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讀后感(精選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南渡北歸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南渡北歸讀后感1
今年暑假跟隨敘事者共讀了南岳老師寫的《南渡北歸》三部曲,它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筆,止筆于大陸文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國烽火連天,風雨飄搖。最后一批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傅斯年以及卷滾在大潮里的眾生學者,從歷史的蒼茫中走來,又消失在那幽暗盡頭。這樣情形下,一大批知識分子、學界精英奔波向祖國西南,從長沙到昆明,從昆明到蒙自、李莊,在幾近食不果腹時,仍專心學術,不忘民族復興,用知識去觸摸那“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一個月的時間,僅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頗多,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知識分子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外取得學位后,大多選擇回國,即使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后,生活條件比現在差很多,但這些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為國家服務,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從民國知識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這正是我們當前最缺乏的,當前社會,拜金主義盛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的留學生大部分選擇在國外,中國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大師們求學所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計個人得失而從容投身祖國懷抱,且在條件非常艱苦前提下,做出偉大功績和壯舉,將以八股論優(yōu)劣的時代,翻開中華民族的新篇章。他們從海外歸來,譜寫歷史,創(chuàng)造輝煌,這二三十年代產生我國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學,甚至在抗戰(zhàn)的艱苦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組建的西南聯大仍是中國大學史上的光輝。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的幾個大字,貌似決絕地滲出那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曾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當時光逝去,他們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貴的靈魂卻卻與年輪共生,“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讀罷《南渡北歸》,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大師們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輝深邃的文化造詣,起伏多舛的命運轉折,無不讓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難以釋懷!
南渡北歸讀后感2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終于將厚厚的一大本書,《南渡北歸》第一部看完了。
這是一部寫大家,大師的書,太應該看了,而且應該早點看。我看的雖晚了,但終歸是看了,并收獲滿滿。
《南渡北歸》一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南渡》,第二部是《北歸》,第三部是《離別》!赌隙伞窇撌亲铍y的吧?因為后面兩部還沒有看!赌隙伞肥且驗槿毡厩致缘脑颍麄政治,經濟和教育都向南方轉移,稱為南渡。
戰(zhàn)爭,本身就很可怕,在戰(zhàn)爭中逃難,就更難了。知識分子,拖家?guī)Э冢巴疚床?作為讀書人,授課人,走到哪里都會帶著書。最慘的要數陳寅恪了,從日軍鐵蹄下搶救出來的書籍,一批在運輸途中被換成磚頭,一批被燒成灰燼,陳寅恪一次次被打擊,昏厥過去。這些書,是陳寅恪經過批注的書,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稍加整理便是一部部驚世駭俗的大作。
作為世界級的大家,三百年僅此一人的陳寅恪,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研究員職稱,還被牛津大學聘為教授,請陳寅恪去牛津大學主講漢學。這是牛津大學創(chuàng)辦三百年多年第一次聘請中國學者為專職教授。全歐洲的漢學家聽說陳寅恪要去講課,紛紛跑去準備聽課。由于二戰(zhàn)的爆發(fā),陳寅恪未能成行,被困在香港。
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蔡元培,胡適,梁啟超,蔣夢麟,梅貽琦,朱家驊,葉企孫,李濟,陶孟和,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魯迅,冰心……數不過來的大師,大家和名人?此麄兊娜松砷L經歷和學習過程是一種享受,佩服的同時,也有對自己的激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解和學習這些大師太有必要了。
過去,對其中的一些大師盲目崇拜,看了《南渡北歸》知道了很多,也開始學習甄別了。因為這是一部關于歷史的書籍,包含了很多歷史記錄和資料。歷史,除了記錄,還是一面鏡子,形形色色的人留在了里面。
這些被稱為中國最后一批的大師們,在《南渡》的過程中書寫了新的歷史篇章,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能看出每個人的本質和特點,非常珍貴。
特別喜歡這本書,特別是關于陳寅恪等大師的部分,還有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和徐志摩,這些人之間的'關系,與傳說中的有所不同,是很值得羨慕的那種高尚的品格和關系。
接下來的兩部《北歸》和《離別》也是厚厚的,慢慢看吧。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這樣的書,看不夠,還想看。
南渡北歸讀后感3
《南渡北歸》講了民國時期大學教授和學生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隨圖書,文物轉移到西南地區(qū),抗戰(zhàn)勝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冊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書中,一個個堅韌絢爛的生命,在歷史的豐碑上,刻下記憶。
全書開始于淪陷后的北平,屈辱與尊嚴,征服與抗爭。每一個人,都是毫無杜撰有血有肉的人。這批人,他們護送中國文物和大學圖書在烽火下南渡。在軍閥混戰(zhàn),中日戰(zhàn)爭的硝煙中描繪出中國最初的考古,建筑輪廓。也在山區(qū)的艱難環(huán)境下完成生物科學實驗。本該在優(yōu)越實驗室中完成的任務,他們在顛沛流離中仍不放棄。他們,讓“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在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為有這批堅守信念的.大師們,當我們再去凝視這段沉浸在深淵的歷史時,才會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風骨凜然,這是中國式的風骨,是對家國情懷的深刻詮釋。
在逃亡路上,為了不丟棄人才培養(yǎng),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大。在艱難的日子里講課聲常伴隨敵機的轟炸,師生們卻把躲防空洞的事兒風趣地寫成對聯“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蓖砩贤k姇r,劉文典就一襲長衫,對月講《月賦》。但卻這么艱難的日子里,它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多少人才。
