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蟬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蟬教學反思1
小學語文《螳螂捕蟬》是一篇古文寓言故事。文章主要寫了:吳王想要攻打楚國,想法已定,不容更改,一年輕人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慮,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使吳王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想法。文章情節(jié)簡單,寓意深刻。
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習古詩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課上先講述了學期古詩文要注意的幾點要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生疏。
在備課過程中,我還考慮到螳螂捕蟬與打仗的聯系,如果老師只運用語言去描述,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張地形圖,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白了文章要說明的道理:考慮問題要周全,同時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輕人)的特點: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難點得到解決。
在講課過程中我還注重朗讀的指導,教給學生朗讀古詩文的方法,并運用多種方法讀課文,從而激發(fā)學生朗讀古文的興趣。
蟬教學反思2
本課寫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吳王伐楚的事,警示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fā)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tài)度如何?最后怎么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里,通過對比,讓學生發(fā)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并啟發(fā)學生通過生。
通過教學也發(fā)現:教師設計的教學思考過程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年齡特點,太淺了,學生覺得如同嚼蠟,提不起興趣;太深了,學生聽得不大明白,如同云里、霧里。所以,設計出適合學生研讀的問題很關鍵。
蟬教學反思3
對于《螳螂捕蟬》這樣一個帶著原汁原味中國特色的寓言故事,且課文這種嵌套結構(即大故事里還套著一個小故事),究竟該如何處理,這樣的課文本身在給學生閱讀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挑戰(zhàn),帶來困惑:如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系?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等。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結構方面采用了“故事前置”的處理,這是我的一次教學嘗試,這次嘗試也給我?guī)砹瞬簧賳⑹荆约夯仡欉@節(jié)課,感受頗深。
一、重組教材,故事前置
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雖說在文中是少年講給吳王的故事,并非課文之全部要義,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卻又事實地因為該寓言而得以存在流行,將寓言作為教學的突破點,我認為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又能很自然突破理解上的重難點。在課堂伊始,學生興致正濃之時,直接學習“螳螂捕蟬”之故事內容,學生興趣較高,效果較好。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為了加深學生對故事、對角色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我安排了幾次角色體驗,事實也證明,學生角色的擔當也避免了學生認識的膚淺,同時也實現了文本與閱讀者的深層信息交流。如安排學生體驗“蟬”、“螳螂”、“黃雀”角色的心理:“掉頭看看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它們?yōu)槭裁礇]有這樣做呢?我找三個同學來替它們回答!睂W生的話也充分說明了三個角色只顧眼前利益,沒有注意身后禍患的危險。另外在教學結束時,讓學生體驗“少年”、“吳王”“大臣”、“百姓”角色的心理:“故事學到這兒,如果你是少年、吳王或是得知此事后的大臣、百姓,你會說什么呢?”此次體驗,學生不僅已經完全理解了故事,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更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將理解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學生在豐滿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話出有據,語出有憑,既豐富了故事,也鍛煉了思維,培養(yǎng)了能力。
三、語言訓練,扎實有效
語文課一定不能忘了語文課的特點,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理解,語言的訓練,都應該讓學生有所收獲。在這節(jié)課上,我安排學生在理解“恍然大悟”的基礎上積累含有這個意思的詞語,實現課堂上進行詞語的有效積累;比較句子“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和句子“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中的“死”的不同意思,來感受相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安排學生比較句子“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了”“吳王終于發(fā)現了少年”,通過比較感悟不同表達的作用;安排學生有階梯地復述:先提供角色和部分詞語到只提供角色,學生的復述輕松自然完成等等,使學生在老師安排的.這些環(huán)節(jié)中語言上真正有所獲,有所得。
