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精選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書《自卑與超越》,其大意是:尋求獨有優(yōu)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過學會更好地合作將促使孩子實現(xiàn)具有真正生命意義的優(yōu)越感。
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夢想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他的理想和行為都向著為他人貢獻的方向并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會朝著最能體現(xiàn)其生命價值的方向發(fā)展。
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存在于“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兩端之間,這其中包含著每個人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使我們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趨于正確的有效方法是培養(yǎng)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
家庭是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能力的關鍵。母親要做到對孩子有興趣、為孩子著想。母親對于自己成長經(jīng)歷的認知,決定了她對于孩子的態(tài)度。母親要認可和鼓勵父親的合作能力,讓父親成為孩子的榜樣,另一方面,要讓父親的優(yōu)秀不對孩子形成過大的壓力。
學校對于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也至關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評價指標限制孩子,要讓孩子客觀認識自己、自立;在學校里建立平等的關系,使孩子樂于合作、為他人著想。幫助孩子尋找到興趣和自信。
作者在書中強調(diào)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現(xiàn)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對父母態(tài)度的問題,而是源于孩子對父母一直不認同、直到有了對抗能力的時候才表達出來。如何幫助孩子正常度過青春期呢?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意識,正常交往同性和異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會正確理解“長大”,獨立拿捏好處理問題的“度”。
作者這樣分析犯罪行為。罪犯也追求優(yōu)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錯誤。他們不會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沒有教會孩子與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讓孩子對他人發(fā)生興趣。罪犯都是對社會無興趣、沒有合作精神、追求虛假優(yōu)越性的人。
對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的`內(nèi)心有強烈的共鳴。值得慶幸的是,我對孩子的養(yǎng)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重視對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能沒有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我一直在培育他獨立生存的能力。我將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jīng)歷作為參照物,不斷修正自己的養(yǎng)育理念,關注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當孩子讀大學獨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現(xiàn)出被大多數(shù)人喜歡的性格,他樂于交往、樂于助人、自主學習、積極上進、獨立處事、堅持體育、感恩父母。
通過《自卑與超越》一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領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學觀點,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2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郊區(qū)的小鎮(zhèn),家庭富裕,在維也納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猶太商人。在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個典型的模范兒童。
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jīng)歷,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愈后決定當醫(y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shù)學成績極差,在父親支持鼓勵下,他終成班上數(shù)學最好生。
看到書名我們又會想到什么呢?首先我們來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結(jié)。是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xiàn)的就是自卑情結(jié)。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和眼淚以及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jié)的表現(xiàn)。由于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yōu)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xiàn),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
我們?yōu)槭裁磿a(chǎn)生自卑情結(jié)呢?一是與童年經(jīng)歷有關,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兩性之間的鏈接。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師等所忽視所冷落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當我們急需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時,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xiàn),不斷地想要從別人那里獲得存在感,其實在我看來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當你內(nèi)心充盈的時候其實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需要說太多,別人就會感覺到你強大的氣場,當然,氣場的修煉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yǎng)成的,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本由法國作家西恩·德瑪譯者馬曉佳共同出版的《氣場修習術》。
當我們的朋友或者家人產(chǎn)生自卑情結(jié)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想要一個人賦予生命真正意義的最好方法就是聊過去的事情。聊一聊他們覺得自信的時刻,覺得美好的時光,其實生命本該就這么美好,只不過我們常常把自己禁錮在自己的思想里,從來沒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談一談,也從來沒有學會與自己和平相處。我們要接受我們的不完美,更要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莊嚴。
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學會處理自己和同伴的關系,學會合作,一句話說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備三種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身體素質(zhì)的能力。
當我們迷茫,自卑時應該重新解讀自己的過去,經(jīng)歷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經(jīng)歷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換個維度去思考問題,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事情本來就很簡單,只是我們太糾結(jié)于過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什么不閃閃發(fā)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們一起前行。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3
