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原》教學反思1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老舍筆下的小學課文《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一開始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瑯瑯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但讀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后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清新,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移動的白色花朵”等迷人景色,如此學生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出來了,讀起來也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葉圣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敝挥袑W生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tǒng)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么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fā)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么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fā)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xiàn),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xiàn)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f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1、《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lián)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淳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lián)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脈絡清晰,銜接緊湊,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淳樸簡練,生動感人;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lián)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前,我收集了許多優(yōu)美的草原圖片和音樂,為上好這一節(jié)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首先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和音樂,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在音樂的伴奏下,我范讀了全篇文章,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風光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接著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賽讀等朗讀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學生們讀得繪聲繪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綠遼闊的特點。
2、然后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哪個詞?(生答: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這一設計,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展開學習,便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fā)揮。
3、在進行“夕陽話別”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創(chuàng)設蒙古包外依依惜別的情境:找同學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鄉(xiāng)。設計了一道拓展練習題:此時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么?這些情境的創(chuàng)設、活動的開展是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華。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fā)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fā)揮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xiàn)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后讓學生讀出“我”贊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贊美草原。
三、不足之處
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得不夠,使學生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地鍛煉;2、老師的評價語過于單一,應具有針對性;3、不能夠兼顧全班學生,對于學困生還需多關注。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人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走進文本。然后圍繞中心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最后,創(chuàng)設一個夕陽話別時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
《草原》教學反思3
《草原》——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我著重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激起了解西部,熱愛西部的興趣。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fā)了解西部的興趣。2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直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钡葍(yōu)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fā)情感的方法。為了能更好地實現(xiàn)我的教學目標,首先,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閱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收集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對草原的感知認識。其次,課始時我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視頻,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草原那高遠的境界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在初讀課文,感知課文脈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一方面,我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將文章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把草原的美景分為三大部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lián)歡圖,通過這些圖畫,表現(xiàn)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另一方面,我還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由于品讀優(yōu)美語句,
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于是,我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出示優(yōu)美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從而更進一步深入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相互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走進西部,了解西部和熱愛西部。
這是我第二次教《草原》了,感覺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流程都比七年前在研究課上的那節(jié)課要成功得多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是多么喜歡這篇課文,多么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從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從文章字里行間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我們始終覺得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而感到有些遺憾。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钡拇_如此,我想:假如學生和老師都能親自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體會會比現(xiàn)在看圖片、看書、看錄像、讀書深刻得多。
《草原》教學反思4
