰,而肉身已然重重枷鎖不復年輕矯健。
我的`父親近幾年的脾氣越發(fā)倔強古怪了,我能感覺到他還是很關心我,但是我們溝通起來卻并不順暢,仔細回想,這種改變是四五年前奶奶意外腦溢血去世后開始的。彼時我還在讀研究生二年級,那天考完試回家在火車站,父親開車來接我,在三岔路口,他沒有走回家的那條路,我問他是不是走錯了,他突然就哭了,哽咽著告訴我奶奶去世了,我們現(xiàn)在去殯儀館。后來我才從母親那兒知道前因后果:在我回家的前兩天,奶奶在父母都在上夜班的一個晚上突然腦溢血,從床上摔倒地上,爺爺進屋的時候就已經(jīng)去世了。懷著沉痛的心情料理完奶奶的后事,父親明顯越發(fā)沉默了,我猜他很悲傷也很自責。我毫不懷疑父母把最多的愛和關懷都給了我,人類的愛是動態(tài)傾斜的,總是上一代向下一代傾斜,父母看子女,看到的是生機活力更是自己的延續(xù),而子女看年邁的父母,好像看到未來的自己,衰老、緩慢、病痛、糊涂。我們會害怕,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一個通常意義上上有老下有下小的中年人,一般會把火熱的心和大部分的關注放到子女身上,而往往忽略老去的父母。這是一種自我投射,是人類延續(xù)基因所決定的不公平,這也可能是我父親自責的根源。所以奶奶去世后,父親加倍對爺爺好,盡最大努力照顧好老人家,害怕再有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了,人生就只剩歸途。作為獨生子女,我想都不敢想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走了自己該怎么辦?所以第一次看到那首倒敘的詩,眼眶就濕潤了,后來央視把這首詩改成了一則公益廣告,逢看必流淚。
目送讀后感2
第一次接觸《目送》還是高二那年,那時候與父母的關系幾乎降到了冰點,叛逆、網(wǎng)癮、成績下滑、爭吵不斷。無心學習便看起了閑書,書里面的文字像有什么魔力似的,呆呆地望著書本,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第一次因文字流淚。
那時候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只為提供我和我姐姐的學費,只有年底才能見上幾天,初五六便得動身去工廠。小時候的周末或是暑假,爸媽總帶著我和我姐干農(nóng)活,插秧,打稻谷亦或是砍柴,采蕨菜。那時候總抱怨很累,卻不知那便是家的滋味。而如今呢?似乎以及感受不到家的存在,每到放假時,看著校門口接學生的家長,總在想我的爸媽會不會出現(xiàn)呢?那時候有家長給同學送零食、衣服之類的,我總是一個人呆著角落。總是不斷的問自己:我做錯了什么?為什么我沒有陪讀的父母,似乎只有在游戲中我才能忘卻一切,在那里都是公平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倍宜坪踹B目送他們離開的機會都沒有,總是在睡夢中時,他們便背起行囊遠赴他鄉(xiāng)。而我也無數(shù)次被教育懂事、聽話,理解父母,可誰又理解我呢?也正是目送讓我感受到直擊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讓我對文學著了迷。
輾轉(zhuǎn)匆匆,先前的那一本《目送》被我弄丟了,如今要畢業(yè)了,又買了本新的。父母仍在外務工,他們也依舊嘮叨,讓我存錢買房,娶媳婦...殊不知母親的頭發(fā)已經(jīng)斑白,父親總是腰疼。在他們眼中哪有什么“望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母親總喜歡“出爾反爾”,高中那會兒就說等上大學就不管我了,進入大學時說畢業(yè)了就不管我了,如今畢業(yè)了還有管我找什么樣的'工作,買什么樣的房子,就算這些都達成了,她也會想辦法制造羈絆管我。
我多想告訴她:你只需要目送我長大,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伤坪跛麄円猜牪幻靼,做不到。因為他們一生都在追逐孩子的背影
去年年底,和姐商量給父母買養(yǎng)老保險,計劃著有時間帶他們?nèi)ヂ糜我惶。記得過年給他們買了一雙鞋,他們一邊抱怨我亂花錢,一邊不忘數(shù)落鞋子不好。總說他們的眼光才好,買的東西多么物美價廉,而我不過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倘若高中時期的我定會跟他們掙個高低。而如今我也學會了“出爾反爾”,嘴上應和著他們不再亂花錢,心里總想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目送》對父女母子關系總結(jié)誠然是對的,可真相是如此的直擊人心。父母一直在追逐我成長的背影,而我也做不到只是目送他們老去的背影離開,用盡全力,去抓住那終將離去的背影。
目送讀后感3
推薦的書是龍應臺先生的《目送》,其中《目送》那一篇讓我最是“耿耿于懷”,作為一個80后,我已經(jīng)在不同的年齡段經(jīng)歷過親人離世的痛楚,從幼年的懵懂到成人后不已的悲傷,都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我永遠失去了他/她們,此生再也不能見。
