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學反思9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1
《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隨筆,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主張,選擇若干精當的語言實例,闡述了“咬文嚼字”的內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訴讀者,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必須“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教學議論文習以為常的步驟是:先理清思路,明確論點;再逐段分析,理解內容;然后是領會論證方法,揣摩語言。本節(jié)課我摒棄了這種按部就班的傳統(tǒng)套路,代之以學生自主探究地閱讀,通過對話與互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建構意義。
首先,我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保ā墩Z文課程標準》)我們看到,課堂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十分頻繁,喚醒了學生主體的意識,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有效實現了對文本的意義建構。 其次,我注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應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體驗。本節(jié)課我在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如“合作探究”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就不斷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交換看法;另一方面,在“鞏固練習案”中,讓同學們結合實例進行一番閱讀,實現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見解。由于教師注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從而使的過程成為文化建構和文化積累的過程,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養(yǎng)。
最后,雖然較為圓滿的完成了本次教學任務,但不足之處仍然較為明顯,值得深思。在討論文章思路的時候。學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舉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質!睂W生乙答:“作者運用了比較思維。先同中求異,接著異中求同。你是個‘沒骨氣的文人’與‘你這沒骨氣的文人’意義相同,但表達效果不同。還有‘你是??’與‘你這??’句式的不同。‘你是??’與你‘是??,就??’句子的不同!眱晌粚W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時我并沒有及時引導其他學生評價這兩位學生的答案,而是直接總結思路為:1由表入里2求同求異。 沒有引導全部學生參與進來是不合適的。此外,由于時間關系“鞏固練習案”沒有充分讓學生自主完成。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2
這個課的講解讓我挫敗感驟增。
我們安排了三個課時,也是借鑒了名校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路子。第一課時讓學生初讀課文,做學案。第二課時再讀課文,教師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結構,搞清楚材料和觀點的關系。最后一課時分析論證方法,借鑒經驗。
教學設想是美好的,可是在第一課時之后,我悲哀的發(fā)現,我們學生根本就沒有讀懂文章。長久以來的講練模式訓練了他們的做題能力,但是卻限制了思考能力的發(fā)揮。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情況下,他們不知道該看什么,該做什么。即使學案上的'題目難度適中,層次分明,面對課文,他們仍然一頭霧水。
今天是第二課時,我的主要任務是引導他們找到事例和事例論述的道理。我以為這很簡單,可沒想到他們都一臉迷茫地看著我,教學過程進展龜速。沒辦法我只好帶著他們一段一段地來講,可是這樣的講解方式,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在混亂中,我把第二課時講完了,最后一課時我已經不想講了。我覺得第三課時如果還這樣的話,那大半是在浪費時間。
是我教壞他們了嗎?一想到這種可能性,心里像是被菜刀來回剁著的生肉,翻來覆去的疼。我一直都在努力追趕老教師的腳步,一直都在學習怎樣把課講好。可為什么結果還是這樣不盡如人意?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3
1. 備課前期原本想側重于對文章結構的解讀,讓學生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和文章結構,有利于他們的學習特別是議論文的寫作,但是又覺得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文藝鑒賞方面的知識也很重要,就導致了一開始的教學過程中內容過多,想面面俱到,后來權衡利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了其中一個點重點講解。
2.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一開始過于注重講解互動很少,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后來將其改進,減少了講解環(huán)節(jié),增加了學生討論、發(fā)言的'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反饋情況很好。
3.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會先在課前把文中的例子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不提前看課文的情況下,自己分析材料,上課時讓每個小組的代表發(fā)言,一起討論材料進行鑒賞,教師在旁邊起引導作用,等討論完以后,再讓學生閱讀課文,比較自己和朱光潛的觀點,這樣就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能力并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4
新課改以來,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課的標準。我理想中的好課是這樣的:教師要有靈活的引導,學生要有鮮活的思維,課堂要有活躍的氣氛。在教學中我為這個理想努力著,然而理想變?yōu)楝F實并非易事,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課后,我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和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咬文嚼字》是美學大師朱光潛的一篇評論語言形式的隨筆,文章中有很多實例,如郭沫若的改動臺詞,賈島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來,從不同角度來講述如何斟酌字詞,品味詩句,語言通俗易懂,層層解析,讓人受益匪淺。仔細閱讀課文中這些實例,我想到:這些名家斟酌詞句的推敲不正是學生應該學會的嗎?他們謹慎用詞的精神不正是學生們學習語文是應該擁有的嗎?于是我便把教學目標定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觀點,學會如何‘咬’文‘嚼’字”。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又準備了有關咬文嚼字的練習題。教學目標如此設計意在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賞析好詞好句,在寫作中遣詞造句。