這節(jié)課學生是有收獲的,我在收獲欣喜的同時也收獲了遺憾,遺憾總是有的,遺憾也是美麗的,因為它會催人思考,催人奮進。這節(jié)課上,我將“螳螂捕蟬”作了前置處理,這個故事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后面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怎樣體現,還需考慮;在朗讀指導上,怎樣體現指導的實效性、階梯性,也還需努力;問題的預設怎樣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課文在結構板塊化處理后怎樣回歸整體等等,我想,這不僅僅留給我的遺憾,更是留給我的新課題……
蟬教學反思4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理趣的歷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正諫》。文章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少孺子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從結構上看,課文記敘了吳王想攻打楚國,下了死命令,這是故事的開端,可以說是起因,接著,少年巧說故事,寓理于事,是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意旨分明,是故事的主體。最后,吳王聽了故事,收到啟發(fā),決定取消攻楚的決定,是故事的結果,文章前勾后連,一氣貫通,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內在聯系十分緊密。
從語言上看,文本以對話的敘述故事,生動傳神;少年用寓言故事,通過委婉巧妙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實現語言積累的目的。
針對文本及學生特點,我在課堂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睅е嬉蓡栕灾魈骄,才能取得學習的真效果。
于是我從學生課前的質疑入手,梳理文章結構(故事的起因、結果)。之后,再次引導學生質疑:吳王的態(tài)度為什么前后有了如此大的變化(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從問題入手,抓住少孺子的表現。引導學生思考:少孺子的一系列做法有什么必要之處。在此,為人物品質的'理解、明確道理進行鋪墊。
2.品味語言,在朗朗讀書中感悟、理解。
少孺子的做法令人稱道,他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分為了幾個層次:一讀,引導學生朗讀螳螂捕蟬的故事,使故事整體構建在學生頭腦中。二讀,引導學生抓住三種小動物的動作,體會它們的悠閑自在和只顧眼前利益。三讀,引導學生找出三種小動物的共同點,即它們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藏的禍患。這樣,既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整體構建故事,又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課文。
3.抓住中心,啟發(fā)個性展示。
20xx版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我利用地形圖等方式,讓學生讀懂了少孺子的用心良苦時,孩子們無不贊嘆少孺子的才智膽識。于是,在學生感情最飽滿、情緒最激動時,我讓學生在“諫”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最能表達自己對少孺子的敬佩。這樣,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答案“巧諫”、“妙諫”、“勇諫”、“智諫”、“曲諫”等富于個性化的答案層出不窮。
4.適當拓展,延伸課堂。
古詩文的教學,我個人一直都認為,學校的古詩文課堂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開一扇通向廣闊的古文天地的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介紹更多有趣的古文知識。
文言文《鷸蚌相爭》與《螳螂捕蟬》有著極其多的相似之處,我在課堂后部適時引入了《鷸蚌相爭》,請學生根據注釋進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時,體會文章的寓意,以及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組中進行了相關的自主閱讀,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課堂,這節(jié)課所做到最多的還是對文本的尊重和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主思路的尊重。當然,課堂上基于自主的步子還不是非常大,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加動腦筋做到的。
蟬教學反思5
上《蟬》這節(jié)課感覺很有趣:
一、因為動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向往;
二、因為和孩子們一起了解、探討蟬的知識是個有趣的過程,我感覺如此,學生亦然。
文章介紹了蟬脫殼、鳴叫、聽覺、視覺四個方面的知識,學習重點是通過品味語言,學生能自己復述蟬脫殼的過程,并學會把內容寫具體。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蟬脫殼時的`動作,來感受蟬脫殼的過程是一種體操表演。
反復的讀描寫蟬脫殼時動作的詞,體會作者是怎樣有順序地把蟬脫殼過程寫具體的,輔以填空來加深記憶,為學生復述這個過程打下基礎。整節(jié)課上下來,輕松愉快,學生興趣盎然,結課時留下蟬的三大不解之謎激發(fā)學生查閱課外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成果。
蟬教學反思6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雖然說語文課程中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但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人文思想,歷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試想,誰能撇開人文不談,進行單獨的工具性的訓練呢?