回想到,外婆是在她五十幾歲的時候患病離世,那年是冬天,還下了很大的雪,奔喪的路上我在大人的懷里都能感覺到風雪吹在臉上的疼痛感,可能太疼了所以記憶很深,F(xiàn)在依稀能記得外婆的樣子,是放在家里遺像上的模樣,在外婆靈堂里我能記得自己有問“媽媽,外婆怎么不起來”,悲傷不已的媽媽聽完哭得更傷心了。那年我已經(jīng)七歲,媽媽29歲。
奶奶是在我稍大一點的的時候走的,雖然大一點,可也只有13歲,現(xiàn)在能有的回憶只有奶奶追逐在我們四個孫輩后面喊著“慢一點~慢一點~別跑了”,和給我們還是幼年姐弟四人排隊洗澡澡的嬉鬧畫面。奶奶在村里很口碑很好,村里的長輩們和我說過“你奶奶一輩子沒和別人家爭過嘴(吵架),就是福氣不好,家里的日子見好了,沒來得及享福就走了”。奶奶當年得的是癌癥,姑姑和姑父都在醫(yī)院工作,只要聽到哪個醫(yī)院有什么好的治療方案和藥品都會想盡辦法弄來,為的只是減輕奶奶的病痛,治療了很久,最終也沒留住。走的時候除了在當兵的'小叔,其他子女下人都在身邊,可是她最惦念的就是她那小兒子,因為太久沒見著,所以眼都沒合上……
爺爺離世是最突然的,雖然當時臥床兩年,可精神狀態(tài)一直不錯,接到二叔電話時,整個人都是懵的,因為就在前兩天還準備去看世博會,回來后的周末就準備回家去看他,我計劃的好好的,真的計劃的好好的,可他沒等我回去……那天不曉得為什么淚流滿面卻哭不出來,痛,是真痛!是很痛!可能也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因為弟弟妹妹們都在之前從各地回去看過他,唯獨我是自年后回城上班后直到他“走”,這中間都沒回去過……也因為這,我開始非常討厭自己做計劃,因為計劃的變化太沉重了。
經(jīng)由此些,所以看《目送》讓我心情很是沉重,它不管我愿意與否?都讓我把封存的記憶一段一段的摳出來,再面對一次。
最讓人印象深刻和畫面感就是書中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4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里。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骨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著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著我的背影,看著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里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里,我只能一個人走?墒俏抑,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舍,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里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jīng)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色即是空",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xiàn)在有點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xiàn)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目送讀后感5
喜歡《目送》是因為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段話:“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也讓我想更加深入的閱讀這本書。
全書七十三章節(jié),文筆描述很細膩。序中便描述了父親的病、母親的老,母親將自己珍藏的首飾拿出交給女兒,女兒推脫不要,母親:“女兒,與其到時候不知道東西會流落到哪里,不如現(xiàn)在清清醒醒的交給你吧。”因為父親生病住院,母親漸漸變老,怕自己不記得事情,像在交代后事一般把東西交到自己女兒手中。此序與第一章第二節(jié)“雨兒”相呼應,此節(jié)主要描述母親已經(jīng)糊涂不記事,不記得女兒,只記得雨兒。就像現(xiàn)在常說的人老了就回歸孩子的心性,像老頑童。女兒像帶孩子一樣照顧她,帶她出去坐公車、搭捷運(母親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帶她欣賞外面的風景。好像在珍惜這僅有的時光一般。讀這兩節(jié)有種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變老,甚至是害怕他們變老,害怕失去最愛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還是目送這一節(jié),既寫了孩子的長大,又回憶了父親。華安上小學第一天,龍應臺手牽手把兒子送入學校,“華安背著書包往前走,但他不斷的回頭”他不斷的回頭搜尋母親的身影。