斷斷續(xù)續(xù)總算是把《自卑與超越》看完了。我沒辦法記得書里說的每一個細節(jié),只能記一個大概。
這本書首先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里的“生活方式”,不單單是指生活習慣,而是包括了一個人對以往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以及他從小就奠定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而我們活在世上的目的,從個人心理的角度來說,都是為了獲得自身的優(yōu)越感,不論以什么方式,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獲得優(yōu)越感。我們關注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的行為模式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好處,當然了,這個“好處”是要從他的角度出發(fā),而不能以我們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換位思考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
雖然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在四五歲的時候已經(jīng)基本成型,但這也并不是無法改變的,兒童無法意識到“他的心靈已經(jīng)為他建立起了一個生活方式”這一點,所以即使是一個外人看來無藥可救的.人,只要能弄清楚他的行為模式,或者說,找到令他變成這樣的原因,那么他仍然是一個有救的人。
我只能說,一個人童年的時候,學校和家庭對他的教育真的極其重要,這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中,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而人是社會動物,所以人一定要學會合作,而合作的基礎就在于對他人產(chǎn)生興趣,這個人不能只關心自己,不然就會變成一個對社會無用的人。
結(jié)合之前看的《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說,逃避問題是邪惡的來源,而如果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不會與人合作,那么就會喪失解決問題的勇氣,讀后感.但又想改變自己的處境,想盡快擺脫自己的窘境,得到自己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所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可能會走上一條不正確的道路,嚴重的話會導致犯罪問題
我感覺書里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犯罪行徑是懦夫在模仿英雄的行為!彼械淖锓付紱]有勇氣去正面解決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許是他覺得這世界對他充滿敵意,也許是他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解決不了,也許單純是因為他想得到其他人的關注,但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在逃避問題。
關于夢:作者說,既然做夢的人和清醒的人都是同一個人格,那么夢境都是為了維護做夢者的生活方式而由大腦產(chǎn)生的保護機制。夢是想要找出問題解決方法的企圖,它們顯露出個人勇氣的喪失。換個說法來說,我們即使是在做夢的時候,都想要獲得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夢是個人所造出的感覺,而且必須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當現(xiàn)實問題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挑戰(zhàn),甚至在否定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夢的作用就顯現(xiàn)出來了。
總結(jié)一下吧,這本書是建立在個體心理學上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個人強烈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它真的為普通人提供了很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去找出自己的問題,然后找到正確的方法去應對。
至于我,我也真的意識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現(xiàn)在看來還后患無窮呢,所以我也會努力改變自己的。
未來的路還很長,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走下去。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4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xiàn)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呢?通過閱讀《自卑與超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qū)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jīng)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jīng)歷和成長環(huán)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為何人與人之間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異呢?原因在于,每個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與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關于有關自卑的“補償性”觀點:我們都向往優(yōu)越,而自卑所引發(fā)的壓力感將驅(qū)使我們向優(yōu)越的方向產(chǎn)生“補償性行為”。在這個岔路口,如果你選擇不斷挑戰(zhàn)自我,嘗試繼續(xù)解決問題,那么你將會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緒牽著鼻子走,任由它的擺弄,獲得優(yōu)越感的行為將會“奔向沒有生命意義的側(cè)面,真正的問題被無視和排除”。你將在無形中為自己設限,“退縮、停滯,一心避免失敗,而不是爭取成功”。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yōu)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jù)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于心態(tài)樂觀的人來說,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于消極的人來說,會在意識形態(tài)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發(fā)展。
我們的靈魂深處有著永遠無法被填滿的不滿足感。自卑正是來源于此,滲透了我們在成長和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段。任何心理問題,都不是簡簡單單的暗示與說教就可以解決的,個體之間差異的復雜性與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結(jié)的打開格外艱難。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xiàn)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幫助我們對身體接收的印象產(chǎn)生積極地、有利于發(fā)展的觀念。思想與行動一直是捆綁在一起的,想要拋開現(xiàn)實進行人格上的加強是絕對無法實現(xiàn)的。對此,阿德勒在其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貫穿全書的行動方案——答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它,理解、認同并踐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5
剛剛讀完這本書《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真的是用心去讀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還沒有忘記之前,寫下來,這就和靈感一樣,如果不及時記錄,過后一定會忘,進入正題。
