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4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烏合之眾》讀后感1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稙鹾现姡捍蟊娦睦硌芯俊肥欠▏鐣䦟W家勒龐創(chuàng)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對于學習大眾傳播學專業(yè)的人來說,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最近淺讀了這本名著,這本書因為理論和專業(yè)術語很多,很難堅持完整讀下去,找了中譯版本研讀了,一點心得體會分享一下。這本書可以說是群體心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書中的某些理論的確跨越了時代的束縛,直到現在也能從社會的一些事件找到與之對應的現象,堪稱經典之作!書中的一些理論都是可以印證在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說,勒龐先生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各個方面深度剖析,極盡看似平淡之詞,實則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直指慘淡的人性特點,這個確實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樹立起來一座大眾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這本書里的幾個觀點現在來看還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中:群體作用導致個體智商下降。
俗話說“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當群體聚合的時候,群體的智力會高于每一個個體,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們智力的一個平均值?答案是不會的,特定時間和背景下,群體智商的智力會遠遠低于個體智力水平。
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個人觀點和是非,用所謂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什么有的犯罪團伙里面的成員最后為了利益不惜內訌自殘,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義為什么會不復存在,其實說到底都是為了利益,內有手足之情,他們就是一群典型的烏合之眾。
還有一些職場上面的人士,如果沒有個人強烈的主見意識和是非觀點,一旦自己的觀點或者建議與群體意見相碰撞或者抵觸,個人就會收回自己的觀點或者意見,從而屈服于群體的意見,不管這種意見是錯還是對,這時候個人的智商就會降到最低,強勢一方的觀點就會越來越強勢,弱勢一方個體就會沉默不語,呈現出螺旋狀的下降趨勢,這個觀點和沉默的螺旋理論有點類似。
德國的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一個大眾心理學理論:"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fā)大膽地發(fā)表和擴散;而發(fā)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fā)展過程"。人是社會性高等生物,是群居性的生物,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tài)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這個理論在職場和社會生活中有有所體現,特別是個人觀點孤立,小群體聯合提出自己的強勢觀點時候,個人不得不屈服于群體,犧牲自己的正確的'觀點,從而獲得占時的妥協和順從。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在承擔個人的責任,這時候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群體相信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zhí)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盲從行為在智商下線的時候就會占據制高點,回想那些昔日的“搶購豬肉,搶購食鹽”、“搶購板藍根”事件,無一不是個體在群體行為中的智商下降事件的代表,盲從群體行為,放棄個體的理性思考的典型案例。
但愿我們都不是烏合之眾,遠離烏合之眾的負面影響,不要人云亦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烏合之眾》讀后感2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于馬克思關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種身處于無知的群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著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方向發(fā)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么?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并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們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么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接受。
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guī)律,這種精神統一性的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條主義、偏執(zhí)、人多勢眾不可戰(zhàn)勝的感覺,以及責任意識的放棄。用他的話說:"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
由于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群體并不認為真理,尤其是"社會真理",是只能"在討論中成長"的,它總是傾向于把十分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在群情激奮的氣氛中的個人,又會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勢眾,因此,他們總是傾向于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zhí)賦予十分專橫的性質。"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群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在公眾集會上,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反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野的叫罵。
社會中大多數處于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了解,不辨真?zhèn),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說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干家而非思想家,他們并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每個時代的群體杰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借助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扎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么顯而易見;叵霘v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么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斗》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眾》讀后感3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著稱。他認為現代生活逐漸以群體聚合為特征。在《烏合之眾》中他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滅,群體的思想占據主導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賦予它們巨大的力量。