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告別時照例擁抱,但是已經(jīng)明顯感覺到孩子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入關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二十一歲,即便同路也不愿搭母親的車,即便同車也是華安帶上耳機,聽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后半節(jié)寫到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作者到大學任教,車子沒有開到校門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兒,爸爸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車子駛出巷子口轉(zhuǎn)彎看不見了,作者還站在那里。到十幾年后醫(yī)院里,父親坐輪椅的背影消失在醫(yī)院玻璃門前。讀這一節(jié)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長和父親的老、病,而且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不太喜歡電子書,喜歡讀紙質(zhì)的書,因為當拿起書本坐在家里讀的時候,自己是安靜的,心是安靜的,心會被帶到書的情境中,《目送》本書讀到現(xiàn)在更多的感覺是落寞和傷感,好像也讓自己提前做好心里準備,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到我現(xiàn)在的這個年紀,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也已經(jīng)慢慢意識到,父母子女一場是一場修行,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關于父母,那是最愛我的人,自己成長,他們不斷變老,我開始變的害怕,害怕失去他們。關于子女,那也是我最愛的人,從襁褓里的嬰兒到幼兒園到如今的小學、將來的中學、大學,工作,走入社會,倏的一下就會長大,雖有不舍但必須放手。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就是珍惜當下,為愛,多些陪伴……
目送讀后感6
這個寒假,周圍的朋友都去游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書——《目送》?粗垜_淡淡的敘述,從目送晚年的母親開始,以目送衰退的父親結(jié)尾,龍應臺用她平淡沉穩(wěn)的筆觸,訴說了她對生活的感悟,對周圍事物的見解……從她的敘述中,我認識了一段靜默的時光,體味了一份陳舊的心。
閱讀中總有想流淚卻眼眶干干的感覺,龍應臺內(nèi)心無法抑制的苦澀和悵惘,讓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淚,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讓人欲哭無淚。那些埋藏在靈魂深處熱烈卻又無法言說的感情,卻又被淡淡地敘述出來,讓人時而悲痛,時而無奈,時而感動,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碑斪x到這段文字時,喉嚨不知什么時候哽咽了,讓我體味到隱隱的凄涼與哀傷。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現(xiàn)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訴了孩子如何成為卓越的人,卻不曾告訴他們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訴了他們卓越的人成功的經(jīng)歷,卻不曾告訴孩子怎樣去面對挫折;告訴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卻不曾告訴他們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而這樣,必教育不出優(yōu)秀的,有擔當?shù)暮煤⒆印?/p>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兩本存折》里有這樣一段話:我突然就明白了:原來,這兩本存折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里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積累,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是,“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去換取已經(jīng)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shù)字,都地法兌換。這引人深思,也告訴了我們時間的珍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边@是自古不變的道理,抓住時間啊,這是龍應臺作家對我們真摯的囑咐啊!