個體心理學發(fā)現(xiàn),生命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劃歸為三大類:職業(yè)問題、同伴問題、兩性問題。這本書的所有討論,也是基于這三大問題展開和討論的。貫穿整本書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記憶尤為重要,之前在大學的課堂常常聽老師們講,童年對一個人來說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還有很多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他們的童年。那個時候,只知道原來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這么重要,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記憶尤為重要,能表明個體對生活的獨特解讀已經(jīng)存續(xù)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確定生活態(tài)度時的背景。所有記憶中最早的記憶,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個人對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這是他第一次總結(jié)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個模糊或是清晰的'東西來象征自己和約束自己。第二,這是他精神成長的起點,是他為自己譜寫的自傳的開篇。所以,我們常能在這里找到根源,他感覺自己哪方面有 不足或是缺陷,他認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樣的,以及兩者之間的落差。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講,他認為的原初記憶是否真是最早的記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為他們被當作了什么,以及他們的解讀對現(xiàn)在和未來生活產(chǎn)生了或者會產(chǎn)生何種影響。早期記憶有特殊的意義。首先,他們提供了生活風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現(xiàn)形式。正是因為這個事實,早期記憶才對職業(yè)指導具有極大的價值。至于記憶是否準確,相對來說并不重要。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個體做出了什么判斷:“我從小就是這樣的人”或“我從小就知道世界是這樣的”。從而揭示其生命的意義、人際關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發(fā)現(xiàn)并理解了一個人賦予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找到了打開這個人整個人格的鑰匙。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和鼓勵兒童參與合作,讓他們在與同齡兒童一起游戲、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兒童對抗一般只會失敗,你永遠打不贏孩子,更無法通過對抗培養(yǎng)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間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動,如果家長都無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么能學會?而且,兒童會從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觀念和兩性合作觀念。父親的義務可以總結(jié)成一句話:他必須證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須正確處理生命的三大問題(職業(yè)、友誼、愛情),與妻子平等合作,照顧和保護家庭。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親當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敵人。懲罰,尤其是體罰,一定對孩子有害。父母必須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問題。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6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結(jié)。因為世上沒有完人,與他人相比,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弱點和不足。有自卑情結(jié)并不可怕,關鍵是一個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會理性地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信心百倍的努力奮斗,想法設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不斷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輝煌。有的人卻杞人憂天,自認倒霉,沉浸在對環(huán)境、對社會、對他人的抱怨中,封閉隔離自己,最后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結(jié)局。
當我們面對自卑時,該如何超越呢?該書作者奧地利的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會的人,既然是社會的人,那就必須放到社會中去解決這些問題。給這種自卑賦予現(xiàn)實意義,并且把這種意義,建立在對他人有價值,對社會發(fā)展進步有益處中。在付諸行動中加強與他人合作配合,為了這個意義共同努力奮斗。這樣,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結(jié),使得你的人生才有價值和意義。
作者總結(jié)了制約人生的三大問題:第一,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須適應地球環(huán)境,在地球的適應中生存。第二,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第三,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女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是人類延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將其人生意義定義為為他人和社會謀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考慮他人。對他人對社會就不會冷漠,會更加感興趣。這樣,對職業(yè)、社會和婚姻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很好地處理好。并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戰(zhàn)勝各種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奪目。
當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僅憑一個人單打獨斗很難勝任一項工作的完成。這就需要團隊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處處為他人著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間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誠、相互信賴,要有責任感。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侶和朋友。這種感覺,需要你要實際行動去證明。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如何獲得幸福和快樂,而不愿意受約束于婚姻,更不愿意去為對方考慮。這樣的婚姻終將會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都是用我們的認知經(jīng)驗和標準,經(jīng)過大腦思維的過濾處理后作出的一種解釋,它不是一種客觀事實,而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主觀判斷都是人們賦予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來感受出來的。其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xiàn)實的一種解釋。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后的世界。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要永遠用快樂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對待你。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和環(huán)境,也無法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7