我們目睹其誕生的那些教條,很快也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也就是說,不容討論的專橫武斷的力量。群眾的神權就要取代國王的神權了! “一些可以輕易在群體中流傳的神話所以能夠產生,不僅是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在群體眾目睽睽之下發(fā)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系的一系列形象。我們只要想一下,有時我們會因為在頭腦中想到的任何事實而產生一連串幻覺,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狀態(tài)。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 暴民是缺乏理性經驗的群體,當對發(fā)生的種種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過自身的感知經驗和道聽途說進行聯想,并為之找到聯系。比如“西方媒體批評”——“反華勢力”——“八國聯軍”——“保家衛(wèi)國”一樣。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夸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中的個人類似于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致的區(qū)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tài)。群體情緒的夸張也受到另一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現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贊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 群體表現出的感情是無法復雜和具有深度的,因為他在集合個體時必須選取明確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熱愛等等。這樣才能在簡單和宏大的群體活動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任何可以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暴民個體的狂熱無法接納這種可能,而且它將給群體內部帶來爭議,從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系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罢J同”與“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里那些免費品嘗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白孕拧笔且种啤按呙摺钡牧挤剑爸斏鳌笔前盐铡巴健狈执绲囊I。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件都可以證實龐德的觀點。新聞媒體或者說新聞媒體背后的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為博取自己更多眼球,騙取點擊率等不顧事實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會普片關心方向片面報道的行為。例如最近發(fā)生的辱母殺人案,關于案件的報道都集中于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敗,司法不獨立等敏感的、當下熱點的.問題。輿論風向把群眾關注的焦點完全帶偏,而群眾也自然而然的朝著這條線走下去,群眾一邊倒的為于歡感到不公,支持殺人行為,要道德不要法律。顯然這樣的輿論是片面的,群眾面對這樣的事件就顯得情緒化,對大家認同的事情無異議。但是群眾喜歡關注談論他們想要的新聞事件,媒體也喜歡按照這樣的方式報道新聞。
但是《烏合之眾》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tài)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钡瑫r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后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
《烏合之眾》讀后感4
每個平庸的人都想創(chuàng)造出個性上的新奇特點。當你某天冒出了某個不得了的念頭,然后認識了有著同樣念頭的人,幾個人湊在一起就以為自己是個小組織,人越來越多就搞出了一個群體。大家都那么肯定彼此的念頭,堅持著,鼓勵著彼此。因心中懷揣著同樣的信念而同樣被社會特別對待,相互同情,舔舐對彼此身上不存在的傷口。有時候群體會感染一個人,在群體內的任何人都誤以為自己充滿了力量。
人待在群體內,性格會互相影響、眼光也會被統一,身上的平凡的特質被無限放大,具有耀眼魅力的人漸漸掌握了領導地位,也許是不受控制的。相反,他們獨處時又漸漸收斂,很少有人夜深人靜的夜晚捫心自問一句: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做什么。傳播力廣不代表有公信力,也不是聲望大的人說的就是真理。但既然有些話人們通常選擇不說、不去討論,并不代表那些話我們不會說、不去思考,也許這些念頭真的會傷害到某一些東西。法無禁止即自由的處事方法終將會受到名為道德和生命的審判。群體內的人是沒有獨立性的,也許沒有誠實,也許沒有個人情感,真相到底如何也無人得知。如果群體的領袖有信仰,那么強者必定會壓迫在弱者,在他的性格中留下強者的信仰痕跡。組織會有意無意的擴大組員們的想象,更加堅信那個念頭,那個促使他們聚在一起的念頭。群體內的個人慢慢忽視本能,往往簡單的快樂并不來自自身,更多時候來源于服從,因為無需思考、無需個人行為。其實你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群體,不因為當初那個共同的’念頭‘,你究竟會不會和這個群體內的其他人接觸?是否即使出于禮貌也不愿同桌就餐?
他們的人品、外貌、品位、教育程度是否因為群體的粘合力而過分放大了呢?群體思想的層次太低還是思想的質量很差?我從不懷疑‘平等,自由,民主’有問題,那不是幻想。但因為這些詞匯聚集起的這群人,他們來的是多么容易,甚至無需招攬就蜂擁而至。她們帶著對社會制度、法律法規(guī)的仇恨聚集,來來回回說的也無非是自己叛逆的情緒,這并不是這個詞所想的初衷。從始至終都沒有拼誰不怕死、誰更懂得死出價值,’平等,自由、民主‘這兩個詞僅是希望給一些迷茫的孩子一些人生指南,想要大家知道如何更好的活下去。仔細想想,過去有多少群體領袖利用人們的信念去發(fā)起戰(zhàn)爭,殺戮過后缺再次建立起與過去相同的制度,當初那個群體主張的自由與民主變成了一個笑話,整個歷史、政治、宗教、藝術何文學歷史都已經深刻的印證了這一點。群體究竟是什么時候變成了這群擁有粗鄙思想人類的庇護所的?進入一個人人都想成為亂世英雄的群體聚會到底有什么意義?是的亂世出英雄,那么亂世在哪里?群體擁護者們明知沒有亂世便制造亂世、制造英雄的,F在可以肯定的是,群眾的'思想層次才可以決定群體的未來,是那個‘念頭’最后走向的唯一要素。當脫離群體,重新開始。不再接受組織內的暗示,任何暗示。不再一味抵制社會,不再因為組織內想象出的“年輕人犯錯上帝也會原諒你的”而盲目行動。有懷疑的情緒并不是奇怪!
犯錯就是犯錯,沒有人會原諒你!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原諒”這件事,你感受到的“原諒”的真實情緒不過是:“不在乎” 和 “愛”?床坏侥愕腻e無非是太愛了,或是根本不關心。當個人脫離那個念頭或是組織,會得到自由,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發(fā)展自我保護意識,也更有個性。冷靜下來后,回頭再去看體質內的自己,會驚恐于自己脫離后的感情變化,當處理無情現實和狂熱理想時,那種“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世人需要理解我們,我們要將自己的精神傳播出去,除你們以為的自由之外還有別的自由”的想法將不再被曲解,信念無需被肯定,也無需被傳播,更需要被書面化。它在你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自然呈現。反正,無論什么樣的念頭,至少不是群體通過專治踐踏社會治安去證明它是不是對的。
【《烏合之眾》讀后感】相關文章:
《烏合之眾》讀后感08-23
《烏合之眾》讀后感08-22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07-26
烏合之眾讀后感02-24
《烏合之眾》讀后感07-13
烏合之眾優(yōu)秀讀后感08-17
《烏合之眾》讀后感范文07-31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05-30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19篇)08-04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