精讀本文時,我讓學生首先明白一個問題:文章中分別有哪兩組人來勸說吳王?吳王的態(tài)度怎樣?用文章中的一個詞語分別概括。學生經過閱讀思考,立即說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勸說結果,分別是“固執(zhí)”和“打消”,我將這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尋根究底,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進而引起了全篇課文的教學。
文章中少年的勸說段落,幾乎都是對話描寫,沒有多少品讀的價值,在指導朗讀課文時,就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讓學生明白意思即可。對少年的描寫,能體現其智勇雙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連轉了三個早晨”,教學中,我在此處略花時間,在朗讀和述說中讓學生明白了少年的堅持和聰慧。
教學本篇文章,我們沒有必要斟酌其真實性,目的是透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品評其背后隱藏的現實的教育意義,這才是最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蘊含的東西,讓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禮,在將文字讀薄又讀厚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蟬教學反思7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快。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學本課時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地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fā),根據教材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jié)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直接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內容,理解吳王聽后“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后討論一個問題:少年跟大臣們的勸有什么不同?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是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
二、訓練思維,培育智慧。
我在上《螳螂捕蟬》時,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節(jié)課,我提出了幾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 “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則稱得上是——”只有讀書,沒有問題,這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當中暴露出的一個大問題。矯枉難免過正,凡事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早有告誡:“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薄白尯⒆由钤谒伎嫉氖澜缋铩@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當然,這節(jié)課,這節(jié)課由于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在討論少年的智勸時,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學機智是一個教師經驗和智慧的積累,這以后有等努力。
蟬教學反思8
今天,終于上完了教研組的公開課,同事們都很熱情,我一上完,都圍攏過來,熱烈地討論起我的課來。想起竇桂梅老師那時候上完課下來,非要逼著老師們說自己的三條缺點一事,心里便覺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個個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課堂中的不足之處給我亮出來,這是一種多么大的信任與支持啊!在此,真誠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點,你們的批評是對我最好的幫助。
現將同事們的觀點記錄下來,以指導今后的教學工作。
得之處:
1、課堂結構比較好,首尾聯系,讓學生從吳王巨大的變化中體會到少年這段話的作用。
2、從學生的提問中提練出三個大問題,作為課堂的主線索,層次脈絡清楚。
失之處:
1、缺少一個環(huán)節(jié):螳螂捕蟬這件事和吳王攻楚這事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我把這個問題分裂開來問的,我問:螳螂、蟬、黃雀各指什么?這么一比較下來,就能發(fā)現如果按上面的問題來問的話,學生更能找到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由此看來,同樣是一個問題,但問題的設計卻大有學問。
2、遺漏一個環(huán)節(jié):
備課之初,想到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螳螂、蟬、黃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隱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來的備課中卻遺漏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設計是下一問題吳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隱伏的禍患是什么的伏筆,所以是不應當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丟掉了。
由此看來,深入地探究,能夠化解教學的重難點。
3、忽略了幾個問題:
。1)、恍然大悟的解釋沒提到(這個沒想到);
。2)、吳王的性格特點分析得不全面(這個閱讀教材時想到了,但讀了薛法根對本課的解讀后,意識到重點人物應該在少年而不是吳王身上,于是在后來的設計中忽略了);
。3)、課堂用語重復得過多,不夠簡煉(怕學生聽不懂問題,往往會重復)。
由此看來,細到無痕處,才能有課堂的精彩。
探討之處:
最后的習作訓練第二天,吳王怎么跟大家解釋放棄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著還是拓展成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螳螂捕蟬的'事?
