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合集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1
結(jié)識這本書,但這種偏學術(shù)的歷史類作品對我這個歷史渣渣很不友善,所以就擱置了。最近因為熱播綜藝節(jié)目一本好書,王勁松老師實力演繹萬歷一生,重又讀起這本書。是為緣由。
毫無疑問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作者客觀公正的用大歷史觀的陳述方式敘述了明朝中這一段由細節(jié)入大局的歷史。
全書以張居正申時行兩位首輔講政治,以海瑞講經(jīng)濟,以戚繼光講軍事,以李贄講思想,以無關(guān)緊要的1587年為時間線,客觀公正的陳述了本朝的歷史及文官們的官僚政治,和對本朝后期發(fā)展的潛在影響,把當朝的全局狀況以一種新的視角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讀者可以清楚的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并且通過讀者晦澀的暗示理解后朝的發(fā)展及影響。
全書在每一段陳述中,以人和人心為主,用事和細節(jié)說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普通而又具備歷史必然性的存在。例如在寫戚繼光的時候,先是描寫他武治一等,文學造詣也極高,接著又描述他三個老婆可以被戚相瞞而彼此不相知,作者不表達觀點,但一個真實立體多重角度觀察的人物就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全書讀起來的感覺很爽,因為歷史點非常多,感覺作者參照了很多很多歷史文獻,敬佩崇拜的同時又深刻的覺得自己了解的太少?梢愿杏X到作者涉獵之廣,表達之深,值得反復閱讀。
不過明朝的皇帝很多都很任性很奇怪啊,哈哈。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2
公元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英文版書名叫無關(guān)緊要的一年,似乎這一年發(fā)生的事似乎都無關(guān)緊要。但作者分別從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著手,為我們勾畫出了明朝當時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思潮等等,并尖銳地指出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如果只靠道德而不是法律去管理一個國家其必然的缺陷。
大學時讀過這本書,但是當時只是當做歷史故事書來讀。直到去年人民的 名義熱播,這本書又經(jīng)過高育良書記之口再次熱了起來。我當時就想,高育良書記之所以這么喜歡提及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應(yīng)該是他有著跟明朝當時官場以及官僚相惜的心態(tài)吧,比如高書記跟申時行那樣把握官場的陰陽,打著太極,揣摩上意,和著稀泥等等,簡直如出一轍。后來再一想,為什么編劇周梅森要不斷地在劇中強調(diào)這本書,除了暗喻劇中人物之外,會不會有一絲借古諷今的意味?高書記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他從萬歷十五年里看到了自己,而我們通過人民的 名義去看高書記,卻并沒有察覺他所做所為于當今官場的`格格不入,也就是說高書記覺得他像明朝官,而我們并沒有覺得高書記是一個明朝官。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因為歷史是不斷重復的嗎?還是因為我們社會特別是官場制度相比于明朝就沒有進步?
哪怕不去想那么多,至少通過這部劇去讀萬歷十五年的人,最終都會認同一個國家只靠道德而不是靠法律去管理社會,那必然是有其局限性和落后性的。我們能夠讀完這本書再去思考當今社會之現(xiàn)狀,還是要感謝周梅森跟黃仁宇兩位先生對開啟民智所做之貢獻。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3
宋明兩朝江南經(jīng)濟都是很活躍的,但是經(jīng)濟上的發(fā)達被沒有倒推政治上的破局,展現(xiàn)出死局。其實是缺乏張居正那樣的經(jīng)世之才的破局者。張死后一直沒有掌控全局的首輔,可以避免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內(nèi)耗。申時行作為太極高手,非常清楚自己面臨的現(xiàn)實,在皇帝與大臣之間充當和事佬。其后的首輔們均不能做到如此。內(nèi)耗不斷,君臣二心,再加上大臣之間的派系爭斗,使得朱家朝廷沒有能力從民力發(fā)達的江南抽取資源。先是改革與守舊之爭,后是宦官與東林黨人,尤其是后者。需要注意的是魏忠賢這個人,官方定位大奸大惡之徒。我認為是片面的,實際上他是張死后唯一可以掌控一切的人,因為碰上了一個熱心建筑事業(yè)的皇帝。
仔細看看魏忠賢“專權(quán)時代”,大明朝雖然天災(zāi)不斷,后金叛亂不斷,但至少可以控制的局面,朝廷可以從江南收取民力資源。崇禎拿下魏忠賢也沒有錯,但是沒有魏忠賢掌控資源的能力,他收回了魏忠賢的權(quán)力,但是沒有收回魏忠賢收取資源的能力。這就悲劇了,崇禎太操之過急了,這與他性格有關(guān)。權(quán)力之所以誘人,是因為權(quán)力背后獲取資源的能力。魏之后,東林黨人上臺,這是一群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盜之徒,根本無能力掌握時局。事實上這些出至江南的`東林人,本身就與江南作坊主有緊密關(guān)系。
