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讀后感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讀后感
人事科 杜立峰
最近讀了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寫的《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王陽明是明朝才兼文武、奇志大勇的政治家、軍事家,但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在理學上的貢獻。作者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這本書對陽明學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從王陽明思想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論證。
陳來先生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博士、當代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師從張岱年先生、馮友蘭先生。陳來教授對先秦儒學、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有極深厚地研究,他這本《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一書對王陽明哲學思想很有自己的見解。我原來也讀過一些關于對王陽明思想論述的書籍,可以看到不同的作者寫出的王陽明,讀起來味道也是不同的,從中收獲到的也是不同的知識。通過學習我認識到,王陽明哲學的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要理解這兩個思想,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學習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學,是要探索其間未知的東西,叫聞見之知,而古人的學習則很簡單,就是要探索一個東西——道,可以理解為萬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內圣外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圣人,而這個道又沒有標準,眾說紛紜。
通過讀書,我認識到王陽明所謂的"良知"包括明善惡(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這是人人具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就是喚起、體認、踐行、擴充、光大、達到、實現。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過那些"致"的行動實現人皆有之、與生俱來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達到萬物一體、與宇宙同化的圣賢境界。
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在知和行關系上發(fā)展。"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為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即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知行合一反對那種只說不做的假道學,不行就不是真知,無疑有其深刻意義。
我們今天的求學、研究,學習各類知識、理論、方法,基本為向外求,看似與陽明先生的"致良知"關系不大。但相信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向外求,學習、理解、記憶都沒有問題,但到了用的時候、創(chuàng)新時候,倘若沒有向內求的功夫,何來心中無惑呢?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要內化于心,還要外化于行,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要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來自我們黨的實踐自覺,也來自我們黨對實踐認識的理論自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黨風政風出現了較大程度的好轉,但要實現黨風政風的根本性轉變,作風建設依然在路上。"知"是基礎,"行"是重點,實現黨風政風的根本性好轉,領導干部務必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三是要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踐行"三嚴三實".踐行"三嚴三實"貴在知行合一。"三嚴三實"更需要在"知"和"行"上下功夫。黨員領導干部踐行"三嚴三實"首先要加強黨性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要做到真"知"、深"知"."三嚴三實",重在身體力行,自古以來知易行難,因此領導干部要帶頭踐行"三嚴三實",不做表面文章,不玩花架子,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讀后感】相關文章:
神往之境征文08-30
《學哲學 用哲學》讀后感09-08
境優(yōu)秀作文05-18
【醫(yī)院演講稿】無我之境 服務之界08-12
王陽明傳奇讀后感10-30
《學哲學用哲學》讀后感(精選8篇)08-20
哲學的句子03-08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06-21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07-26
境優(yōu)秀作文4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