我個人認為留著是可以的。
聯系生活實際談也可以,但課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強調吳王對螳螂捕蟬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們的課題《習作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開發(fā)和利用》聯系起來了。但是我那個習作訓練因為前面的伏筆埋得不夠(比如說吳王的性格特點),所以在這兒說話練習就顯得有點唐突。
當我設計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牽制,而無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開始就忽略的問題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發(fā)現。這是我在今后的課堂中更應該注意的問題。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是,今天的課堂遺憾得多了點。盡管后來有同事稱贊我完全改變了以往上課的風格,稱贊我進步很大,但面對這么多課堂中生出來的問題,我沒有絲毫的喜悅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遠兮的緊迫感和壓力感。
蟬教學反思9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fā)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tài)度如何?最后怎么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里,通過對比,讓學生發(fā)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并啟發(fā)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后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復述故事,表現其妙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復述表現“感受”。我在作業(yè)部分就布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復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
蟬教學反思10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書后面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1、少年講的故事巧妙,發(fā)人深思。
抓:“知了 螳螂 黃雀 少年”之間的厲害關系來理解,以及他們與吳國、楚國、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來理解。
2、少年勸阻的方法間接巧妙,使人容易接受。
抓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來理解。
“吳王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問題理解了,隨而理解“一個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就不難了。
蟬教學反思11
語文教學,要以同學實踐為主,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應讓同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就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他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從同學閱讀心理動身,根據教材自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了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以聽寫詞語導入學習,然后根據詞語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同學基本掌握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在一起研討“少年為什么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和“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這兩個關鍵的問題,雖然我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我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布置了聽、說、讀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同學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在教學時,雖然細節(jié)掌握得還不夠到位,但總的學習目標還是達到了。同學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當然,設計總是完美的,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節(jié)時,雖然我也知道應該讓同學讀透文章,在讀中體悟吳王的固執(zhí)、在讀中了解“不可思議”的后果,可在同學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時,我總忍不住急著去告訴他答案;當同學的答案與我的預設有偏差時,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學引導到我的思路上來,這也許是因為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吧。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同學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學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學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發(fā)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學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同學對自身的發(fā)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蹦軌蜃屚瑢W借助課本發(fā)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干不時地前進。
蟬教學反思12
人教版七上課文的變化在暑假中就予以了一定的關注。新學期開學后翻看嶄新的語文書,首先發(fā)現的是第一單元的《生命生命》被更換成了《短文兩篇》,一篇是小思的《蟬》,還有一篇是席慕蓉的《貝殼》。后面一篇《貝殼》以前在蘇教版的七下曾經看到過,不過《蟬》倒真是第一次看到。仔細研讀之下,發(fā)現這兩篇課文的主題依然是“生命”,只不過原課文所強調的是生命的堅強,而這兩篇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起年級新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似乎比杏林子的感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今天給學生講的是《蟬》,從朗讀開始。先聽學生的齊讀,基本沒有什么字詞的問題。然后是我自己的.范讀,事先怕再讀錯,在辦公室練習了好幾遍。給學生讀的時候,有意思地放慢了速度,加強了重音,自我感覺還算可以。
回顧這一節(jié)課,我不自覺地以朗讀為主要手段,以中心問題引領學生來理解文本,通過數字的對比讓學生感悟生命的長和短,也讓他們自主發(fā)現了問題,并在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解決了問題。雖然學生程度不好(這從找中心句需要九個學生回答可見一斑),但只要老師放手讓學生去閱讀、去理解、去感受,相信學生,多引導學生,他們還是能達到你的基本教學設計要求的。我們老師需要做的是點燃學生頭腦中的這個火把!
蟬教學反思13
一直覺得,寓言故事主要教什么?就是教它的寓言道理呀!所以,《螳螂捕蟬》一課沒有太多可教的,就是能悟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即可。
去年,對教材又有了一點自己的思考。領悟寓意是第一個要完成的任務,然后是要體會少年的睿智與口才,再者是吳王的固執(zhí)到恍然大悟這樣的變化體現了什么?這個故事中,誰是最后的勝利者?翻著去年的舊教材,書上這么寫著。今年,讀了沙主任的《承載匠心的感嘆號》一文,也頗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區(qū)區(qū)幾個不起眼的標點符號,竟承載著如此厚重的獨到之心,實在佩服沙主任獨特的文本解讀,也實在佩服文本的建構,原來最特別的東西就隱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字中。
今天按著沙主任的教案進行了課堂教學。感覺所走的路線與去年又更加縝密與長遠了。加之研修營讀過語用學,前段時間讀過本體性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等相關知識,似乎有點開竅:解讀文本,是一種功力。文字就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揭開文本的那面紗,與作者與編者與學生心心相照,是不是能成為他們的“紅顏知己”;語文課堂教學,不再過多地去挖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愛國、愛自然、愛生活……這些,的`確是任何一門課程都應該承載的,而非語文一人承擔,課堂上不必太過于牽強于這些,而文章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則是主線。作者是怎么寫的?語用意義是什么?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現人物心理、性格?學生從我這一節(jié)課里,能學到什么?