解放戰(zhàn)爭時,梁思成焦灼地在樓上轉圈,一看到有飛機在北平上空飛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這些古建筑要全完了!绷_哲文回憶,梁思成在二戰(zhàn)末期經常抱著日本地圖標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圖交給美軍請求他們不要轟炸這些人類共同的遺產。日本知曉后極為感激——梁思成此時卻早已死去多年。
看過一張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們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鏡頭,林穿著合體的旗袍,腳下踩著一雙平底布鞋,他們正進行維修測量工作。那時候,所有的笑容都是發(fā)自內心的欣然?凑掌娜岁P心的不會是林徽因的臉蛋長得美不美,也不會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沒有色彩。它展現的是中國大師們的堅定信念,在一個古國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時間搶記建筑的記印。
書本仍在讀,它在慢慢展現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國,我想,這就是梁思成和《南渡北歸》的意義吧。
南渡北歸讀后感4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革L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書的封面有個副標題(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吸引著我一本本的讀下去,來探索驗證這個答案。
此書共有三本,分別是南渡-北歸-離別,越讀到后面越沉重,它呈現了從日本侵略中國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20世紀中國最后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在劇烈的歷史變遷中的結局。處處引證、各處搜羅,相對真實地還原了梁啟超、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等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精神與情操,全景描繪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流亡西南的大師們感傷的命運。
讀第一本的時候,印象深刻的是,中華民國初年學風極盛,海龜眾多,大師輩出,辦學恪守學術之自由獨立之精神,學術研究蔚然成風,真可謂人才濟濟,但隨著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大師們只得嘆聲無奈地踏上那悲壯而浩大的南渡之旅。在西南聯大那么艱苦的教學環(huán)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給學生們講課,連“跑警報”跑的都很浪漫,苦難讓師生們變得更加堅韌,讓中華文明的血脈得以延續(xù),并相繼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而對比我們今天的年輕人,這么好的學習條件,生活衣食無憂,卻少有大師們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慚愧。
經全國軍民與知識分子的共同奮戰(zhàn),終于贏來了抗戰(zhàn)的全面勝利,南渡之后的北歸,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誰又想到不出三年,內戰(zhàn)爆發(fā),大師們的命途依舊多厄,又需做出一次無奈地人生抉擇,忍痛別離,自此天各一方,海峽兩岸遙遙相望,命運從此不同。
最后一部離別,是一個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廢待興需重建,而在大陸的知識分子則需要迎接一場又一場的運動,人性的貪婪展現的.是和戰(zhàn)爭一樣的殘暴,讓我們在運動中送走一位位大師;而在臺灣的傅斯年、梅貽崎、胡適等也紛紛駕鶴西去,相繼離別。
大師們雖已遠去,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昂的靈魂是永存的,面對國難、國亂,他們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勇氣和力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堅守信仰,無問東西。
南渡北歸讀后感5
通常說起歷史,人們多會想起一些著名的戰(zhàn)役,想到的是戰(zhàn)士們的英勇獻身,但是這部《南渡北歸》卻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讀歷史。大家都知道魯迅棄醫(yī)從文,用思想來影響國人,但其實,大師們所做的還遠不止這些。
書中記載了這么一段歷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東北進行考古調查,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也才有了兩年后有傅斯年撰寫的《東北史綱》,書中第一條便是“近年來考古學者人類學者在中國北部以及東北之努力,已證明史前時代中國北部與中國東北在人種上及文化上是一事!庇纱耸聦嵰罁g斥了日本人“滿蒙在歷史上非中國領土”的理論,給日本“指鹿為馬”者當頭一棒,為中國人大出了一口志氣。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初梁啟超堅持鼓勵自己的兒子學習考古,盡力發(fā)展國內的考古業(yè)的原因了吧。文人們有自己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方式,相比上戰(zhàn)場沖鋒陷陣,文人們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這些,又如藺相如和廉頗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輔相承的。
這本書,帶給我更多感動的則是那一代大師們在戰(zhàn)亂中奮力保護祖國文化,傳承祖國文化的那種堅持,數年顛沛流離,數次哀嘆山河破碎,可也許是時代造英雄,這一代文人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依舊保留了進行學術探究的嚴謹態(tài)度,也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點一點被搶救回來的文化。
而對這一歷史溫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傳承了這種精神,這本《南渡北歸》他寫了八年,數次進行實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訪中所說:“我看到他們當年用什么鍋,睡的什么床,描寫的時候就更加真實!倍蠹乙矔l(fā)現,書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詳細的解釋并附上了具體的資料來源。
最后說一說這本書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我想這也許是欠妥的,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現在也有著很多為發(fā)展而努力奮斗,作出大貢獻的青年人。但這句話也應該作為對后世的一個警示,在爭著評教授職稱,為金錢所迷惑雙眼的現在,更應該有些人能夠一心撲進科學,把全部生命奉獻給自己所從事的學科。
推薦這本書,就如作者岳南所說的這樣,希望你們能在這套書中讀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種,歷經苦難而不悔的那種,生活的勇氣和精神得到張揚的那種”歷史溫情。
【南渡北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岳南《南渡北歸》讀書報告11-02
南渡北歸讀后感06-18
《南渡北歸》讀后感01-21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03-16
《南渡北歸》讀后感5篇11-02
《南渡北歸》讀后感(5篇)11-02
《南渡北歸》讀后感2篇02-08
《南渡北歸》讀后感(精選13篇)02-24
南渡北歸讀后感5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