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导航,欧美日本中文,黄色在线观看网站永久免费乱码,chinese国产在线视频,亚洲欧洲第一视频,天天做人人爱夜夜爽2020毛片,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讀后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時間:2022-04-14 19:45:2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通用1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周末,閑暇之余,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買的親愛的安德烈,之所以會買這本書,還是因為好奇,沒想到,當(dāng)我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后,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dāng)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dāng)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yīng)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yīng)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dāng)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zé)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dāng)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yīng)該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dāng)?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墒俏覅s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

  我希望推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給每個人讀一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人與人之間,有語言,但是沒有交流。這句話真是讓我感觸很深。龍應(yīng)臺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她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兒子安德烈的內(nèi)心深處,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于丹〈論語〉心得里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他們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dāng)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jīng)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后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xué)生的溝通,在學(xué)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guān)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于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xué)生如何因循誘導(dǎo)是一門很深的學(xué)問。老師的壓力,家長的攀比,就業(yè)的壓力,我也曾經(jīng)為學(xué)生飽受煎熬與不安,在面對面交流產(chǎn)生抵觸情緒時也采用過書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quán)讓學(xué)生聽自己的,讓學(xué)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成長只是在獨立與放手之間" 。

  與學(xué)生個體的課外交流的內(nèi)容包括學(xué)習(xí)、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無論是書本上有的還是沒有的,無論是學(xué)科知識還是其它方面的,無論是答疑還是教師的有意引導(dǎo),一般有較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現(xiàn)實性,都能為學(xué)生的素質(zhì)提高與能力的發(fā)展服務(wù)。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學(xué)生的專業(yè)能力與提高學(xué)生的.綜合素質(zhì),使他們能協(xié)調(diào)地融人到社會群體中,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學(xué)生總是很敏感的,教師滲透在交流中的真心與關(guān)愛,會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對其內(nèi)心產(chǎn)生震撼:既然教師在課外都那么關(guān)心、愛護與幫助自己,沒有理由把教師拒之于心靈的門外。學(xué)生認同了教師,就會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dǎo),親其師,信其道。"現(xiàn)在一些學(xué)生厭學(xué)、偏學(xué),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何種原因,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適當(dāng)?shù)膸熒涣鳎伎梢杂行Ц淖儗W(xué)生的不良情緒,把他們引到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來。

  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待人處世的良好習(xí)慣,會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學(xué)生,對學(xué)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使學(xué)生終身受益。在歷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跟蹤中發(fā)現(xiàn),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勵又具有愛心 、責(zé)任心的教師,其教出的學(xué)生較受社會的歡迎, 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對較高。其實,國外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早已表明,學(xué)生和教師的關(guān)系,影響著學(xué)生多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對健全學(xué)生人格、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適應(yīng)能力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隨著交流量的增大,交流的面也自然會擴大,涉及到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有助于遏制"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

  有人曾疑惑,成長真的只是在在獨立與放手之間嗎?讓我們嘗試著縮短心與心的距離,讓我們師生靠得近些,再近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通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yīng)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yīng)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yīng)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dāng)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xué)校里學(xué)習(xí)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xué)們的歡迎,有特別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guān)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xué)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xué)校的表現(xiàn)等等。后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應(yīng)該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情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guān)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起學(xué)習(xí),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現(xiàn)在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luò)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luò)潮語,就導(dǎo)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希望她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dān),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yīng)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xué)們閱讀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有辦法明白:你的兒子已經(jīng)不是你的兒子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跨越兩代人的三十六封家書,跨越兩代人中間隔的三十年,跨越著兩國人不同的東西文化差異,跨越著他們不一樣的十八歲!罢J識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我想這是龍應(yīng)臺對于三年專欄的有始有終。

  從第一封信讀起,我們不難感受到龍應(yīng)臺對自己兒子許久未見得陌生,品嘗到彌漫在書信里安德烈的天真與青春的自由。從前可愛的安安、躺在她懷里依偎的安安、金燦燦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開翅膀單飛去了;從前而二十歲的煥發(fā)容顏,如今的鬢發(fā)蒼蒼,蹣跚而來又揚長而去。那些站在遠處的曾經(jīng),都隨時間而去了。

  父母終究是父母,會時時刻刻牽掛,會噓寒問暖慰問,會和聲細語教育,會把孩子的快樂當(dāng)作自己的快樂,會傾盡自己所有,只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終究是孩子,會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會鞭策自己努力奮斗,會愿意用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

