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1
國慶期間,智齒發(fā)炎,消炎拔牙,苦不堪言。也感謝這顆智齒,要我安心窩在床頭讀書;蛘咭兄x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置身書中,讓我忘卻了牙齒的疼痛。
故事很簡單,寫了證券經(jīng)紀人斯特里蘭克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為了追求內(nèi)心隱秘的繪畫夢想,拋妻棄子,踏上追求夢想的離經(jīng)之路。他不在乎貧窮、饑餓、疾病、被鄙視,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偉大的作品。當然,這個偉大,是達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最高級別的自我滿足,而非外界的認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評價。當然,他的作品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外界的認可。
在今天這個年齡,讀了這本書,少了那份網(wǎng)友評論的“讀了這本書的人都辭職追求夢想去了”的沖動。從書的'整體故事性和作者的出發(fā)點來看,主旨就如標題,你是要抬頭看月亮,還是低頭撿六便士。人人都有夢想,我們是該追求夢想,還是被現(xiàn)實捆綁。可是書中的斯特里蘭克,我并不喜歡,不喜歡的原因,是因為我已經(jīng)被現(xiàn)實世界改造徹底呢,還是我不喜歡如此自私、冷酷的人呢?假想我在20歲時讀此書,又會怎樣理解?我也不喜歡斯特里蘭克女士的虛偽,但是現(xiàn)實社會她又成了當今女權(quán)主義歌頌的被拋棄后自強不息的楷模。我喜歡書中最后的老船長,他說:“我不是跟你講了,從某種角度看,我也是一個藝術(shù)家嗎。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著他的那種熱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
讀《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就是矛盾體。感覺既要走進俗世,又在躲避俗世。
用網(wǎng)友的話說:這兩者其實都是基于同一個出發(fā)點,事實上,他們的境界是一個層次的,后者一點都不高尚。以我自己的通俗腦袋去通俗地說:對普通人來說,CharlesStrickland是沒有意義的,你要是讀了這本書受到這個角色感染那還真是一個傻X了,就像現(xiàn)在漫天的廉價的“xx去旅行”、“再不xx就xx了”。我覺得真正的超然是坦然接受世俗的一切,既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厭惡,所謂”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作者本身表現(xiàn)出的水平很值得贊揚,尤其贊同他在文中的一句話:作家更關(guān)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2
曾經(jīng)在某部電影中看到過一句話:我不是只要生存,我要活得有意義。我想,這也是毛姆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事業(yè)小成的斯特里克蘭離開妻子和孩子,放棄已有的安穩(wěn)工作,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學習繪畫,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卻從未放棄追求心中的理想,在小木屋中完成光怪陸離的巨作后,心滿意足地將它付之一炬。
一生很長,請?zhí)ь^望一望月亮。
在很多人眼里,放棄現(xiàn)有的安穩(wěn)生活,離開相處多年的親人,去追求虛無縹緲的“幻想”,甚至為其獻身,這些行為十分可笑,甚至令人鄙夷和不理解。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我對閱讀與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認為,這恰恰是“生活”二字更深層次的'意義所在。我時常想,倘若所有人都以出生、成長、成人、繁衍、死去,這個死板的程序來生存,那么人類的存在,和其他動物好似也并無差別。倘若沒有理想,只是日復一日地做著相同的工作,我們究竟是在世間為理想奔走了兩萬多天,還是只是為了生活,原地踏步,一天重復了兩萬多遍?
正是因為有理想有追求,我們與其它動物有了分野。《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望見了月亮。我想,六便士對應(yīng)的是觸手可及的現(xiàn)實,月亮是遠在天邊的理想。書中的斯特里克蘭顯然是望月者、追月者。我想,我們也許只能偶爾在雞毛遍地的生活中遠觀月亮,而沒有攬星摘月的勇氣,卻始終對追月者留有幾分尊重與欣賞。
要始終懷擁一份對光潔理想的向往。滾滾紅塵,我們只是其中最庸碌平凡的一粒;蛟S,我們在六便士堆里終生打滾,但我們每個夜晚都有夢可做。
人靜月明的夜里,理想還醒著,我們也可以輕悄地推開窗,抬起頭,望一望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斯特里克蘭,一位在別人眼中家庭美滿,事業(yè)有成的證券經(jīng)紀人,突然拋下所有,遠走他鄉(xiāng),只為在陌生城市,做自己熱愛的事。
他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甚至勾引救命恩人的妻子,導致她自殺。這些麻木不仁的舉動,從另一個側(cè)面磨練了他對藝術(shù)的感知力以及堅定夢想的信念。他對家人朋友和情人都非常的'殘忍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xiàn)的傲慢不屑,然而對自己熱愛的藝術(shù)(畫畫)有著一種超越本能的、癲狂的癡戀乃至極致的追求。
時光荏苒,他最終厭倦了繁華的大都市,直到與塔西提島的相遇,才讓他徹底停留下來。這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島嶼,在那里,他娶妻生子,同時創(chuàng)作了很多偉大的作品。
以上就是毛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故事梗概。個人覺得,理想和現(xiàn)實、崇高與卑賤,在這部小說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對現(xiàn)實生活粗俗麻木,同時也具有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精神追求,這一切都反映了人性當中的予盾。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喜歡隨大流。斯特里克蘭具備一種極端人格,世俗人情并不能容忍他,可是作為藝術(shù)家,他的瘋狂與執(zhí)著卻如鉆石一般珍貴,在他的宇宙里,美就是一切,因為那是上帝在人間投下的影子。(藝術(shù)家是僅次于上帝的存在,他們能了悟世間真理)
讀完整本書,似有所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生活過得平庸,而去隨波逐流。也沒有因為心存夢想,而選擇離群索居的生活。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夢想和現(xiàn)實,精神與物質(zhì),并非對立、兩難選擇,我們都可以活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意義來。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4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其實我沒有特別大的感想,頂多只體會到理想與現(xiàn)實,還有斯特里克蘭的無情。是的,無情,我想,世上怎么可能存在這樣一個無情的人呢?他不在乎妻子,不在乎孩子,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在乎自己是否過得舒適(甚至在沙發(fā)和木凳之間他會下意識地去選擇木凳),他甚至都不在乎自己的畫兒。對于一個社會人,追求舒適,追求他人的認可,追求金錢,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特點。但是斯特里克蘭卻好像不屬于這個世界,他是一個天生的隱士,前期,他屈從生活,為金錢勞累奔波。后來他拋下所有,這其中,包括家人,包括金錢,包括物質(zhì),甚至還包括以前的自己。他變得隨心所欲,暴躁無償,毫無道德和廉恥可言。
最后,他從巴黎一路輾轉(zhuǎn)來到了大溪地島,他和島上的一個姑娘結(jié)了婚,生了孩子,那個姑娘很尊敬他,給了他所有能給的東西,最重要的,也是區(qū)別于正常社會中的妻子的,她不打擾他,她不要求比陪伴更多的感情。他找到了自己歸宿,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在這樣一個別人不會認為他奇怪的地方。那他也許最開始不應(yīng)該去巴黎。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斯特里克蘭這樣的.月亮,遍地都是六便士。月亮是與世隔絕的,好像在嘲笑可憐的六便士。我們被許許多多的感情和道德束縛著,所以只能在地上爬行。斯特里克蘭拋棄所有,包括他認為那些無用的情感和道德,那么他在尋找什么呢?是一片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