二、課堂教學的情境描述
課堂教學中,主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圍繞“作者在前五段列舉了哪幾個例子”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并展示概括的結果。前五段作者列舉了三個實例:1、郭沫若聽取演員意見改動臺詞,把“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2、李廣射虎的改動。3、韓愈幫助賈島斟酌詩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環(huán)節(jié)。以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三個實例為探究內容,探究作者是如何來推敲文字的,重點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韓愈推敲的故事上。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和“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兩句話在表達情感的強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錯了事,爸爸媽媽責備你時也會說“你這個孩子”,來體會“這”字表達情感的強烈性。探究韓愈幫助賈島斟酌詩句時,讓學生比較推和敲這兩個動作的不同,再結合詩句的意境來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后結合課文中作者的見解,探討作者有沒有確認哪一個字好,讓學生再讀課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這個觀點。
第三是實踐練習,即“選詞填空”練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在學生對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進行的具體練習。我選擇了二個詩句,讓學生為詩句中的空處選擇一個最恰當的詞。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數)枝開。2、身輕一鳥(起、落、疾、過),槍急萬人呼。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斟酌字詞,推敲意境,談出自己的看法,說出選擇的原因,對字詞“咬”“嚼”了一番。
三、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的設定和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體現了“活”字。
首先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根據學生實情,靈活運用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我班的學生語文基礎不太好,寫作水平低,不懂得遣詞造句,因此,把教參上的“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改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觀點,學會如何‘咬’文‘嚼’字”。并 “活”用課文中的實例,讓學生從“是”與“這”的比較中和“推”與“敲”的探究中學會如何斟酌字詞。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我與學生展開了平等的對話,讓學生“活”起來,構建了一個和諧的課堂。課堂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閱讀第五段后,我安排學生小組討論“推、敲”的意境差別。學生們討論激烈,發(fā)言積極。有的學生說“推”字好,因為“推”門沒有聲音,與詩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學生說“敲”字好,因為敲門有聲音,正好以動襯靜,更能表現夜間的寧靜。學生們各執(zhí)一詞,各抒己見,并能談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諧的課堂氣氛。
第三,注重學生獨特感受,學生有“鮮活”的思想。
閱讀是學生個體化的行為,正所謂“一千個人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上應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我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談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并敢于去評價其他小組的結果。比如學生指出用“敲”能襯托出夜間的靜來,我認為這種思路很合乎詩詞的寫作手法,便大加贊賞。在“昨夜(數、一)枝開”一例中,有的同學引用了王安石的“墻角數枝梅”一句來解釋,雖然“數”字用在此處不合適,但我還是肯定了學生肯于動腦思考并引用前人詩句來作比較的做法。在“身輕一鳥(起、落、疾、過)”一例中,有名同學認為“落”字好,并解釋說鳥從高處落地時是直沖下來,速度很快,我及時地肯定了他肯于觀察的好習慣。這樣,學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會愉悅地積極地去思考,才會有更多更鮮活的想法迸發(fā)出來。
不足之處主要在于沒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課堂的“活”力不夠。
首先,學生雖然能在我的引導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沒能在學習課文中提出自己的問題,這說明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上水平還有待提高。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沒有疑問就沒有進步,因此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時間,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試想,在課堂上生問師答,或者生問生答,那將是一種怎樣的充滿“活”力氛圍。
另外,在選詞練習時,材料的來源還比較單一。應該安排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多找?guī)讉實例,然后展開討論探究。這樣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理解哪些詞語值得推敲,并在教師和同學面前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同學們交流,與教師探討,感受到語言運用的魅力。這樣讓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快樂、交流的快樂,自然也就有了鮮活的獨特的思想和認識。
《咬文嚼字》這一節(jié)課雖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課,但還是有點滴成功之處,有值得思考和借鑒的`地方。今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鮮活的想法迸發(fā)出來,讓每一節(jié)課“活”力四射。
附:
《咬文嚼字》教學實錄(片段)
師:閱讀第五段,第三則例子: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后人多贊美韓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對此怎么下結論的?
