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后感(7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斷舍離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斷舍離讀后感1
喜歡買買買的我,經常為房間里充斥的物品發(fā)愁,尤其是搬家的時候,面對那大堆的行李,真心累!
然而在生活中,我總是會控制不住的買很多東西,有用了一年還沒用完的面膜、有還能用兩年的洗發(fā)水、三瓶沒用完的爽膚水還有一瓶未開封的、可以用一年的面巾紙、四瓶都只用了一點點的精油……明明已經用不完,心里卻還是覺得不夠。
看了《斷舍離》后才知道,我是喜歡憂慮未來型的人,這類型的人特點是喜歡過分囤積日用品。就比如我:去年無意識的買了7瓶洗發(fā)水,每次有優(yōu)惠就買,總覺得不買就虧了,雖然是自己很喜歡的洗發(fā)水,但一想到一瓶都要用4個月就憂傷。還有夏天買的暖寶寶,用了一整個冬天才用完。因為買2送1囤了近100片面膜。每次用這些物品都覺得心很累,沒有一點放松的感覺。
現(xiàn)在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guī)則:只囤1-3個月的量,如果一樣東西能用1-2個月,就用的差不多再買。避免不良囤貨。書上說:不良囤貨=負債。要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要總憂慮以后的日子,要相信在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你總能想到方法。
《斷舍離》的第一步是:“斷”。第一,不因為優(yōu)惠打折,囤積很多物品,控制物品的量。第二,充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東西,買了自己一定會用,哪些東西,買了自己絕對不會用。哪些東西適合自己,哪些東西只是因為便宜,并不適合自己。只有所買之物,都是我之歡喜,都能物盡其用,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物品。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分析自己,在買東西前深思熟慮,讓買的每一樣物品都能有它的價值。
“舍”也是一個比較難的步驟!斑能用,扔了怪可惜的”、“萬一哪天還用的上呢”、“花了好多錢買的”……在想舍的時候,這些想法總是冒出來,讓你“舍”不掉。
首先,當你沒有學會“斷”的時候,你是做不到真正的.“舍”。因為就算你舍了,你又會去買。只有學會了“斷”,這個“舍”才有意義。
其次,“舍”的原則是:我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還能不能用。主語是自己,而非物品。物品只有我用才有價值,我不用再好的東西,也無用。
然后,時間軸是“當下”。不要總覺得以后會用。特意檢查了自己當下在用的物品,沒有一件是以前不喜歡用,擱置很久,重新使用的物品。書上說“當下都不會用的物品,以后就更不會用了”。
舍棄掉你當下不會用的物品,5次里,你只會有一次因為沒東西用而煩惱,而留著這樣東西,5次里,你會有4次因為這樣東西而煩惱。
斷舍離,做到了“斷”、“舍”,你才能真正的“離”。
在選擇物品上,也可以選擇好的、有質的物品,這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允許自己使用好的東西,寧可“少而有質”,也不要“多而廉價”。
明白一樣物品,處理起來特別復雜,所以在購買前會反復思考,同時也不輕易送朋友東西,因為朋友若不喜歡,處理起來也挺麻煩的,而且這么多年,好像朋友送的禮物,很少有在使用的,基本都當做紀念品收藏著。
這是一本教我們給物品、給欲望做減法的書。用最少的物品,過最舒適簡單的生活。
斷舍離讀后感2
知道《斷舍離》這本書應該時間不短了,可能有好幾年了,模糊記得是都是僅讀了一點就放下了。多年之后,我用了這幾天時間,真正地通讀了一遍,所感所得正好和最近體驗到的精神改變相關,也許心境到不了一定程度,即使在手邊可能也體會不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只要對個人有收獲有幫助都是好的,有的摘抄很多金句,有的畫思維導圖等等,這里我想強調的是不要形式化,不要“自我陶醉”,你所記錄收藏的可能以后永遠不會再看。對本次讀《斷舍離》,我從心得和心理學角度寫一下我的感受。
所謂斷舍離,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舍棄多余的廢物(再好的東西不用都是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迷戀。整本書都是反反復復在講這個斷和舍,并且反復告訴你斷和舍時不要糾結,你可以這樣更好斷,那樣更好舍,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出本書,翻來覆去的說。說笑的`,這里要提醒一下,尊重知識,曾為你指點迷津的都是有價值的。
我完全相信書中所闡述的通過斷舍離的方法讓生活實際發(fā)生變化,同時也會對精神方面,也就是意識層面帶來改變。
先通過舍,丟掉生活中當下用不上的物品,來凈化生活環(huán)境,從而帶來精神爽,情緒高,自然心情好,效率高,正循環(huán)的開始。
再通過斷,控制物品的進,只要當下不需要的堅決不買,不管再打折再促銷哪怕白送,都不要,從而讓生活始終保持精簡,富足而不多余。當回頭發(fā)現(xiàn)自己都能做到“斷”,說明生活的主動權已經回到了自己手中,以后也不會被外物牽著鼻子走了。
做到了斷和舍之后,就基本實現(xiàn)了“離”,脫離了對物品的執(zhí)念,對外物都保持合適的距離。
看似這么簡單的“斷舍”,不就是扔扔東西,少買東西嗎,怎么就那么難做到呢?