  父母沒法強求成為我們的知己,就像我們沒辦法強求任何一個人成為我們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我們熱衷于不同的事情;因為經(jīng)歷,他們所走過的路我們還沒有起步;因為時代,我們選擇表達愛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們會選擇越來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漸漸脫離了全心依賴的父母;我們會學(xué)著自己獨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務(wù),不再讓父母手把手教我們完成我們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歡的事情中,不花一點點的時間敷衍任何人。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愛的港灣,一個人在海上獨立的航行,盡管我們會經(jīng)歷一波又一波的困難,我們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風(fēng)破浪。

  走過崎嶇坎坷的路,嘗過辛勤勞碌的汗水,聽過肆意而起的流言,呵護我們成長的父母更愿意用他們鳳凰涅盤般的寶貴經(jīng)歷告訴我們,指導(dǎo)我們在人生路上走的.一帆風(fēng)順。生怕我們沒有在他們給我們鋪好的路上走,否則我們就會遭受挫折,甚至是致命的打擊。這樣哪能讓他們不擔(dān)心?

  但是已經(jīng)有了獨立思想的我們,卻是渴望一種可以自憑做主的愉悅。自由分很多種,而父母所給我們的自由卻是最復(fù)雜的。這樣的自由是父母想給又不想給的,而我們卻又十分的渴想與期待。在這給予與企望的來回道路上,夾雜著來自不同方向、不計其數(shù)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也許會輾轉(zhuǎn)反復(fù),也許會一波三折,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來自生活的樂趣,體會它帶給我們最獨特的感受,才能經(jīng)歷到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財富。

  父母給我們的愛,不計代價的付出,他們愿意用最無私的方式來鑄就更好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心里,父母的位置永遠獨一無二、無可替代,他們對我們的付出,我們終會回報,盡我們最大的愛與孝順。我們是時代應(yīng)運而生的產(chǎn)兒,請允許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盡我們?yōu)樽优畲蟮男⑿摹N以敢鈱戆盐业牡谝环莨べY交到他們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掙的錢讓他們過上寬裕、美好的生活,讓他們盡可能的享受精神與物質(zhì)歡愉。也許,這是我讀完他們的信最大的收獲。

  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原來也可以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了不同的嘗試——她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還是要浮萍離散——人生哪有恒長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記刻下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幾許,無論在什么時代,寫信可以變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遠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犊刺煜隆

  因為工作關(guān)系,龍應(yīng)臺在兒子安德烈十四歲時離開歐洲到臺北,等龍應(yīng)臺再次回到兒子身邊時他已十八歲,四年沒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們之間有了一堵無形的墻,她發(fā)現(xiàn)兒子愛她卻并不喜歡她。所以,她決定彼此寫信來了解對方。 《親愛的安德烈》就是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寫給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編成的書,信里包括了講述時代差距,近期生活,新聞觀點……

  對于《親愛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驚。在這科技急速發(fā)展的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已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還有多少人用信來交流?別說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愿意寫吧。到底是為什么讓他們能夠?qū)懗鋈宸庑拍兀?/p>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這對普通人來說或許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在經(jīng)歷幾次無果后就放棄了。但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卻通過寫信的方式,跨越了鴻溝,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與心靈。龍應(yīng)臺說“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最后,她成功了,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在沒有看這本書以前,我覺得看別人的信枯燥無味,家書更是會讓我煩燥不堪,但看了這本書以后,我發(fā)現(xiàn)這些信是一對母子心靈相貼的過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讓我能透過這個方式,找到與父母了解溝通的方法,能讓很多讀者尋求心靈深處的慰籍。它們讓我第一次覺得,信,擁有強大的力量。

  古時,信承載著或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或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或是對戰(zhàn)前戰(zhàn)士們的鼓勵……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愛情是友誼的精華,書信是愛情的妙藥”等名句,極言書信的珍貴。

  而今,游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熱切地盼望書信的到來,傳達信息不過幾秒鐘的事;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擔(dān)心長時間沒見面導(dǎo)致感情冷卻而分手,相見不過一張車票的事;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視書信,也許寫信也不過是一時興起的玩笑。這一切的一切,難道表示我們不再需要書信了嗎?當(dāng)然不。游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有像“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的詩句;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有像“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樣的詩句;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麗詩句,這難道是一種好現(xiàn)象嗎?或許,現(xiàn)在的科技時代并不是一個完全美好的時代,我們依舊需要書信,讓人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詩句,讓世界不變成一個沒有詩人的世界。