在教授二年級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學生用優(yōu)美、抒情而有連貫的聲音歌唱。同學們在欣賞了歌曲后,發(fā)揮想象,用語言描繪出草原上美麗的景色:藍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請大家用模聲詞“嗚”輕哼歌曲旋律,同學們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來,可突然幾下又低、又重極不和諧但又十分熟悉的!皢琛甭曓D入耳際,“一定是劉強!又是一陣低而重的“嗚”聲,還夾著幾聲偷笑,我心頭頓時掠過一絲不快,這時
又另有幾名學生竟然也偷偷地跟著學,頓時,教室里引起了一陣騷動。我真想把琴聲停下,對他們批評一番,但轉念一想,還是耐住性子,只是邊彈琴邊用目光搜索到那幾個孩子,在目光的對視中,他們的聲音輕了下來。唱罷,我離開鋼琴,默不作聲地走到大家面前,幾十雙眼睛都盯著我。我認真地說道“草原上的天氣真不錯,藍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太陽公公笑瞇瞇——突然飄來了一朵烏云,又飄來了幾朵烏云(邊說邊看這幾名學生),遮住了太陽,遮住了白云,哎!我們玩不成了,游戲也做不了了,真掃興!”同學聽后也都滿臉掃興的樣子,我接著問道:“你想對‘烏云’說些什么呢?”同學們爭先恐后:“烏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氣還給我們5”“烏云你真討厭!”同學們的話使“烏云”低下了頭,我見教育的效果已經達到,便說,“讓我們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樣輕輕地用‘嗚’再來唱一遍,老師相信,烏云聽見了我們美妙的歌聲一定會變成白云的.!”說完向“烏云們”投去相信的目光。音樂起,這回再也沒有聽到不和諧的聲音,大家始終用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學會了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環(huán)節(jié)也沒有受到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響。
在這堂課所出現(xiàn)的情況中,我采用了“暗示效應”,而不是直接去批評這些同學,給他們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 效應在音樂教學中的影響不可低估,心理效應是指由于某個人的言行或某種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應和效果。其中暗示效應是教師在每堂課上都會用到的一種心理效應,它是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暗示考不自覺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動。暗示效應在具體實施中主要表現(xiàn)為直接暗示、間接思想傾向、道德品質、心理健康平衡等人格效應。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樂教學心理效應的特性與規(guī)律,利用和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防止與克服其消極作用,對教師順利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是十分有幫助的,對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質量也是大有益處。
《草原》教學反思5
本課是以“美麗的草原”為主題的教學內容,從小學語文版到音樂版,已經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術版終于出爐了;仡^看來,似乎這道“美麗的草原”是這樣釀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課通過欣賞草原導入新課、贊美草原探究新知、設計草原才藝創(chuàng)新、評價草原各抒己見這四大板塊突出一個字,那就是“愛”,用美術教育人,通過手工粘貼、線描畫、水彩畫、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美麗的大草原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愛,對美術的熱愛。
二、配料---審美+創(chuàng)新
美術是視覺藝術,我力求把這道菜制成視覺大餐。
從欣賞視頻草原美景,到我的板書,以及孩子們在黑板上的即興作畫,欣賞顏色鮮艷的同齡人的范品,每一步都為孩子們提供著視覺美感和心靈的震撼,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孩子們想象和創(chuàng)作能力。在藝術實踐過程中孩子們享受這著老師為他們提供的視覺大餐,激發(fā)內心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意,小組合作的如此默契,將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作品構圖合理,主題突出,顏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意,達到了將創(chuàng)新的理念融入到藝術實踐當中。
三、調料---趣味
一節(jié)成功的美術課,恐怕離不開“趣味”做調劑,無趣無法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熱情,實踐證明,只有讓孩子對美術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課中,通過欣賞草原、贊美草原、設計草原、評價草原這幾個大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出各種各樣與草原有關的美術作品,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使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享受美術帶給他們的樂趣。
也許這道豐盛的“美麗的草原”大餐的分量還不足,只要能給孩子們帶來一絲回憶,對于我來講已經足夠。我將繼續(xù)努力,為孩子們烹制一道道美術佳肴。
《草原》教學反思6
這次小百花課我選擇的是《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在課的設計、試教的過程中非常感謝師傅和同事們幫助和指導,課后,我對本課的反思如下:
本節(jié)課的合理、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方面:
1、課的設計思路清晰流暢,緊緊圍繞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
2、把思考的表達的空間留給學生,把朗讀的空間還給學生,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草原的美麗和歡騰,在熟讀的基礎上能夠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說出自己為什么喜歡某處景物,找到哪些詞語能夠表現(xiàn)出草原的歡騰景象,提升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3、教師的評價語言富有激勵性,能夠具體地指出學生的優(yōu)點,用鼓勵的語言指正學生缺點,讓學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讀出了你對話多的喜愛之情,咬字清楚、朗讀有感情且流暢”“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等等,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能夠得到肯定,激發(fā)學習興趣。
4、課外拓展能夠和課文的寫作手法相統(tǒng)一起來,嘗試運用“過渡段”寫一寫校園的特點,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5、過渡語銜接流暢,使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課后,我對本課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時間安排不得當,在講第二段時時間有些長,導致將“歡騰”這一特點時,時間不足,朗讀較少,再找哪些詞語體現(xiàn)草原歡騰時過于倉促,給學生的回答機會也少了,沒有將透徹,感受不夠深刻。
2、在講解“過渡段”的含義和作用時,沒有講太透徹,由于是初次接觸,應該再將詳細一些。
3、在拓展寫作之前,應該給一篇簡短的運用“過渡段”寫作手法的范文,領著學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樣運用,然后在寫之前再多找?guī)讉學生說說香怎樣寫,然后再動筆,效果會更好。
《草原》教學反思7
寒假熟悉新教材的時候,我再一次被《草原》這篇課文吸引住了。它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xiàn)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課文用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初次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安排的是兩課時,按照作者旅游的順序學習課文。但是,真正學習時,我花了三課時,對原有教學設計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從風景、蒙古人兩方面來感受草原的美,感覺較為理想。
一、我班的孩子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導入。通過用多媒體播放七幅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
二、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著白色花朵”等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自由讀、小組讀、品讀……最后我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收到語言美的熏陶。
三、感受蒙古人們的熱情好客時,我先讓學生找找從哪幾方面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提煉:迎接、相見、款待、聯(lián)歡、話別;然后課件出示:激情、盛情、盡情、深情、熱情,讓學生加到適合的詞語前。學生在完成詞語搭配的時候,進一步感受到了“熱情好客”,因而在學習小組學習時,重點把握較準確,還能從教材想開去。
學完全文后,我覺得有一點還不夠到位,那就是學生的個別朗讀,情感流露未得到充分體現(xiàn)。
《草原》教學反思8
當然,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作為老師并不能事先一一預設好,一切都要以學生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機會的話再給學生們上這一堂課,通過課堂來驗證我的想法。
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我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找出做橋梁作用的過渡段,認識過渡段的作用,這一步做得很成功.