作者阿德勒開創(chuàng)了個體心理學,本書重在強調(diào)社會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讀來也許感覺不算完美,其實在很多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性,后人是在其基礎之上逐步趨向完善。一共十二章,專門談論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個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現(xiàn)狀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辦法尋求變化與超越。這時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轉(zhuǎn)化為動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奮斗目標上、精力用到具體事情上還是盯著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無形中會導致缺陷被無限放大,最終真正變成了自己無法跨越的障礙。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關鍵是用怎樣的心態(tài)來看待,確立目標,把注意力向外擴展,將不足化為動力,自卑就可以轉(zhuǎn)化為改變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開篇即說明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我理解為通過奉獻獲得社會認同,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所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必先融入社會,對社會和他人發(fā)生興趣,并且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書中說到,所有的失敗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合作能力極低,這里我不大清楚有沒有道理。實際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對社會對他人產(chǎn)生興趣的潛質(zhì),但這種潛質(zhì)必須得到后天的啟發(fā)和培養(yǎng),否則將來智力和理解力的發(fā)展會遇到巨大阻礙,這讓我想起曾在新聞報道中看到過的狼孩。
早期記憶是比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過武志紅兩本書,聽過他一些音頻,對早期記憶相關知識了解過一點。一個人從出生到六歲,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對世界的初步認知與詮釋,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在六歲時人格結(jié)構(gòu)基本已經(jīng)形成,并成為日后相應行為的重要原因,對一生的發(fā)展影響深遠。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長史,尤其是早年經(jīng)歷。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多么難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們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記憶。
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許多事情,選擇記住哪些經(jīng)歷,與他的生活風格密切相關。也許一些早年記憶不完全是真實發(fā)生過的,有可能經(jīng)過記憶加工,但卻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表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以什么做為自己的起點。所以說早期記憶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一個人生活風格的根源和個性形成原因,之后這些特點再想改變,很難。
那么對家長來說早早培養(yǎng)孩子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合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好老師書中阿德勒的建議今天讀來并不覺得新奇,那些內(nèi)容是現(xiàn)在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家長老師能夠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這些觀點還是很超前很有開創(chuàng)性的,后人是繼承發(fā)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節(jié)講到了夢、犯罪心理學、職業(yè)、愛情婚姻等等,貫穿整部書的主題是社會興趣與合作精神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是生命意義的來源,是未來發(fā)展的關鍵。而兒童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所以從小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8
之前整理書單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于是我便順手將其加入“我的書單”里,而今總算閱讀完畢了。每天我都會利用一點瑣碎的時間,在手機上翻閱著這本引發(fā)我好奇之心的書。
與此同時,我最近正在寫一篇虛擬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也與自卑相關。談及“自卑”一詞,我想,大多數(shù)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顆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個時候,因為自卑,整日胡思亂想過呢?你是否也在某個瞬間,因為自卑,羞于與他人說話?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為自卑,我們總表露出許多的“不敢”。
不敢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自然地對視著,也不敢在老師提問問題時踴躍舉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實的自己,抑或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當然,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為的對立面,也不是說一個人敢胡作非為就是不自卑的表現(xiàn)。恰恰相反的是,一個人越是為非作歹,不滿的心態(tài)越是在他們心里作祟著。而那些不滿,多半源于自卑。
書中也說到,有嚴重“自卑情結(jié)”的人,不一定都表現(xiàn)得安靜、順從、內(nèi)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jié)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由此可見,一個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許他的心里正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自卑情結(jié)。
然而,想要跨過自卑這道坎,宛如攀巖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當我們到達了山頂之后,放眼一看,將會是一覽縱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負能量,對我們克服自卑心理也會有些許幫助。雖然我們無法將這樣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們可以從此多一份警惕,不讓其一直干擾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
很多時候,自卑往往是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產(chǎn)生,自卑情結(jié)與負面情緒結(jié)合在一起,而后所帶來的將是不可預想的結(jié)果。
其實,在我看來,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因為,愈是逃避,就愈難以克服;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它。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應該把有自卑心的人當成異類來對待,畢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現(xiàn)卻是合乎情理的。誰都想做得很好,誰都想成為一個很棒的人,當別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時候,或者自己沒有任何優(yōu)勢可言,我們往往會自卑起來。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話,從而循序漸進,日后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
拋開“自卑”談“優(yōu)越”,倘若一個人自信過度,他將會迷失自我,甚至認為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讀過木心先生的一本書,里面有一句話是:
“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讓自己持有過分的優(yōu)越感。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9