  再者,當(dāng)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人的信息也變的隨意,感情不增反減。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達出人們的`真情實意。在寫信時,會比平時發(fā)短信更認真地寫,生怕出了差錯,這時,信上的字能表現(xiàn)出寫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實、濃厚。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夠更快地認識對方,更深刻地了解對方,更貼切的感受彼此的愛。所以,信不只是單單的一張紙,它也是一種語言,它有足夠的力量連結(jié)相隔萬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兩代的人的心靈。

  望所有人,能夠執(zhí)筆,認真誠摯,書一封信,不論給誰。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許有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記錄母親與孩子成功交流的書。就書的形式和內(nèi)容來看,也確實如此。

  只是,掩卷之后,想到龍應(yīng)臺對安安的用心,突然間感動地落下淚來。

  曾經(jīng),你的孩子,只是個柔軟的躺在你的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努力地叫著mummy。你微笑地看著他悄然地成長,一點一點地變得成熟,一點一點地學(xué)會獨立,然后毅然決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遠遠地站在他身后,愁悵地望著他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的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而他,卻仿佛在一夜之間變得濃眉大眼,玉樹臨風(fēng),嘴上有淡淡的胡須,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沒有話想和你說。這個時候,你會心痛嗎?

  當(dāng)時間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從來沒有后悔過對他的付出,也沒有將自己的漸漸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卻清楚地感覺到:你在一點點地失去自己所愛的孩子,不會心痛嗎?心痛的時候,你會做什么?聽之任之嗎?還是放下母親這個無用的稱號,真正地將自己放空,去了解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事呢?當(dāng)他輕易地告訴你他們這一代的生活就是“性,藥和搖滾樂”時,你難道不會吃驚和擔(dān)心得立刻打電話去求證或是暴跳如雷嗎?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yīng)臺這樣成功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換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誼。她的措辭,不再有《野火集》中脫口而出的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與他類似的語言和對自己青春年少的回憶換取他的信任,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帶去幫助和指導(dǎo)……所以,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不僅僅是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集,而是,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做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很難讀懂這顆心的全部,直到——他自己成為父親的那一天。

  同樣的,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象安德烈這樣愿意與母親以書信的方式交流生活的全部的。更多的孩子對于給母親寫信,是做為任務(wù)去完成,而非發(fā)自內(nèi)心。就算是安德烈在書中承認,自己以這樣的方式寫信,其實只是為了賺取“稿費”,我仍然認為:安德列在這本書中表現(xiàn)不俗,他的文筆,他的真誠,以及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深得母親的真?zhèn)鳎偃绨驳铝铱吹竭@句話,想必會不高興,因為他不希望自己是媽媽的附屬品,在他看來,他寫得甚至比媽媽更好,可是,驕傲如他,也許不會愿意承認這與母親的遺傳、培養(yǎng)以及尊重有關(guān)。

  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在面對學(xué)習(xí)、愛情、生活時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yīng)和排解的少年。他感性,率真,誠實,幽默,他的身體里,流淌著龍應(yīng)臺優(yōu)秀而驕傲的血液。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yīng)臺微笑的樣子。再優(yōu)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對自己的嘲笑,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于自己的孩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1)相差三十歲的兩代人,不同東西文化差異,母親與兒子共同的36封家書。

  2)一本歷時三年母與子之間的溝通認識的家書。

  3)適合年輕人和父母一起閱讀的書,類似的家書文章還有《傅雷家書》。

  龍應(yīng)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母與子之間共同努力,三年時間重新認識對方。

  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兩代人三十歲的相差,兩種中西文化的差異,他們卻又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簡單的關(guān)系。36封家書,母子兩代人的心靈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對他們個人思想意識的影響。

  因龍應(yīng)臺是作家,她筆下的思考和想法在與普通父母相似對孩子關(guān)愛之外,更多的是個體獨立的思考與認識,與安德烈長達三年時間通過36封家書,建立起彼此親密的關(guān)系,兩者都隨著時間推移重新認識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齡上比我這樣的九零后大出幾歲,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開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歲的少年。而對于我們18歲同樣是新的開始,想著總算可以脫離父母去遠方求學(xué),或是隨心做自己喜歡的事。18歲的我們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認識,某一方面有會挑戰(zhàn)父母的管教。安德烈家書中提到的他的觀點和看法,有很多的確與年輕的我們相似,而他媽媽龍應(yīng)臺給出的答案和建議,對我們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實,很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好的媽媽,用母愛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時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認識長大的孩子。她是一位可愛的媽媽,也很偉大。同時覺得這無疑是一本好的教育書,喜歡一個媽媽可以與成年的孩子如此溝通討論。