生:作者認為“推”字比“敲”字用的好,跟韓愈的觀點是不同的。
生:朱先生認為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應該詩的意境是寧靜還是熱鬧。
生:作者說:“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由此來看,作者認為“推”字比較適合。
師: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是不在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大家仔細推敲一番,這兩個字,分別是什么樣的意境?
生:“推”字自掩自推,獨往獨來,說明寺廟中只有那一個人,但卻是自有一副胸襟氣度;冷寂 ,無聲 。
生:“敲”說明門內還有他人,因此要敲門。剝啄有聲,打破岑寂,平添攪擾 ,還有些人情味。
師:看來,朱先生認為,“推”和“敲”一字之差,沒有高下之分,卻營造了兩種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學的語言要描寫出自己想表達的意境。
師:看第六段,第四則例子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生:有些讀不懂,好像是賞月,但最后又感覺是泡什么茶喝。
生:應該得聯(lián)想一下,團月的意義。
師:看了朱先生的文字,明白什么是聯(lián)想意義了吧。從茶“小龍團”想到“天上的小團月”,從水中泡清茶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聯(lián)想到月光照泉水的那點清新的意味。一件非常平淡的品茶一事,為什么被蘇軾寫得那么雅,全是聯(lián)想給力啊!大家進行合理的想象,喝茶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如何喝茶的吧。
生:夜晚,月色清明,詩人在山間泉水旁邊,泉水清澈,月光倒映在水中。
生:詩人獨自一人,以石為桌,獨坐泉邊,周圍靜謐,詩人怡然自樂,品味茶水的清香。
師:我都陶醉其中了,大家說的很好。
師:看了朱先生對四則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覺得,文學的語言要怎么樣?
生:用詞一定要推敲斟酌。
生:用詞要看詩的意境方面的需求。
生:用詞要取決于是中的思想感情。
師:對,文學的語言要能準確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夠把自己想要說的通過恰當的詞語表達出來,什么樣的人寫什么樣的文章,什么樣的心情寫什么樣的文章,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寫什么樣的文章。
師:那好,我們不能只說不練做個嘴把式,下面我們就來看這幾個選詞填空,推敲一下,用哪一詞最好。
早 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數、一 )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注:齊己,晚唐詩人,早年熱心于功名仕途,頗有雄心抱負,然而科考失利,不為他人賞識,有懷才不遇之感。你認為頷聯(lián)括號中應該挑哪個詞最好呢?
生:應該是“數”,王安石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生:應該是“一”,要不怎么體現題目中的“早”呢?
師:對,就是“一” 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并且詩人在此詩中以梅花自比,傳達出孤傲清高的情感。
師:再看第二個選詞填空。
身輕一鳥(起、落、疾、過),槍急萬人呼。
注:杜甫的這兩句詩寫的是一個勇猛的武將,馳馬戰(zhàn)斗,說他像一只鳥那樣輕靈敏捷。
生:我選“疾”字,因為“疾”就是快的意思,說明將士騎馬跑的很快像鳥飛一樣。 生:我選“落”字,鳥總是“嗖”的一下就從樹上飛下來,感覺很快也很有力。 師:哦,看來你很有觀察力。大家想想哪一個最好,剛才兩個同學的都有點道理,但并不是最好的。
生:我選“過”字,因為這兩句詩運用了對偶的手法,“過”可以作動詞與后面的“呼”對應,別的詞從詞性角度來考慮,都不合適。
師:嗯,非常有道理,從對偶的角度來考慮“過”字最合適不過了。那你能從內容上來分析一下嗎?