第一,比較懶,懶到連腦子都不愿意動的程度,現(xiàn)在基本上腦子都是跟著外界在跑。改變也僅是想想而已,也想不通怎么扔掉不需要的東西會給自己帶來改變,所以還是躺著舒服!
第二,這種行為是反人性的。我們的基因中都存有不安全感,恐懼,所以要搜集儲存,大量地擁有,多多益善,這種普遍的思想才造成了猶如生活在垃圾場。
第三,人是情緒情感動物,一切行為都是有一定心理基礎的,更多的是微觀心理方面。要做到一件事,不同的人確實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礙,戰(zhàn)勝很多不好的習慣,邁出一步確實不是說的那么容易。
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這么神奇,潛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fā)生了變化。出自北齊《顏氏家訓·慕賢》:“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生活環(huán)境的不好會帶來霉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是斷舍離之前的狀態(tài),也是無意識情況下,一點一點的造成了目前的狀態(tài);
斷舍離之時,行動過程中會有那種順暢、舒坦的感覺,猶如一道陽光照進來,開始帶來現(xiàn)實生活的改變和內心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通過循序漸進的斷和舍,開始邁進生活的正向循環(huán)。
我開始朗讀、聽寫英語,還有寫文章都持續(xù)了一段時間,我是為自己的成長找到持續(xù)穩(wěn)定的狀態(tài),過程中做的斷和舍,就是在起正向促進作用。不僅僅有物品的斷舍離,在精神領域,也是需要斷舍離。這些天好多記的筆記都已經清理完了,很爽。
斷舍離讀后感3
記得20xx年畢業(yè)時那會,來上海參加工作的一次大遷移,把這學校住宿所有的用品包括:(教材書本、作業(yè)本、校服、個人電器等等----)能帶的,都打包起來裝滿了二個大箱子和一個背包,當時如果意識到有些東西,可能以后都不會需要用到了,進行適當?shù)奈锲贩诸悾芩腿说乃腿,不能送人的當垃圾處理,去上海的路途中就會輕松許多,也不會導致后來的惡性循環(huán),物品越堆越多。
工作后住的環(huán)境比學校環(huán)境改善很多,使用面積也大了很多,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經濟充裕了,難免會有非理性的消費,物品只進不出,截止到20xx年的`上半年,鞋子堆了十幾雙,衣服快要把衣柜擠滿了,合算下來平時常穿的衣服三到四套左右,常穿的鞋子不超過三雙,學校帶來的書本、衣服、其他雜碎的東西,來上海后一直沒動過,堆在房間里。
每次搬家對我來說像是一場噩夢,一直覺得,東西多了,信息就多,會影響人,分散人的注意力,讓人不能安寧,靜不下心專注的、持續(xù)做一件事。
我是一個比較懷舊的人,一直對自己內心說,每件物品都有一段回憶,丟棄了或遺失了,是對記憶的遺忘,當觀念相互發(fā)生沖突時,好難取舍,可是物品越來越多,有時感覺都超出了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有段時間特別的壓抑,除了休息,很反感待在很多雜物的房間里。
20xx年5月份左右,有次聽蘋果App播客,主持人聊到斷舍離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fā)。
當即就在亞馬遜購買了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著作的(斷舍離)書籍,加以深刻、詳細的學習,六月份剛好房東把房子賣了,需要尋找新的住處,是我大膽出手的機會來了。
“斷舍離”的概念非常簡單、易懂,斷:是斷絕實際上不需要的物品,但有很想買回來,舍:是舍棄家里不需要的物品,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處在游刃有余的自由空間,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并不是以“很可惜”、“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舍選擇物品的技術。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這東西還能使用,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重要”。主語永遠都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xiàn)在。
搬家前的一些日子,把物品進行分類,留下幾套常穿的衣服、二雙鞋子,把所有不常穿的衣服、鞋子,打包起來,起初想捐給捐助站,后來嫌麻煩,直接丟在垃圾桶旁邊,清理了不需要的書籍及不使用的雜物,新的住處在三樓,沒有電梯,自行車不方便放在家里,每天扛著自行車上下爬樓梯挺麻煩的,索性把二千多買回來的自行車打五折處理了,家里不停放自行車,陽臺空間也寬闊很多,搬家后除非是必須用品,堅決不往家里添加任何多余的用品,放在冰箱里的食物盡量不要超過冰箱容量的三分之二,冰箱食物太多,會不易整理,難免會有過期的食物隱藏在冰箱的某個角落,可能會直到下次搬家時,發(fā)現(xiàn)某些食物還是一年前買的。
通過”斷舍離“的學習及實踐,認清了事物與自己的關系,對待不需要的物品,要果斷及時的處理,居住在自己所能掌控的環(huán)境當中,減少對物品的擁有量,一切從簡,就連整個人的心靈都會輕松、舒適了。
斷舍離讀后感4
有很多書,看過就束之高閣,有些書需要逐字斟酌,有些書則會閑來無事翻一翻,《斷舍離》作為20xx年的暢銷書,屬于最后一種。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自己人生更舒適、心情變明朗。
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不清的世界走向看得清的世界,而需要采取的行動就是: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處于游刃有余自在的空間。
現(xiàn)在社會一切都在商品化,社會總在制造商品,人也身不由己的變成商品,播報總在關心當年的消費峰值,媒體大肆宣揚五花八門的廣告,在商品化、消費化的鼓動下,我們生活的空間也會不由自主堆砌著滿當當?shù)奈锲贰?/p>
多就代表著好嗎?這是想要的幸福嗎?