  比我小三歲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時候同樣叛逆,以前一個聽話懂事,會時常與我和家人說說笑笑的弟弟,最終變得沉默不語,獨來獨往,而熱衷他覺得對的事兒,卻和他的朋友們侃侃而談。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這本書,可他總是“嫌棄”我沒事寫寫畫畫。

  我想,每個人都會孤獨,有時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歡張國榮,或許也是因為一份孤獨,別人無法走近,無法理解,當(dāng)他在下一個路口轉(zhuǎn)彎,清秀輪廓淡淡,你看著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嘆——長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憂傷,憂傷的氣息,漸行漸遠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讓我如此懷念的卻是手拉手的親密,我親愛的弟弟,到底還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脑诤酢?/p>

  青春期的大男孩,19歲高高瘦瘦的個頭兒,清秀輪廓分明,可,我怎么也讀不懂你的心,我抓不住過去的`時光;19歲的你一路向前,跳躍著自己青春步伐,我在你身后眺望著你前進,高高低低的背影,我既然覺得有一絲漠然,冷冷的表情,輕盈地轉(zhuǎn)身,下一個路口我再尋不到你的背影,最后的視線消失了,仿佛在告訴我——“這段路我自己走,你不必再追了”。親愛的弟弟,我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回到小時候手拉手的模樣,我還要守望多久,才能看到你陽光般的微笑。你,離我們遠了。

  同樣對于比我小好幾歲的九零后弟弟來講,我是不好評價他們這些小年輕,亦或者是父母也不好評價,每個時代不同,生活的態(tài)度與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所愛,各有各的自信,對于這些小的90后,我想只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用“愛”去關(guān)心他們。希望他是優(yōu)秀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聯(lián)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十分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正因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正因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取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zé)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取權(quán)。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

  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個性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就務(wù)必具備必須的競爭潛質(zhì),就務(wù)必發(fā)奮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快樂,這天務(wù)必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zé)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薄队H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yīng)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xué)習(xí)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guān)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yīng)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yīng)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薄畛恋哪笎蹪B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dāng)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dāng)事情過后,當(dāng)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nèi)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dāng)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矗繒r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guān)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dāng)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個性: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哀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但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dāng)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明白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因此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就應(yīng)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就應(yīng)不多吧。畢竟自控潛質(zhì)但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因此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但是反過來想想,當(dāng)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zé)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正因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刻,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dāng)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正因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刻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潛質(zhì)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但是問我用手機的狀況,我對此也很滿意。因此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就應(yīng)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dāng)?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必須會十分滿足的。但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但是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因此我也很推薦那些內(nèi)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xué)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fā)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著周圍的同學(xué)開始埋首于實習(xí)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歷參加大把的面試,心里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著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別是當(dāng)朋友問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fā)現(xiàn)我還沒有想的那么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確實已經(jīng)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為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dāng)然。誠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們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數(shù)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如若與其對比,只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眾人。M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蔽液苜澩@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后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guān)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F(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的吧~

  站在學(xué)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只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guān)于學(xué)業(yè)、感情、工作,現(xiàn)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著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dāng)我們開始談事業(yè)、結(jié)婚、家庭時,怎么有人已經(jīng)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為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著,干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邊對生活的妥協(xié)。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著做這樣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應(yīng)該為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權(quán)利而努力。

  最后,關(guān)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jié)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家庭羈絆,被責(zé)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fù)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fù)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身處不同國度地域之間的對話,媽媽雖然無法填補四年的空白,她選擇的是這樣的方式去主動了解兒子的十八歲,去參與兒子的成長,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兒子之間那座無形的墻,兒子也通過書信第一次去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信是他們交流的橋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時間,讓他們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像書中的MM.一樣缺失孩子成長中的四年,但為什么很多父母也漸漸對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了距離感呢?比如你,比如我,會不會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時候我們開始陷入一種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