《目送》一書,龍應臺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動人的詩意。在這本書中,會看到感性而又素樸的文字背后,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刻領悟。再多的不舍和遺憾都是生命的過程,那些都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堅定地往前走,用回憶愈合過往的傷,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7
主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的攜手共行。對于《目送》,至今還回味無窮。
生命的歷程,時間的輾轉(zhuǎn),父母、親人、兄弟姐妹、伴侶,然后會有自己的子女,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當我們由子女變?yōu)楦改福覀冮_始目送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越走越遠,我們只有不舍的情愫。這是生命的軌跡,每個人都明白。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jīng)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仿佛觸動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里度過。當父母懷著不舍的心情目送我們時,我們的背影是否也這么絕情?當我們踏上征途時,父母在我們的身后默默凝視著我們,他們希望孩子早點回家。當我們離開很久時,或許她們還站在那里,呆呆地望著車子啟動的地方。他們的眼神里充滿期盼。
每次回學校的時候,媽媽總是陪我走到車站,她總是替我拿著大包小包,包里總是裝著我最愛吃的東西,當然還裝著媽媽對我的愛。媽媽總是像對待小孩似的叮囑我:“下星期放學的時候一定要早點回家!倍以谏宪囍斑會嘮叨幾句剛才講過的話。我總會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碑斘易宪嚮仡^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媽媽正望著我坐的這輛車,表情竟然有些呆滯。車子越走越遠,但我仍然能看見媽媽的眼睛望向何方。她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不見。我知道在與車子行駛的相反方向,那里肯定還站著一個呆呆凝望遠方的'女人。
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成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
在我腦海里翻滾千遍的是作者為母親涂指甲油的情景。當作者為母親涂指甲油的時候,她的母親是那么的聽話,聽話的簡直像個孩子!靶Ч,看起來確實有點恐怖,像給僵尸的臉頰上了腮紅!彼哪赣H真的是老了,作者為哄著母親而給她涂指甲油,真的把母親當作孩子對待了。
《目送》透露著淡淡的愁緒,字里行間都是人間的情,這情都是真實的。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在目送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同樣的,自己也被目送著。不同的生命,很難說是互相交錯的,但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注定這一生與他們交織在一起。但總要離開他們,去過屬于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后感8
龍應臺在《目送》中表達了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還寫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我想人生也就是這樣,要面對至親的離別,要直擊死亡。也會迎來嬰兒的誕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我們年少時,往往聽不進父母的話,而父母永遠不厭其煩的說:出門要小心,飯要吃飽。日復一日目送你出門,希望你好好的活著,而總有你會成為那個目送的人。這就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最感人的地方——親情。父母給孩子的是賤賤的愛,不求等價得到回報,不求兒女能銘記在心里,源源不斷無條件的`付出,因為他是你的孩子。
《目送》開頭的一篇寫了生命中兩件“小事”:兒子十六歲到美國當交換學生,在機場,她看著兒子通過護照檢查、進入海關,背影倏地消失,沒有回頭;多年后,她父親在醫(yī)院的最后時光,她又看著輪椅上被護士推回房的父親背影。通過這些事,她開始理解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并在文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樣的感悟,既有遺憾,又有堅定,動情之處,讓我們的心也跟著撥動。
這本書還是龍應臺人生一個階段的心靈狀態(tài)。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親去世前,50多歲的她從未經(jīng)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跟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此時,寫父親時,父親已經(jīng)走了;寫母親時,也即將目送母親離去;寫與孩子的關系時,看到的是他們永遠用背影對著自己。龍應臺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
看完這本書,我不禁有些感嘆,但這就是生活。幸?鞓肥且徊糠,悲傷無奈也是一部分。過去的已成歷史,逝者如斯也,而未來也無從知曉。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只有今天你能確切把握。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拿到的將會是怎樣。
目送讀后感9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臺,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悅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嘆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我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我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齊頭并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xiàn)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此刻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我的視野時,才明白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jīng)嘗過了很多遍。
于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明白,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明白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能夠這樣想象嗎?