生:“過”字讓人感覺是鳥兒從眼前一飛而過,速度是很快的。
師:“起”和“落”只限于鳥的起始和結束的動作,“疾”只是說速度快,但如何快,則表達不出。就像我們夸贊一個人很美,單用一個“美”字是不夠的。而“過”字讓人聯(lián)想到碧空之下,一只鳥輕然而快,輕靈活潑,一下子就飛過去了,正好就像這名勇將,馳馬追敵,馬快槍急,一閃而過。
生:我明白“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意思了。
生:看來咬文嚼字還真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寫作文是從來沒有這樣認真思考過。 生:是啊,我寫作文時總是想著用上幾個好詞就行了。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最大的收獲就是得懂得: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福樓拜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師:希望大家能從中有所收獲,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僅能看到大家的好詞好句,而且能看到用得精當,耐人咀嚼,經得起推敲的詞語。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5
第四單元選編了四篇文藝隨筆,這四篇文章內涵豐富,富有“理趣”,對于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和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都有很高的價值。 文藝隨筆是高考現代文閱讀?嫉囊环N文體,但是在做這種文體的閱讀時,學生往往感到困難。本單元的文章應成為很好的實戰(zhàn)演練篇目!兑慕雷帧纷鳛楸締卧谝黄恼, 是一篇結構謹嚴、內涵豐富的文化隨筆。 內容相較于其他三篇文章而言較為簡單, 朱光潛 先生旁征博引,講述了寫文章時應該煉字的道理。讀者從中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能隨著作者的理性思考, 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是一篇鍛煉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典范文本。 本節(jié)課力求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經典詩句,感受煉字的妙處。嘗試運用課文的觀點解決在文藝欣賞創(chuàng)作方面問題。 因而在這篇文章的教授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從高考實戰(zhàn)的角度出發(fā),訓練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內涵,可以指導學生的讀書方法。另一方面, 感受文章蘊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鍛煉自己的`質疑能力。
學習本課,引領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綜合提煉作者的觀點。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目的。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的內容,并自覺運用本文的觀點進行鑒賞、修改、創(chuàng)作練習。
學生首次接觸文化隨筆,對文中豐富的詩句、成語、文化現象感到陌生,在閱讀上產生排斥感,進而也就不能深入鉆研課文。針對此種狀況,教師引領學生通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由于知識貯備等問題,對于文藝隨筆類文章,學生閱讀難度偏大,而且興趣不高。尤其是我校的學生,人文基礎比較薄弱,這類文章教授難度較大。因而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興趣入手,通過文章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從文章的例子入手,發(fā)動學生自主討論,既避免了結論先行,又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日后的教學中可以再探討發(fā)揚。
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兑慕雷帧分械囊恍┱Z句可能失之偏頗,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跳出來,對某些字句做出評價,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這個題目留為課下作業(yè),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熱情,鍛煉了學生的質疑精神,甚至在病句修改的練習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實踐,多思考,多積累,正是我們青年教師的成長之路。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6
上周星期五,我給深圳市北師大附屬學校高二(1)班的同學上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這篇文章,課后,我對自己的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做了認真的思考,認為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一、導入活潑,激發(fā)興趣
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已經先聆聽了兩位老師的講課,發(fā)現這個班上的學生不大愛開口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而我面對又是陌生的學生,沒有合作的基礎,怎么辦呢?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導入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從我的第一次給深圳的學生上課的緊張、興奮而感動的心情導入,讓學生看到了我的真誠及對他們的熱情的肯定,在不知不覺中化解了師生之間的`隔閡,營造了較為融洽的課堂氣氛,也就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平等交流,因勢利導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感覺到師生間的平等
交流。我先是引導學生回顧他們學過的一些知識,又對他們的回答及時地給予肯定,讓他們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學生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教學的熱情支持者和合作者。比如,在通過一道練習題來加深對咬文嚼字的理解時,我用了蘇小妹給蘇東坡出對子的>故事:“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蔽夜膭顚W生說:“蘇東坡填了兩次都不能讓小妹滿意,咱們來試試,看看是否能填出讓小妹滿意的答案來!睂W生的熱情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手搶答。有說填“拂”和“印”,有說填“撫”和“隱”,還有用了“吻”和“羞”的,對于學生的熱情和智慧,我除了表現出了自己極大的驚喜和贊嘆外,還不忘記鼓勵他們:“我們的答案能不能讓蘇小妹滿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做了思考,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毕抡n的鈴聲就在這種輕松而活躍的氣氛中響了。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7
咬文嚼字這篇文章歷來認為較難,枯燥。本年度教授這節(jié)課,給了自己很大的啟發(fā)。那就是:學生其實還是很有創(chuàng)作熱情的,只是我們慢慢地把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給消磨了。
支教本課時,自己并沒有太多新意的教學設計。大致流程為:第一課時自主閱讀,找出本文朱光潛認為咬文嚼字的含義是什么?無論閱讀還是寫作,我們都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精神。文章1—5段 舉了哪些事例? 從哪一個方面闡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推敲的故事 朱光潛認為哪個字好?你認為哪個字好?
蘇軾的詩歌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效果?什么是套板反應?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事例?