  自打記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們講他們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樣艱苦,那時候的他們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頭,才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我不是沒有感觸,只是我不了解那個時代,那段屬于父輩的歲月。初讀此書,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樣給安德烈講她的十八歲,她曾經(jīng)的那些過去。想必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也無法領(lǐng)會到那個時期的父母的艱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們也有我們要面對的世界,我們也知道要知足,我們也不想自己依賴著誰來過一輩子,來自外界現(xiàn)實的壓力也是上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我們這一代人有與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鳴,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樣掙扎著尋找什么是我真正愛做的事情;我也曾戲謔地要求別人不要浪費糧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們那么幸運,他們死于饑餓,死于營養(yǎng)不良;我也曾質(zhì)問過自己,該不該給街邊的乞丐一些錢,為什么我也會陷于這種給與不給的猶豫中…..我們90后在拋開一些輕狂頹廢的外殼后,你們是不是也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我們的`閃光點?在面對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重重壓力時,我們希望聽到的還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樣一句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達,還是表達了我們卻未能察覺呢?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guān)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因為父母早在有了你們后,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p>

  這些屬于兩代人之間的疑惑,我想在MM.這位母親與安德烈的對話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們這代人,都能在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的角色轉(zhuǎn)換,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轉(zhuǎn)化為“互相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安德烈與母親的思想交鋒,一個德國青年與中國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在爭辯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達到和解。

  很多人羨慕這對母子,認為他們可以無話不談,而自己與孩子從來沒有交過心,往往只言片語結(jié)束對話。

  那么,安德烈與母親究竟聊了什么?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不可以交流的,愛情、友情、親情、性與惡俗、政治、音樂、興趣、理想、大學(xué)生活、東西方對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龍應(yīng)臺把自己的十八歲告訴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歲的想法向母親傾訴,龍應(yīng)臺不贊同兒子吸煙,卻也尊重他作為一個成人的選擇。龍應(yīng)臺希望兒子陪在自己身邊,卻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獨立宣言。

  正如龍應(yīng)臺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雖然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但是文化的差異讓彼此還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我很喜歡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寫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鎮(zhèn)》,他說在德國小鎮(zhèn)克倫堡,他有一種眷戀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很國際的小鎮(zhèn),身為混血兒的他一點也不突出。朋友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長大。弗瑞第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語之外還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像這樣的混血兒太多了。

  對于我來說,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血緣沒有那么復(fù)雜,很純粹,面對安德烈筆下這么多的混血兒,我還是覺得心靈受到一點觸動,原來世界的流動性竟是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還可以大跨度地結(jié)合,原來人生還可以有這樣美麗的奇跡。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可以說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單一的,“每一個人一定屬于一個國家”的觀念早已過時,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樣性,遠超過國家與時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與德國進行了深入比較,安德烈認為香港缺少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遠在趕時間。而在德國,或者說整個歐洲,人與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歐洲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shù)。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員,我深知香港人壓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滾打一輩子可能還只是一個“棺材房”,可是一切還是無限忙碌著。他們何嘗不想找一個咖啡館悠閑地喝咖啡,何嘗不想找個假期去旅行,可是他們沒法從競爭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這真的很難。

  就像大陸很多的.年輕人,身上背著房貸和車貸,生了孩子更是沒有一刻喘息的機會,你說他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悠閑?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但這也正是中國人努力的方向。

  龍應(yīng)臺面對兒子這樣的困惑,她說不能說香港沒有文化,如果從廣義文化來說,香港有通俗文化、商業(yè)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從狹義文化來說,一切與人文思想有關(guān)的深層活動,香港的確是匱乏的。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出母親的見識和閱歷,針對兒子的困惑總是有足夠的寬度與深度進行解讀,所以他們母子也成為讀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實,安德烈并不是純粹的“西化”,難能可貴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與無奈,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姿態(tài),隨時表達真正的自己,抒發(fā)真正的感情,讓人家不覺得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寒假,讀了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淺。整本書我讀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yīng)臺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yīng)臺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敘述到,龍應(yīng)臺非常討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dāng)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xùn)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quán)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qū)別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忍不住訓(xùn)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為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丢毩⑿浴芬晃闹袑懙溃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yīng)臺,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dāng)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yīng)臺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dāng)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里,很喜歡龍應(yīng)臺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gòu)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xué),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其實,正如龍應(yīng)臺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zé)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么就談什么,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fā)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xué)》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討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著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聽,然后會有無窮無盡的討論,討論歌詞里最深刻的隱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jīng)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為那種經(jīng)驗是只為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

  又在結(jié)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復(fù)我這封信,因為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xué),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xué)經(jīng)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討自己的隱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精選28篇)04-0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6-1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5-1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5-1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精】04-12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薦】04-12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熱】04-12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熱門】04-15

【熱】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1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推薦】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