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讀書人都是有錢人家,貧苦人是沒機會、沒資源、沒能力讀書的。這樣的東林人又怎么會從南方汲取民力、財力以支援北方的戰(zhàn)時呢。實際上宋明兩朝,包括后來的大清朝,江南民間都有豐富的民力、財力,只是中央沒有汲取資源的能力,亡國已成必然。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4
歷史都已是過去時,記載是對是錯再也無法考證。同時也是偏聽與兼聽的區(qū)別。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給出事物的部分細節(jié),甚至是錯誤的`,以達到盲人摸象,使讀者走向作者設(shè)定的形象。
其實一直感覺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節(jié)選,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回答了問題。挺客觀的,提出了文官集團與象征皇帝這個點。一個國家宗教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團結(jié),寄托信仰的對象。而這個集合又怎樣的決策,最終走向哪兒又與少數(shù)利益集團密不可分。
有些不記得明朝那些事兒了,也不清楚有沒有像本書一樣描述張居正與戚繼光的關(guān)系,特別是戚繼光派鳥槍隊護送這一細節(jié)。也許戚繼光是真的為張先生的安危著想,也許只是為了巴結(jié)張先生。但后者似乎也沒有錯,在這個崇文的朝代,軍人沒有地位,沒有權(quán)利,沒有資金,除了與朝中文官打好關(guān)系尋求庇護,戚繼光又怎能獲得資金、權(quán)利來組建訓練戚家軍?
申先生作為和事佬確是在盡力的調(diào)節(jié)這個平衡,腦海中一直浮現(xiàn)風起長林中荀白水的身影。這兩個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來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實則一切的做法也都不無道理。
再者是對自我的懷疑。儒家思想是否已經(jīng)牢牢地刻入骨子里,即使自己不承認,即使或許更喜歡韓非子,即使認為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這些古籍思想,但是還是驚覺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這個大前提的限制?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5
萬歷即位之初被認為是明朝中興的開始,萬歷皇帝的勵精圖治給了所有人希望,可是萬歷的兢兢業(yè)業(yè)好像并不是由他自己內(nèi)心驅(qū)使的,而是被張居正的道德批評和皇太后的廢帝恐嚇而驅(qū)趕成的。當太后不在,張居正表里不如一的現(xiàn)實被發(fā)現(xiàn)時,萬歷內(nèi)心應(yīng)該是充滿憤恨的。對于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充滿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統(tǒng)太過龐大,上下層組織系統(tǒng)處于一種混沌低效的傳統(tǒng)狀態(tài),將道德而不是法律作為治國之根本。為了維護現(xiàn)狀,保全自己的名聲,申時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現(xiàn)出和稀泥的姿態(tài),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不步張居正的.后塵而已。
張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爭議,有自己的宏圖大志,想要改變明朝已有的系統(tǒng),卻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對別人嚴格要求,對自己的親信卻肆意放縱,直接導致自己道德名師的形象在萬歷心中坍塌,結(jié)果落得個死后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國疑時的權(quán)臣、改革家沒有做出巨大貢獻,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繼光因張居正而起,因張居正而落,雖然的確是一個將才,但是和張居正一樣,有陽有陰,總有一些東西不能見光。反觀海瑞,他雖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國嗎?只能充當朝廷的門面罷了。沒有完善的底層系統(tǒng),再厲害的官員也無回天之力,張居正海瑞如此,蔣公亦如此,還是龍媽聰明,學習我黨方略,從建立底層系統(tǒng)開啟豐功偉業(yè)。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06-20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5篇07-29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5篇)07-29
《萬歷十五年精裝版》讀后感7篇04-07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01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5-26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2-12
中學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18
2021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