錫林郭勒大草原教學反思二: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寫景短文,寫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大草原美麗而歡騰的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贊美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寬闊胸懷。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音樂、圖片、動畫等場景展現(xiàn)草原的美麗,再通過深入閱讀理解找出草原的特點,使學生切實感受草原的廣闊、美麗與歡騰,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進行表達,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感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學探究,弄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錫林郭勒大草原不僅美麗,而且是個歡騰的世界”這個核心問題,并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學習的體會。在交流感受時,孩子們抓住“滿”、“一直鋪向”、“沒過”等詞感受野草的廣闊與茂盛;抓住“清亮、一洼洼、映出”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們對草原美景的感悟。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并結合圖片讓學生想象,這樣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圖象,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僅美麗,而且是個歡騰的.世界!
二、放飛想像,感受美景。
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還不夠,若要親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發(fā)揮想像。在學習湖水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我引導學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還能映出什么呢?學生們有的說:“映出了圓圓的蒙古包!庇械恼f:“映出了藍天白云的影子”還有的說:“映出了牛羊喝水的倒影……”等。于是,我又讓他們將想像的畫面用下面的句式說出來“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 ),映出( ),還映出了( )!边@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麗,又突破了難點,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運用音樂、動畫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中我兩次使用音樂,第一次在導入時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并配了一段體現(xiàn)草原美景的動畫短片,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一下就將同學們帶進了學習的氛圍。第二次在結尾時,我又一次以蔣大為演唱的這首歌結束了這次“草原之旅”。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整節(jié)課在歌聲中結束,使學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四、對自身課堂教學素質的反思:
通過這次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對課文內容、重難點的把握得比較到位,但在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上還不能合理分配,比如:在感悟第二段時,用的時間太長,分析的過于細致,以至于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另外,在教學細節(jié)上還不夠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學語言,如:導入語、過渡語、
總結語,在備課中沒有重視,而恰恰是這些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語文老師的一項基本功就是用語言創(chuàng)設學習的場景、氛圍,自己以后在這方面還要多多鍛煉。
《草原》教學反思9
談到語文課的“八字憲法”——聽說讀寫字詞句段。這幾天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總是有意識地在這些方面加以注意,不追求花里胡哨的東西,而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盡量地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教學本課,我注意緊扣字詞句,在理解的基礎上,適當借助媒體,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感受春天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取得了教好的教學效果。
一、抓基礎。
一年級的孩子,我注意加強句子教學,幫助孩子建立句子的概念。讀了一句話,明白這句話講的是什么。例如:課文第二段
“一只只羊兒涌出了圈門,蹦跳著奔向無邊的草原。牧民們跨上駿馬,追趕那歡樂的羊群!
我先讓孩子們讀這段,這段一共幾句話?(2句)先讀讀第一句,這句話講的是什么?(羊兒)羊兒怎么樣?(羊兒涌出圈門,蹦跳著奔向無邊的草原。)再讀第二句,這句話講的是什么?(牧民)牧民怎么樣?(牧民們跨上駿馬,追趕那歡樂的羊群。)
別以為這是多么簡單的問題。對于一年級的小孩子來說,要知道這句話講的是什么,不簡單。就說第一句吧,第一個孩子回答:“講的是草原!痹僮x,第二個孩子回答:“講的是圈門!痹僮x,第三個孩子回答:“講的是羊兒!倍嗝床蝗菀!要是沒有經常性的這樣的訓練,孩子們是不容易懂得句子的意思的,當然將來也就不可能較好地讀懂段落,理解篇章。
二、品字詞。
師:“一只只”是幾只?