感激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后感10
印象中龍應臺的作品都是詞鋒犀利,寒氣逼人,直到讀了她的散文集《目送》,那溫婉深沉的文字,讓心有了一些溫暖,也有了一點傷感。
在《目送》的七十多篇散文中,她敞開心扉,滿紙溫情,細膩地書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自己的脆弱,還有無奈的放手等諸多心境。書中的情節(jié)都是我們非常熟悉卻常常會忽略的小事兒,看似平淡如水,微不足道,讀后感受到的卻是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情感: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書中有許多篇幅是講作者與母親的,她那年邁患了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像個小孩。她牽著惶恐不安母親的手,走在川流不息的香港車站,帶她回家。她提前24小時和母親道別,給皺紋密布的母親涂粉紅的指甲油和潤潤的口紅。她哄著她,就像當年母親哄著兒時的她一樣,耐心、細致。還有她寫自己的父親背井離鄉(xiāng)隔海相望的離愁,漂泊一生遙念故土的游子之情,讓人想起余光中筆下的鄉(xiāng)愁。
最喜歡開篇的《目送》一文,寫的是她作為母親和女兒兩個角色的感受。作為母親的她,在兒子從小學、中學,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直到現(xiàn)在二十一歲就讀于她教課的大學期間,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而作為女兒的'她,追憶自己成長歲月中,與父親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的爐門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記住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作者寫父親時,父親已經(jīng)走了;寫母親時,母親已認不得自己;寫孩子時,看到的只是他們的背影。于是她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
不會忘記書中的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樣的感悟,既有遺憾,又有堅定,讓我們也為之動情。
想到自己從前每一次的離家,即使知道身后那一直注視的目光,卻都沒有回頭一看,現(xiàn)在情節(jié)重演,才能明白為人父母心中的那份失落與欣慰。孩子長大了,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視線,父母日漸老去,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世界。生命就是一場愛的接力,我們目送自己的孩子,同時自己也被父母目送,每個人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體會最復雜的人生情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帶著愛和釋懷,用現(xiàn)在的努力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
這是一本好書,感謝作者,為讀者帶來一份親情的感動。
目送讀后感11
那句告白,叫目送!}記
回頭一望故里,還有親人在那里,也許你不懂為什么要用如此深切的目光看一個背影,也許你不懂情······
龍應臺的第一次目送,是對兒子安德烈的,文中有一句話:“看著孩子慢慢的遠去,進入了海關,他在海關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忽然就不見了,我一直在等待,等待著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备呖紝W子進入考場時,父母的目送是信任,是鼓勵;當游子遠走他鄉(xiāng)時,父母的目送是擔憂,是期盼。有一次,我偶然往后一看,卻對上了媽媽的眼神,同樣的,爸爸總會在送我去考場時目送我,我問過他們,你們?yōu)槭裁匆@樣?媽媽說:“我要看你安全回家”,爸爸說:“我怕你怕,沒有信心!蹦且豢涛一腥淮笪,目送就是愛。他是墨萍巍峨的高山,她是黛月清澈的溪水,但我們都明白總有一天,自己會離開他們,當你翅膀硬了,可以飛了,但是有的時候在你高飛的時候回頭看一看,看看就在地面上還有一個一直蹣跚想跟著你一起飛的一對老人。想一想,曾幾何時,我們會為片刻看不見他們而哇哇大哭,曾幾何時,我們會為聞不見他們熟悉的味道而到處尋找,所以曾幾何時,我們是多么依賴我們的父母啊,但一切都變了,他們想跟著我們,緊跟著我們,他們那個時候什么都沒做,僅僅目送······
龍應臺的.第二次目送是對自己父親,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棺墓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的向前滑行,沒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彼恢蹦赣H,直到永遠的看不見了,不過卻在她心里面,或許父母會用背影告訴你,孩子你慢慢飛,而我只是要提前先走一步。緣分已盡,不必再難過,孩子就此作罷吧,不必再留戀,但是也許在某個深夜,你能想起我們。有一次,外公外婆回來了一陣子,離開時,我看著媽媽抹著眼淚看著他們漸行漸遠,也許目送不僅應該是父母對孩子的,更是孩子對父母的。我們以眼睛去目送,以心去目送,以自己對父母的愛去目送。你越飛越高,越飛越遠,而老人呢,卻越走越慢,最終,他歸于塵土了。
你懂了嗎?那份情,默默無聲的情;你懂了嗎?那句告白,最熱烈的告白。
目送,不慢不快,不多不少,靜如秋葉,燦如夏花。
目送讀后感12
度娘說“《目送》是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寫的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七十三篇散文構(gòu)成,書中寫到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與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虛無!