個人認為幸福是能通過周遭物品的氣息體現(xiàn)的。留在自己身邊的,都應該是自己很高興使用,并且正在使用的,量不在多。一切,都應該以自己為主角。不管是對物品的取舍,還是一種關系的存留,主語永遠都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xiàn)在。秉承這種原則,居住環(huán)境最后會舒暢,人也會輕松,看似一個勁的往外扔東西,有時候自己做決策的行為心態(tài)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改變。簡單的整理房間,簡單的行動也能帶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所行動,心就會跟上腳步。
而扔不掉東西的人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逃避現(xiàn)實型,不愿待在家,忙碌的生活,沒有時間收拾。
執(zhí)著過去型,留戀過去,不想面對現(xiàn)實,收著所有過去不會再用的東西。
擔憂未來型,多囤積日用品以應對對未來的不安。
人多是以上三種人的綜合體,而為了生活狀態(tài)的舒適,應牢記:物品要用才有價值,物品要在此時、當下,出現(xiàn)在需要它的地方。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可以留在自己的空間。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是會反應出人的自我形象的。用自己最喜歡的杯子,穿最有質感、最受喜愛款式的衣物,扔掉不受重視的水杯、穿舊的毛衣,堅持下去,看待自己的方式會變成加分法。那些不適合自己、扔掉又可惜的東西,可以為他們尋找更需要他們的朋友,報以最真誠的感謝。
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要做出改變,最行之有效的實踐就是把精力集中在一點上,根據(jù)所能安排的時間選擇整理的場所,一個塞滿購物小票的錢包、一個再也擠不下任何紙條的抽屜也都是可以的。坦然面對周遭,從小處著手開始斷舍離,把精力都放在自己日常用品上,在整理中去除自己的執(zhí)念,喜愛自己。
不應把收拾看做女生應該會的,冠以義務。女生房間亂糟糟就被人說這女孩不能干生活甚至工作能力不行,男生房間凌亂就只會視為“正常”。不要給自己過多負罪感,把收納整理作為能力的一部分,不要讓自己處在“作為女生怎么可以這么不愛收拾”、“今天也沒做到”、“沒能按照意愿整理”這種減分狀態(tài),而應該轉成“今天順利完成這件事”“我把這個小物送給了適合他的朋友”這種加分狀態(tài),讓生活里斷舍離的工作,變成增加自我認同感的工作,自主分析、思考和感覺,做出適宜的選擇和決定。
斷舍離,永遠沒有終點,要堅持著啊。
斷舍離讀后感5
《斷舍離》并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系,把原來以物為中心的觀念轉變?yōu)橐匀藶橹行,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系,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系。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yōu)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為家里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于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系,可以理解為盡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為在人群中才會體現(xiàn)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于我來說需要遠離流于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鑒別,只專注有助于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lián)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著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xiàn)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為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為導向。
“舍”是指舍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需要它。”這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欲泛濫時期留下的品質并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于沒穿幾次,覺得浪費舍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于今后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么多的人成為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shù)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為人際關系就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tài)。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做減法生活,舍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系,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了解自己并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致更通透。
斷舍離讀后感6
《斷舍離》這本書本來是日本一位作家寫的有關心理學的讀物,其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家居收納內容,所以“斷舍離”三個字常常被當做大掃除的原則。
斷舍離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房間的清理,更是對心靈的凈化。通過整理房間的思考,達到某些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斷——不該買的別買;舍——不該留的別留;離——不該想的別想。所以,斷舍離的最終結果,是房間變得干凈整潔——達到它的途徑,是通過減少房間里的物品,而不僅僅是整理。那么具體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們又應該怎樣斷舍離呢?