生:有幾只。
生:有好多只。
生:也許有幾百只,上千只。
師:是的。“一只只羊兒涌出了圈門,蹦跳著奔向無邊的草原”,你知道了什么?
生:好多好多的羊兒從圈門里擠出來。
生:羊兒跑得很快。
生:它們邊跑邊跳,沖向無邊的草原。
抓住“一只只”“涌”體會羊兒很多;“蹦跳著”感受羊兒出圈的歡快之態(tài);“奔向”感受羊兒迫不及待地投向大草原的樣子;“無邊”體會草原的廣大。
三、抓朗讀。
還是剛剛那段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一生讀)
師:羊兒好多。〔菰么笱!誰再讀?(一生讀)
師:聽了他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的羊兒,跑得很快很快。
生:鋪滿新綠的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在奔跑。
師:是啊,鋪滿新綠的大草原無邊無際,白色的羊群涌出圈門,蹦跳著,奔跑著,多美呀!讓我們一起讀這句話。(生齊讀)
通過指導朗讀,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并把想象中的畫面以讀的方式表現(xiàn)了出來。
四、促想象。
(第三段)
師:小朋友都讀得很流利,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小朋友可以閉上眼睛,一邊聽老師讀,一邊想象:你好看到草原上的什么?(師讀)
生:我好象看到很多羊在草原上跑。
生:我好象牧羊人在唱歌。
生:我好象看到羊群像一朵朵白云在飄動。
孩子們想象得多好!我的朗讀不一定有多聲情并茂,但我給了孩子們想像的空間與時間。孩子們建立了一定的語言表象,透過文字,他們看到了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草原風光圖。
《草原》教學反思10
1、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xiàn)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課文用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就設計了學生想像美景、品讀優(yōu)美句子、美圖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直觀和想象后,對課文內容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憤比較活躍。
2、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xiàn)。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xiàn)在:迎客、相見、款兒童詩童年仿寫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學反思11
此歌曲是一首蒙古族民歌,音樂語言十分簡練,節(jié)奏舒展,旋律優(yōu)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抒發(fā)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和贊美的情感。
為了孩子們能夠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含義,也為了能夠讓他們用不同的音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利用教材上的童謠《河里有只小青蛙》的內容,幫助他們辨別音色并能夠選擇合適的音色演唱歌曲。
首先,鞏固唱名、音名知識,讓他們跟琴視唱童謠《河里有只小青蛙》的旋律,接著填唱歌詞。在演唱歌詞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用不同的聲音,表現(xiàn)小青蛙、大青蛙、小鈴鐺、大鈴鐺發(fā)出的聲響,通過演唱他們基本掌握了兩種不同的音色,接下來視唱歌曲《草原上》旋律,并向他們簡介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及蒙古族人民的風土人情和他們音樂的風格特點,然后填詞學唱歌曲。歌曲演唱熟練后,我首先用明亮的'、粗獷的兩種音色范唱歌曲,接著讓他們選擇合適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聽著孩子們粗獷、豪放的歌聲,我們仿佛來到了大草原,置身于藍天、白云和綠草間,合著奔跑著的馬群、羊群,大聲歌唱!