假期里,每周聽樊登老師講書已成習慣!蹲员芭c超越》也是聽完書后感覺到全身經(jīng)脈被打通一般,趕緊去圖書城找紙質(zhì)版的“武功秘籍”。在寫這些文字時,我還只是第一次粗略地看完它!蹲员芭c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fā),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讀物。其中,本書主要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們?nèi)绾蜗员案幸赃_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生活中大部分人對自己所處地位或從事的工作有所不滿,從而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我們想要追求更加優(yōu)越的待遇或地位,以此獲得優(yōu)越感,也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年對人的影響極其深遠。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這些孩子長大后會很內(nèi)向,很自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有所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欣賞他鼓勵他,從而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過于寵愛孩子會讓孩子十分依賴父母或其他最親密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人。我們都知道,溺愛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父母不是隨便當?shù)?,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在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一個母親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作為一名母親,我還要更加深入地學習兒童心理,分析自己當下的各種行為以及面對兒子的行為所作出的反饋,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例如:我一直認為小孩子睡不好,是缺鈣或身體不舒服導致的結(jié)果,卻從來不知道過渡的關注和溺愛也會導致孩子用這些不良行為來綁架成人的關愛!“愛"是一門深奧而又漫長的課程,不是所有的“愛”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除去父母親的影響、家庭的影響,老師們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無孔不入的媒體也時常報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或惋惜的校園事件:因?qū)W業(yè)壓力大而輕生的;因老師的責罰而做出過激行為的;甚至還有學生與老師大打出手的現(xiàn)象。媒體每次報道這樣的新聞,無論過錯在誰,都將老師推至風口浪尖。然而,我們應該知道,走向極端的過程必然積壓著大量的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后隱藏著的動機或者說心理需求,那么“愛”與“責任心”在他們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為催化他們與老師、與學校、與社會對抗的增強劑。書中的幾個例子很鮮明地表現(xiàn)了部分“懶孩子”與“搗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學生,也有幾個經(jīng)常被我以責任心的名義加以“關照”的,而自己上學年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走向“更懶”、“更搗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特有的優(yōu)越感,而尋找這種變質(zhì)優(yōu)越感的本源正是他們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書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從心理上找到學困生的問題所在,再去解決學習問題,或許能事半功倍。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0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y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而這本書便是阿德勒的巔峰著作。
我一直認為,想要讀懂一篇著作,就必須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經(jīng)歷?梢哉f作者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挫折,閱歷豐富,幼年患了佝僂病,5歲差點因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卻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了醫(yī)學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進行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研究,所以這本書無疑是值得我們?nèi)プ屑氶喿x和揣摩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從生活的意義到愛情與婚姻。通讀全書,除了欣賞作者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量的事實論證之外,對作者的很多觀點也有著強烈的贊同感,不得不說確實讓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提出防止神經(jīng)性疾病產(chǎn)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yǎng)合作精神。看來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還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關于心靈和肉體的關系,作者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心靈和肉體之間并不存在支配關系,這只是人生中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作者舉了個植物種子發(fā)芽生長的例子,說明了身體是基礎,生命在于運動,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預知能力并指導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將被踐踏也無法移動,但是人卻擁有這種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們更應該重視和珍惜自己這種靈肉之間的聯(lián)系。
書中的觀點和案例實在太多太經(jīng)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優(yōu)越感之間的聯(lián)系與沖突,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足以點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個體心理學的偉大發(fā)現(xiàn),作者以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舉例,說在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實都有一種隱藏的自卑感,他們絕不會承認自己自卑,甚至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但是事實上他們的卻飽受自卑的折磨。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來,自卑感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我們不能認為表現(xiàn)安靜、乖巧、穩(wěn)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開朗外向的人就沒有自卑心理,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去看他們的行為,會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目的性可言,這也說明了生活中為什么很多人在做著千奇百怪的事情。當然,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時人人都有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這種優(yōu)越感對我們的激勵是作出社會貢獻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說,這本書有著簡單而又深刻的含義,在讀完這本書之后讓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質(zhì)和生活的意義。我們要試著發(fā)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感,避免由于這種心理而造成的失誤,同時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激勵之中努力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