斷
切斷房屋雜亂的.源頭,不讓房屋有變得更亂的可能性,稱之為“斷”。換句話說,就是剁手——
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能夠讓人感到愉悅的事情很少。用購物這種方式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為數(shù)不多的方法之一。
這種追求快感的購物,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買來的東西沒有用,扔了可惜,留著沒處放。這些曾經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煩惱。曾經我們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終于變成了“雜物”。
所以,斷舍離的第一步,是停止購物——凡是非生活必須品,都要停止繼續(xù)購買!
舍
這是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將“斷舍離”理解為“該扔就扔”,這其實是對斷舍離的一種誤解。所謂的“該扔就扔”,其實是“舍”,它只是斷舍離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
什么樣的東西該舍棄?總體來說大概有三類:
1.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給你的禮物,記錄你和閨蜜鬧掰的照片,公司領導當眾甩在你臉上的一份報表等等。如果這些物品讓你每次看到都會勾起并不美好的回憶——那就該和它們說再見了。
2.已經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條過時的裙子、一本讀完并且不打算再讀第二遍的書。這些東西曾經是“美物”,現(xiàn)在已經成了“雜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購物的內容相比,這些東西變成“雜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過,現(xiàn)在也是該它們的時候了。
3.暫時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頂野營帳篷——雖然你從未參加過野營;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雖然你現(xiàn)在胖到根本套不進去。
這些物品是你留給自己的執(zhí)念,一方面也許你永遠也用不上它們;另一方面,也許等你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凡是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東西,也應該舍棄了。
離
離是對斷和舍的一種升華——那些回憶雖然痛苦,但是我好舍不得;購物是我唯一的娛樂放松,我怎么能放下;穿上這件衣服是我的目標,沒了它我還靠什么支撐著減肥……你有一萬個理由拒絕斷舍離,但是我只有一個理由堅持——我是在為今天而活,不是為了糟糕的過往和遙不可及的將來。
當你的生活不再因為物品而喜或悲,當你脫離了對物品的執(zhí)念,你就做到了斷舍離。
斷舍離讀后感7
我推薦的這本書叫《斷舍離》!皵嗌犭x”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xiàn)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huán)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huán)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xiàn)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去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現(xiàn)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zhí)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我們做的不僅是簡單的家居整理,更是踐行一種生活哲學,一種一直隱藏在內心的對生活之美的認同。
櫥柜里、餐架上或者冰箱中囤積的無用之物,家里隨處堆積的廢品破爛,還包括精神層面上那些不適宜的過剩觀念,或是讓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譴責境地的消極思維或情感紀念物。只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手機上的淘寶app無數(shù)次裝了刪刪了裝,裝的原因是感覺又要買東西,刪的理由是發(fā)現(xiàn)這玩意兒不知不覺間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只要打開淘寶,光是瀏覽收藏店鋪的`新款預告和店鋪微淘都有莫名其妙的愉悅感,哪怕你不買心理上會特別期待在路上的包裹,那種收到快遞后打開的一瞬間最為滿足。只是這種滿足感轉瞬即逝。所以當我第一次接觸“斷舍離”概念的時候,是驚為天理的。因為我被準確無誤的戳中了痛點。
在現(xiàn)在生活上,當我看到這本書是《斷舍離》,它對我的啟發(fā)更多的是認知和心理上的重建,讓我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和背后隱藏的潛意識和心理。斷舍離最具挑戰(zhàn)性的不是收納、不是整理、也不是不買不持有;而是從心理上對認知、對選擇、對價值觀的梳理,從而達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精簡。斷舍離道路上,最大的挑戰(zhàn)是應對自己的心魔——對持有的本能渴望,人天性里的惰性與貪婪。
但好在,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就一直有成長。
未來會更好,我相信。
【斷舍離讀后感】相關文章:
斷舍離經典語錄05-09
斷舍離中的經典語錄02-10
斷舍離作文800(通用10篇)02-28
斷舍離讀后感07-29
《斷舍離》讀后感07-03
《斷舍離》的讀后感02-17
《斷舍離》讀后感09-04
《斷舍離》讀書心得04-14
斷舍離讀書心得02-08
讀斷舍離有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