《草原》教學反思12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描寫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xiàn)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課意在讓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的心情。文章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yōu)美,是學生在朗讀中初步感受語言優(yōu)美、獲得閱讀快樂的好課例?紤]到孩子們的年齡特征和低段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我主要在以下兩方面進行探索。
一、充分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多感官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痹偌由喜菰瓕τ谖覀兘纤l(xiāng)的孩子們來說還是很陌生的,這使學習本課有了一定難度。因此,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適時創(chuàng)設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動、豐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課始就播放一段有關草原的視頻,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對草原有了直觀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寧靜、新綠、回蕩”等詞語是難點,課件的視覺沖擊加上老師語言的描述,使這些教學上的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托觀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風光美麗,體會牧民生活的歡樂,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喜愛之情,從而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二、多種方法隨文識字,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識字教學時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本節(jié)課我以文本為載體,依托文本引導學生隨文識字。教學中我采用多樣化的識字形式讓識字與閱讀有機結合,在多樣性、趣味性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快樂識字,感受漢字的魅力。在對學生的認知有了充分的估計上,對每個生字各有側重,有的字音是重點,有的字形是重點,有的字義是重點。如:遍順口溜記“原”(草原是個大工廠,里面出產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變遷;利用古文字記憶“牧”的字形、字義;從而引出“民”的組詞,記憶“民”的筆順等。這樣做優(yōu)化了學生主動識字的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
《草原》教學反思13
草原對于江南水鄉(xiāng)的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進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在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讓學生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草原風光片。這兩次感知,一虛一實,前者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教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后者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像的缺憾。這樣虛實結合,兩次感知,層次分明,幫助學生自己用心參與,逐步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觸是深刻的。
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教師正是捕捉了這一點,將學生發(fā)言時運用的準確優(yōu)美的語言一一寫在黑板上,書寫時還加上了簡潔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話語。這樣做,將學生的語言當作了課堂評價的資源,一方面使發(fā)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全班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同時,板書的語言也是一種示范,能更充分地發(fā)揮師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學生發(fā)言易重復的問題。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獨特的詞語從學生的口中迸發(fā)出來。
反思二: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
在上《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時,上課已接近尾聲,我正引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遠處,一群群羊兒像朵朵白云在飄動,藍天下回蕩著牧羊人的歌聲!弊尯⒆觽冊诶首x想像中體會草原靜謐的美。按教學設計,我該引導學生朗讀全文了,讓他們能在朗讀中體會草原的動態(tài)美與靜態(tài)美,同時領會課文的條理?蓜傋x完第三自然段,第一組里就冒出一只小手,“汪明宇,你有什么事嗎?”我耐心地問。汪明宇站起來,拿起書汪明宇,,鄭重其事地說:“老師,我知道為什么說羊群像白云!蔽液芨吲d,提醒全班學生:“同學們注意了,現(xiàn)在汪明宇小朋友有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讓我們來聽一聽。” 汪明宇說:“因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說羊群像白云。“
汪明宇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師,我還知道。老師.我還知道!薄皡茄┵,你說說看! 吳雪倩站起來,說:“如果是一只羊的話就不像白云了,要許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
“對。還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時候也不像白云,因為白云不會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邊吃草一邊走的時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飄動。”楊俊干脆就不站起來,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話。這時我再讓學生讀這句話,學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下課鈴響了,雖然教學任務沒能完成,但我很興奮。
我真佩服這些孩子,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會發(fā)現(xiàn),會表達。如果我在教學中對第一只突然舉起的小手視若無睹的話,我想我會錯過一次又一次的發(fā)現(xiàn),失去一次又次和學生真正交流學習的機會: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在乎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老師不再是孤獨的演奏者,才能使課堂響起動聽的交響樂。
反思三: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
昨天上午第一節(jié)課,重點指導孩子對這篇課文的朗讀,我把課文中的一些語句的朗讀權力放給了孩子們,不是我教給他們怎么讀,而是讓他們認為這些語句你應該怎么讀!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講到“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是呀,從低年級就應該開始訓練學生的獨特的閱讀感受!因此,在這節(jié)課我就試著做了,結果讓我收到了一份喜悅!
《草原》教學反思14
本次新上崗教師匯報課由我執(zhí)教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西北地區(qū)草原風情一課。在備課方面,我認真閱讀了教學參考書,仔細查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針對教科書的教學內容,我制定了翔實有序的教學設計。
課前提問的內容是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其中少數(shù)民族有多少個?并且讓學生列舉出他知道的5個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這道題我選擇的我們班級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來回答的,不僅這道題是和我們學習的新課有關,能使學生用已有的舊知識對新知識形成遷移作用,而且關注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地位,讓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沒有受到歧視而遭到老師的放棄。課前提問的第二個題目是我國分為哪四大地理區(qū)域及其想對應的氣候類型是什么。這個題目為我們進一步掌握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做了鋪墊?傮w上課前提問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的查漏補缺。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了視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后讓學生對這一視頻所播出的畫面進行描述,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并且調節(jié)了課程氣氛,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奠下了基調。