今天這節(jié)課,我想,學生一定能學到,文章里的小小的不起眼的標點符號都可以圈出來玩味玩味,透過文字看到背后的影像:如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的期盼;少年循序漸進如釣魚似的吊足吳王的口味,最后才揭示謎底等。
蟬教學反思14
《螳螂捕蟬》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誡吳王大笑了工打出國的念頭的故事。全文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全文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對于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jié),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并結合故事背景資料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理解成語的含義,領悟文章告訴人們的道理。在這節(jié)課中怎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自己質疑自己解疑中學習課文,明白道理呢?在教學中我嘗試以朗讀貫穿始終,以學生的質疑、解疑為主線進行教學。
一、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找準生長點。
學生已經進行了初讀課文,結合書下注解將文言文譯成了白話文。并且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我將教學目標定為理解文本蘊含的道理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并且在分析課文的同時滲透擴寫點。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能夠有新的收獲。
二、讀書貫穿自始至終,并且體現層次。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作為學習文言文的開始,堅持了以讀為本的理念,把指導學生的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首先,讓學生自瀆,為讀通、讀懂古文奠定了基礎。
然后在分析的基礎上理解讀,通過仿照榜樣讀,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最后,在理解古文的基礎上,指導讀出語氣。這樣,把讀貫穿于學習本課的始終,既培養(yǎng)了學生誦讀古文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讀中自讀自悟。
三、理解文章深意,不脫離語言環(huán)境。
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就很想弄明白這樣兩個問題
1、吳王為什么非攻打楚國不可?
2、那位少年為什么講了這個故事后,吳王就放棄攻打楚囯?要弄明白這兩個問題,了解當時春秋時期的每個國家都有吞并對方,使國家更強盛的野心,但倘若輕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險這一社會背景是關鍵。
如果教師講,學生能明白,但紙上得來總覺淺。于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尋找資料,探究答案。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進行質疑,然后帶著問題再去讀書學習。學生先找到了揭示寓意的語句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在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三種小動物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么?從而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的含義。之后,結合故事背景資料和借助多媒體課件春秋戰(zhàn)國形式圖理清蟬、螳螂、黃雀、與吳王伐荊之間的關系,明白吳王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么?
使學生清楚明白的認識到:吳國就好比是這三個小動物中的螳螂,而楚國就好比是故事中的蟬,它身后的越國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黃雀。學生聯系吳王的固執(zhí),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機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側擊的策略來個敲山震虎,從而讓吳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險性,不得不考慮事情的后果。學生很快理解了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且在教學中學生收集的資料得到了利用。這樣學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課標的提倡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感悟也是鮮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給他們的。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還在探究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搭起了橋梁,真是一舉而多得!