拓展訓練:蘇小妹咬文嚼字,早梅一字師,春風又綠江南岸,到過入滿,有何差別? 古人咬文嚼字的名句?偨Y本課對我們寫作的啟示。
整個教學流程也比較大眾化,但是在拓展訓練環(huán)節(jié),當學生選字眼的時候,熱情高漲,大膽嘗試的狀態(tài)歷歷在目。推好還是敲好,學生也是各抒己見。春風又綠江南岸,學生改了一個“潤“字,也改得很妙?梢姡瑢W生無論閱讀還是創(chuàng)作的激情還是有的,可是為什么我們的學生都不愿意寫作文呢?包括我們的老師自己也不愿意寫作文?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我覺得至關重要。
高二階段訓練的是議論文,議論文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值得自己思考。與其一次次地讓學生艱難地挖空心思地創(chuàng)作,不如讓學生找到閱讀和寫作的樂趣,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其實,學生是愿意創(chuàng)作的,如果讓學生去創(chuàng)作劇本,他們愿意,如果讓他們演劇本,他們更愿意。如果讓他們創(chuàng)作詩歌,他們也愿意,品味詩歌,遣詞造句,也別有風味。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8
《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講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隨筆,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很富有“理趣”,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纖細的文字敏感。朱光潛先生擇用若干精當的語言實例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創(chuàng)作和閱讀中養(yǎng)成隨處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令人折服地表達出來。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還認為韓愈之“敲”是否優(yōu)于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對此,作者說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這種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精義所在,非常值得學生借鑒學習。
我采用比較簡單的三步教學法:整體感知——分析探究——拓展運用。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循序漸進,又突出學生主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
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又直接進入到正題,了解了作者賦予的'“咬文嚼字”的新的含義,直接擊中文章的中心。讓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咬文嚼字并不那么艱深,自然就有了學習的信心。然后整體觀照,去探求作者的主要觀點,并用觀點段中的第一句“以上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為過渡,說明證明觀點的方法就是實例,順勢進入對實例的分析。學生比較活躍,也達到了我預設的效果,學生能在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啟示。聽課的老師們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本想在分析實例的時候列舉更多課外的例子,由于時間的限制,也只能忍痛割愛了。另外,在分析第一個實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時間上的緊張,最后預設的討論題沒有完成,但我并不以此為遺憾,因為討論可以放在下節(jié)課,而學生碰撞出的火花是不能錯過的。
學習是一個性化的活動,因此必須放手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討論等)的動手動腦活動來完成各項教學目標。這必須充分重視課前的準備活動,否則僅僅依靠課堂的當下閱讀將使討論活動流于膚淺化和形式化。并且每節(jié)課的目標應盡量明確集中,不宜寬泛分散。應使學生思維興奮點集中于一、二點,精心安排,討論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體現。
其實,不僅是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應細細錘煉,細細品味。對教學的追求是無限的,我們也得學習朱光潛先生的謹嚴精神,刻苦自勵,推陳翻新,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9
選入高中《語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隨筆,其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藝隨筆,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講語文知識和語文思想,所以語文老師大都很重視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貶義,但朱光潛先生在本文中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即“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現在不少學生對語言不大講究,有些隨意,表現在作文和隨筆中,就是語言粗糙、啰嗦,大白話、網絡語時有所見。至于語言的貧乏,寫法的老套(即文所說的“套板反應”)等問題,也值得注意。
有鑒于此,我在講這篇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梳理層次、找出關鍵句、體會事理結合的寫法,自己補充并講析了從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搜集的語言實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讓學生寫“《咬文嚼字》讀后感”,以圖達到“讀思寫”相互為用,一舉三得的效果。
1.讀:寫讀后感,首先要確定感點,進而確定文章中心,這就需要反復讀原文,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原文,特別是其中重點語句的理解,使學生樹立對語言文字的謹嚴態(tài)度。
2.思:寫讀后感,須結合自己的閱讀和寫作實踐,我想借此引發(fā)學生對自己語言運用的反思,促使學生日漸養(yǎng)成用語謹嚴的良好習慣。
3.寫:讀后感是一種常用文體,從擬題到章法到用語,都有其自身的寫法,通過這次作文,可以使學生掌握讀后感的基本寫法。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08-25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02-13
咬文嚼字 品出語文味04-26
文言文教學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為例05-14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6篇)05-13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通用6篇)04-22
對教學反思的“反思”08-24
教學教學反思03-22
小班反思教學反思01-07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