由此導入第三課草原風情的學習,自然而然過度到內蒙古自治區(qū)是我國草原風情比較獨特的省級行政區(qū),緊接著分析內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氣候降水等特征,為下面學習自然環(huán)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埋下了伏筆,可謂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銜接緊密。掌握了自然環(huán)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習俗方面的特點與草原環(huán)境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組。充分利用導學案,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這樣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覺得最大的'好處還在于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展示了學生學習的能力,還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同學之間團結合作相互補充交流,教師總結評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取了知識,相信這種自己主動建構的知識一定會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決定性作用,并通過視頻《敕勒歌》的欣賞,感受到草原牧民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來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對策是什么,如此開放性的試題既常見又結合了當前的熱點,發(fā)散了學生思維。在由此聯(lián)系到我們現(xiàn)實生活之中在創(chuàng)建省級文明衛(wèi)生城,你作為學生會怎么做,可以說是無形之中進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現(xiàn)代化生活方面我讓學生舉了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學生對畜牧業(yè)基地產品深加工的含義加深了理解。在新課小結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難度設計了相對應的習題,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并在最后還對學生的收獲進行了詢問。
不足之處:
教學設計在準備的時候雖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閱了很多了資料,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階段,有的預設是沒有想到的,所以在這種沒預設而生成的方面,我還是沒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去應對。在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時,雖然評價語言可能很具體,但是這樣也占用了一些時間,再加上學生課堂氣氛并沒有被我充分的調動,作為班主任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的養(yǎng)成應該在于平時,而不僅僅在于這次課的“匯報”,所以在這方面檢驗學生自學和合作能力的時候啟發(fā)學生占用了時間,造成了課堂鞏固的習題只能在下次課完成的局面,這可以說是最讓我無法釋懷的地方了。也許這不是最精彩的一課,但是我相信經過我的努力,在各位領導老師前輩同行的指導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課。
《草原》教學反思15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xiàn)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但是,對于我們江南水鄉(xiāng)這邊的孩子來說,草原是相當陌生的。孩子們基本上沒有看到過草原、牛、羊,要理解、要體會、要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等相當困難。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努力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表象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學習注重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要求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體悟,在體悟中學習。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努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利用多媒體圖象及聲音效果,拉進學生與“草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學習。我運用多媒體圖片來展現(xiàn)大草原的美麗,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象的缺憾,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圖片和音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比較抽象的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與精神。比如,我用一張春天茂密的草原圖來解釋“鋪滿新綠”——先課件出示“鋪滿新綠的草原圖”,然后問“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嫩綠嫩綠的;很多,到處都是。)接著老師說“春天來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處都是,像給草原鋪上了一層綠絨絨的地毯。這就是課文中哪個詞語的意思?”學生找出了“鋪滿新綠”,最后知道學生讀好詞語和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
總之,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我成功地創(chuàng)設了情境,讓學生理解了一些難懂的詞語,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
二、積極渲染,激發(fā)學生想象
我播放“啪!啪!”的鞭聲,響亮、震撼,通過形象的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遠處放羊的情景”時,我用飽蘸著感情,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草原,讓學生在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老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
再如我讓學生聽聽牧羊人的歌聲,欣賞草原的風景圖片,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蕩”一詞的含義,并讓孩子們從歡快的歌聲中感受牧民們辛勤勞作時喜悅的心情。
三、緊扣關鍵,引導學生品味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指出: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一切生活都是運動著的`。我從教材中提煉出“醒”這個動詞,結合之前學過的《春筍》《雨點》《小池塘》等課文中的擬人句來理解,注重了知識的復現(xiàn)與整合,并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擬人”這種方法的有趣、生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表達,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講解。引導學生暢談看到的、聽到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已學知識,進一步揭示了“醒”的內涵,加深了對“醒”一詞的理解,更讓學生覺得貼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勢會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再如,“涌”字生動地再現(xiàn)了很多羊兒歡快地出圈門的景象,我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語言描述,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假設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歡樂的羊群,體會草原的快樂、自由,再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抓住機會,鼓勵學生表達
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之一。每學完一個自然段,我都會引導學生談談:你感受到了這是一個“( )的草原”?捕捉了這一點,并將學生發(fā)言時運用的準確優(yōu)美的語言一一寫在黑板上,書寫時還加上了簡潔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話語。這樣做,將學生的語言當作了課堂評價的資源,一方面使發(fā)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全班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同時,板書的語言也是一種示范,能更充分地發(fā)揮師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學生發(fā)言易重復的問題。于是,一個個獨特的詞語從學生的口中迸發(fā)出來。
當然,本堂課也并非盡善盡美。比如,有些小地方有高估學生的能力問題,訓練難度偏高了點,而一些比較簡單的能力點訓練被我忽略掉,可能會造成中下等學生的學習困擾。
【《草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反思01-09
草原教學反思02-19
《草原》教學反思09-30
《草原》的教學反思04-01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02-07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02-21
《草原》教學反思(精選22篇)09-22
老舍《草原》教學反思集錦10-27
《草原》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