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其實,作為十三歲中學生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情感,比如作為中年男人面對生死別離、失落茫然時的感同身受,可能真是那句“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亦或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罷。
親情如圍墻密不透風“包裹”著我的成長。有溫暖、有沖突;有我的叛逆、有親人的碎碎念;我要下樓玩,爸爸卻說:“考高中是獨木橋,比大學還難,還是先學習”。這些場景隨著我的思緒如同飄飛的雪花般一幕幕再現(xiàn)。
在該書的序言中,龍應臺寫到“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與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樸樹在“那些花兒”的歌里唱到“那片笑聲,讓我想起那片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今天我們已經(jīng)離去,在人海茫茫,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里呀......”
時間易逝,親人易老。
我是爺爺、奶奶照顧下長大的,小學時爺爺管學習,奶奶管生活。從家到學校大約一公里多,爺爺每天往返四趟(午飯回家吃)接送我,每天步行近十公里。爺爺為了輔導我的學習,手寫備課材料比老師都多。五年前爺爺生了大病住院做手術(shù),康復后又開始接送我,他身形單薄,頭發(fā)更顯花白,臉頰清瘦,見著我,笑著遞給我開了封的小食品。回家路上步履沉重,冬天厚厚的鞋后跟拖行地面,每一步都咯噔、咯噔著響。有一次在校門口轉(zhuǎn)頭回望,在川流的人群里爺爺漸行漸遠,背影越來越小,直至不見。每次我功課表現(xiàn)好,爺爺都忍不住用四川話夸獎一句“乖女哦”。
在整個小學期間奶奶為了讓我多睡會,都是提前做好飯再叫醒我起床。所有的衣服都是奶奶整理、清洗,水果都是削皮、切成塊、插上牙簽放在我身旁,連熱水都是接好遞給我。奶奶說最喜歡叫我小名“艾米”,然后聽到我大聲的回答“哎”,問她為什么喜歡,她笑而不答。
樸樹在歌里又唱到“她們都老啦吧,她們在哪里呀,幸運的是,我曾陪他們開放”。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人生是一場生命的旅程,親人是不能割舍的情感,摯愛不如長久陪伴。感謝、感恩親人。
老爸說: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大概就是在說,家人的陪伴比啥都重要,比啥都要好的意思吧。
目送讀后感13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比说街心,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fā)現(xiàn)父親已經(jīng)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huán)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里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zhuǎn)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曾經(jīng),我也像龍應臺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wěn)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發(fā)垂髫到青絲及腰。我愿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愿時光是個魔術(shù)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發(fā)變?yōu)踅z,我愿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聲里,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里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發(fā)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來讀《目送》吧,相信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目送讀后感14
看了龍應臺女士的《野火集》,當時我的心很沉重也很受震動。而且我以為這位作家和柏楊先生一樣,是以揭露社會的黑暗面為寫作任務的,是憤世嫉俗敢于針砭時弊而筆鋒毫不留情犀利無比的。但是事隔將近二十年的今年暑假,拜讀完她的《目送》,我卻熱淚盈眶,酸楚了整整一個暑假!想不到我一直敬重的這位作家也可以溫婉如許!
關于父親,關于母親,關于兒子,關于兄弟姐妹,關于朋友,關于自己;
關于生,關于死;
關于同存于這個世間的另一個國度人們的苦難,關于戰(zhàn)爭……
懷揣滿腹的柔情,龍應臺用一枝飽含深情的筆,寫滿愛與沉思。喜歡這樣的寫作風格,像午后在斑駁竹影中品茗清茶,有微風拂面,有清香襲人,有苦甜交融,淡,卻韻味悠長,令人深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文字基本上表現(xiàn)的就是這本書的基調(diào),也讓我怵然一驚!年近四十,正是父母已年邁稚子尚繞膝,工作上也是挑重擔的時候,驀然回首,那個梔子花開時滿山轉(zhuǎn)悠摘花覓果的孩子呢?那個傲笑春風情竇初開的少女呢?那個大紅棉襖做事利索紅潤潤的母親呢?那個朗笑聲聲英氣勃勃充滿干勁的父親呢?