四、自己質疑,自己解疑,體會學習方法。
通過對比讀,讀出吳王開始態(tài)度的`堅決果斷敢有諫者死和最后對少孺子的夸贊善哉,乃罷其兵時,態(tài)度的轉變。讀前一句時,讓學生質疑,學生在了解了吳王固執(zhí)、驕橫、決心大后,提出:吳王為什么堅決要攻打楚國? 學生結合課外資料的了解解決了問題,自學自解疑,進而讓學生知道通過背景資料的查閱、了解也是一種學習課文的方法。再有通過對比兩句讓學生質疑,是什么使吳王態(tài)度有了這么大的變化呢?自然而然成為學生的疑問,自然引到文本重點。在教學中,讓學生領悟到質疑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總之,課堂上以學生的質疑,自主釋疑為教學主線,以不同形式的讀書貫穿教學始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的氛圍。由此而產生的在生生、師生、生本的對話中可以激起更多學生的思維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廣泛的討論,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當然,課堂上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課堂結尾有些啰嗦,圖示出示有些滯后,沒有起到引領學生的作用,情感投入還不夠等,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鍛煉,爭取提高。
蟬教學反思15
咱先當回數學老師,為本學期算一筆賬:本學期不滿19周,除去法定假日3天,剩下不足18周。假設留2周畢業(yè)復習的時間,每周6節(jié)語文,其中2節(jié)用于作文,能用來閱讀教學的共計為4×16=64課時。要教學24篇課文+7個練習+1個習慣培養(yǎng)+1個《學和做》,共計33篇。這樣算來,平均每篇課文的教學時間約2課時。每篇課文要完成的任務:學通課文、完成1次課堂練習、完成《補充習題》、完成《自主練習與檢測·小學語文作業(yè)本》(選做)、背誦有關課文段落、硬筆字練習。其中后三項可借助家庭作業(yè)的20分鐘完成(每天語數外家庭作業(yè)時間不超過60分鐘)。
當然,課外要完成的還有很多:預習、鞏固字詞、復習背誦70首必背古詩、閱讀《新人文讀本》、閱讀考級的目錄規(guī)定的課外書、完成每周一篇的讀書筆記、每周一篇的日記等。
五嚴的利劍時刻懸在頭上,你不高效行嗎?古人有“窮則思變”的名言,如今的語文教師也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檢測”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假如教師把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用《補充習題》里的題目來“當堂檢測”,用課堂練習來“當堂檢測”,如何?
我仔細研究了《螳螂捕蟬》一課的補充習題,覺得作為“導學”提綱和“檢測”題都很合適。第一題寫八字成語,意在幫助學生積累成語;第二題閱讀課文片段回答問題,意在幫助學生理解少年的智慧;第三題關于《螳螂捕蟬》的一段文言練習,為拓展練習,重點理解“其”的意思;第四題為說寫能力的訓練,意在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在課堂上看《西游記》的李欣然同學。
明確思路之后,前置學習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會讀,二是會寫生詞并要求找兩個八字成語。
一上課,解題之后便開火車分節(jié)讀課文,全班37人中有12人各讀了一節(jié),除一人讀破了句子,其余基本順利。對少許字音作了糾正,問題不大。然后交流了自己找的八字成語,再以《補充習題》第一題檢測,要求寫四個,錯誤極少。
接著分角色朗讀,男生都是“吳王”,女生都是“少年”,我則是作者,一邊讀一邊對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沒想到學生基本能夠進入角色。
質疑過后,討論交流明白的道理,討論對人物的看法,然后以《補充習題》第二題檢測。此題4個小題目:大臣和少年的勸共同之處是什么?帶來的結果各是怎樣?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從吳王由“固執(zhí)”到“恍然大悟”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什么?1-3題出乎意料的順利,第4題的回答百花齊放,大體為兩個方面:或體會到少年機智,或懂得做人做事要同時注意眼前利益和身后之患。真的不能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于拓展題,正確率也出乎我的想象,除“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中的“其”有七八個學生做錯,其余基本正確。
第四題,先讓同桌輪流當“陳老師”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上課讀《西游記》的“李欣然”,然后我當“李欣然”,聽學生上臺來“勸”,勸得有條有理的我接受,勸得不到位的我再反駁,然后再勸。交流之后寫在補充習題上。
一節(jié)課的時間完成了以上任務,下一節(jié)課用來進行復述訓練并作課堂練習。
看來兩課時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并完成兩個練習是可能的——前提是學生能學會的堅決不講。只要教師組織得緊湊,引導得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練習,就會有高效的語文課堂。
【蟬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蟬》的教學反思01-03
蟬教學反思02-10
瘸蟬教學反思04-07
《蟬》教學反思優(yōu)秀10-27
《蟬》《貝殼》教學反思02-18
《蟬和狐貍》教學反思03-21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1-17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1-28
蘇教版《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