漸行漸遠,漸行漸遠……
人生如棋,世事難料!十五歲即只身去省城求學,每次背滿母親的叮嚀,在沉甸甸的母親的目送中離開家鄉(xiāng),遠遠地回首還見母親身影。在長沙工作后卻是心情復雜的看著母親探望我離別時背影離我越來越遠。就這樣不斷重逢不斷分離,我由懵懂無知的少年漸入中年,成熟而冷靜。父母的臉溝壑縱橫滿是滄桑,走路不再矯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大概就是這樣吧,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只是淡淡如水,卻綿延悠長,它就藏滿在每次長久的目送中。
而我的櫻子,正在我身邊酣睡的櫻子。我又該如何面對這個上帝賜予我的最美的天使?
“你的孩子并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延續(xù)的代表!薄八麄兘(jīng)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薄澳憧梢越o孩子一個家,但這不是他心靈的.住所,因為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天的家!
也就是說,我必須像我的父母所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那樣,接受孩子每一次短暫的離別,接受孩子將來也許長久的離開,接受孩子離開我們精心為他安排的這個家飛向自己的小窩。也就在我的注視中,在一次次的送別與重逢中接受孩子的——漸行漸遠
父母子女如此,兄弟姐妹如此,朋友亦如此,大至這個世界,何嘗不如此!我愿我深情的目光,看著所有的親人朋友,隨意自然,開心忙活,平靜到老。
目送讀后感15
朋友?父母?有些路真的只能自己走
“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兩個人曾好的幾乎粘到一起,無論做什么都形影不離,到了后來,見的機會越來越少,然后干脆不見,友誼大多終將走上陌路。相識,相知,相守,最終帶著幾分欷歔,各走天涯路;厥自诳,背影早已遠去。
人生大抵便是在這世上走上一遭,不同的只是路上的風景,只是身邊的人。路必定要你自己走的,有時走道狹窄處,會感到壓抑;路上的`人漸少了,又會感到孤獨。突然碰到了一堵墻,是回頭,亦或是求助你的同路人。這便有了朋友,有了父母,親人。他們不一定形影不離,只是時而疏遠,時而靠近。
朋友離開,有時覺得整個世界尚已顛倒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太陽照常升起,只是生活里少了些什么。父母總會貼的很緊,讓你感到多少的不自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其實那是母親們,略顯些自負的愛和不知如何表達的情。有時候,坐下想想,那時真是聰明的過分,總覺得母親有時做的不合時宜,對于夾過來的蝦,對于遞來的雨披,總有理由推辭。漸漸大了才能理解,這只是她小小的任性,真覺著母親也想個小孩子,需要你的照顧,需要你的關懷。這便就是母子一場,相互依靠,互相為伴。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母親或許會一遍遍的問起你的名,會對著你憨憨的笑。終有一天父母會成為背影,只是永遠不將回頭。在行到中途,定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無比蒼涼,想傾瀉什么,卻又彷徨無奈,倒是什么也說不出。
平常人的命運,即使命運千差萬別,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處,大時代,小人物,每一個個體,也是群體的印證。家國天下,最終,不也還是落實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一錯手,就是一輩子,這樣的悲劇,誰又說以后不會發(fā)生呢?世事多變,裹挾在茫茫人海,宛如漫天的征蓬,隨風飄遠。
到頭想想看,身邊的朋友,親人只會是匆匆的過客,他們?yōu)槟懔粝禄蛟S是美好的一瞥,或許是華麗轉(zhuǎn)身后的神秘,亦或只是地平線上黢黑的剪影。有了他們,路可能不再單調(diào),可能不再崎嶇。但他們終會離去,只是留你目送他的離去。必定“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人生之間的單獨私會。”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的作文03-22
目送的作文04-20
【薦】目送的作文09-30
目送優(yōu)秀作文08-14
龍應臺《目送》心得04-02
關于目送作文05-24
目送讀后感07-12
目送讀后感05-09
《目送》讀后感05-17
《目送》 讀后感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