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透視“簡易”中的“深刻”情感:霍斯曼詩歌《當時我是二十一歲》賞析
透視“簡易”中的“深刻”情感:霍斯曼詩歌《當時我是二十一歲》賞析
作者/牛 震
霍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1859-1936)是英國著名的詩人和學者。他曾在牛津大學攻讀古希臘羅馬文學,畢業(yè)后在倫敦?跃止ぷ鳌1892年起成為拉丁文教授,先后在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供職,直至去世。霍斯曼終生未婚,他離群索居,性格沉默而憂郁,一生過著嚴謹而孤獨的生活。他的詩風格上效仿英國民間民謠,以簡潔、感人見長,刻意追求簡樸平易,往往使用最簡單的常用詞匯而取得詩歌的音樂美的效果;內(nèi)容上悲觀,常帶諷刺,大多是感嘆韶光易逝、感情莫測、人生如夢和大自然的冷漠;形式上嚴謹,注重韻律。他的著作數(shù)量不多,但影響深遠,深受廣大讀者所喜愛。
霍斯曼的詩歌深受他所處的時代的影響。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日趨尖銳,社會競爭更加激烈、殘酷,因此各階段、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成了這一時期文學和藝術所表現(xiàn)的主題。他的作品中蘊涵著對社會現(xiàn)實的失望和不滿和對當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的感嘆。在詩歌《當時我是二十一歲》中,霍斯曼以其低沉的格調(diào)和獨特視角感觸社會,這首詩表面上看只是一首紀事詩,但它從深層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
《當時我是二十一歲》是作者的一篇典型代表作,樸實而嚴謹?shù)膶懽黠L格。蒼涼的文學筆調(diào),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讓讀者在詩的藝術美中和作者一同進入了一個沒有溫情的、冷漠的、世態(tài)炎涼的世界。詩中的兩個詩節(jié)雖在形式上相似,在內(nèi)容上卻形成了對比:第一節(jié)講“我”二十一歲時“聰明人兒”的告誡和“我”的執(zhí)迷不悟,第二節(jié)則強調(diào)“我”二十一歲時醒悟,但為時已晚。
《當時我是二十一歲》共兩節(jié),每節(jié)八行。它音律和諧,節(jié)奏鮮明。細細品味,真猶如傾聽一首昔日的鄉(xiāng)間民謠。從詩的格律來看,單行是抑揚格四音部,雙行是抑揚格三音部。每個音部中前一個音節(jié)輕讀,后一個音節(jié)重讀,一輕一重,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仿佛在悠遠跳動的旋律中,讓讀者置身于音樂的海洋中,和作者共同欣賞那孤獨傷感而又略帶悲觀的音律。就押韻格式而言,第一詩節(jié)為abcbcdad,第二詩節(jié)為aefeagag。它們各押各的韻,陽韻陰韻錯綜使用,雖然不是整齊劃一,但是這不但不顯得雜亂,反而有一種錯落有致的藝術魅力,音韻效果絲毫不差。那音符猶如潺潺小溪般輕靈而舒緩,這正好和詩人的心境相吻合,詩人正在以輕柔緩慢的口氣娓娓訴說著一個動人傷感的故事。
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和重復手法。首先,第一節(jié)3、4、5、6行中有兩個排比句:“Give crowns and pounds and guineas/But not your heart away”和“Give pearls away and rubies/But keep your fancy free.”這兩句詩行句式嚴整、醒目,它是全詩強調(diào)的中心,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情感,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是詩的靈魂。這種整齊的排比,工整的句式無疑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激發(fā)讀者去思索或產(chǎn)生共鳴。此外兩節(jié)的首尾句,乃至整首詩的首尾句都構(gòu)成排比:第一節(jié)的首句“When I was one - and - twenty……”和尾句“But I was one - and - twenty……”,第二節(jié)的首句“When I was one - and - twenty……”和尾句“And I am two - and - twenty……”。這些詩行對仗工整,結(jié)構(gòu)勻稱,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同時“Give……/But……”和“I was one - and - twenty”的反復使用,使時間由遠到近,語意由輕到重,在反復中強調(diào)、推進與深化主題,揭示了事態(tài)的演變,從不聽“聰明人兒”的勸告到痛感“聰明人兒”話語的正確。這樣整首詩的結(jié)構(gòu)非常整齊,達到首尾呼應,相互對照,在對比中引人深思,使詩歌具有一種形式美、韻律美和均衡美,從而達到了一種非常好的語言藝術效果。
詩的形式是詩的內(nèi)容的載體,詩的思想內(nèi)容要通過其形式表達出來。此詩語言上通俗易懂,簡樸平易,毫無晦澀難懂的詞語,但仔細琢磨卻有深刻的內(nèi)涵。在這里作者借“聰明人兒”的警示之言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把英國當時的人間冷漠、人心難測的社會現(xiàn)實刻畫得淋漓盡致。詩中的“wise”一詞用得非常恰當,說明“勸誡”出自于智慧人。智慧人的話語有很深的道理,具有普遍性和哲理性。從意義上講,詩的第一節(jié)是第二節(jié)的鋪墊,第二節(jié)是第一節(jié)的延伸。
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第一節(jié)中的“heart”和“fancy”兩詞寓意深刻,使用的是換喻手法,它們代表的是“友情”和“愛情”。這種修辭手法使得語言簡潔精煉,具體生動,引入遐想。在作者看來,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真情不能向人交托,要把持好自己的一顆“心”,自己的“心思”不能隨意向人透露。這正是作者在詩中表達的“金銀錢財盡管去花,心不可向人交托。珍珠寶石盡管去送,心思可得自己掌握”。詩行中的“crowns”“pounds”“guineas”“pearls”“rubies”代表的是有價值、貴重的東西,人們通常非?粗厮鼈儯暼粽鋵;有的甚至睜著貪婪的眼睛為之沉醉,為之折腰,把它們作為交換友誼、愛情的載體。但對作者而言,金銀錢財、珍珠寶石都是身外之物,它們遠不及“心”和“心思”寶貴,他寧愿失去這些東西,也不要交出自己的赤誠之心,否則會懊悔無窮。他把這兩組完全不同特性的詞用在一起進行比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作者的這種觀點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一種現(xiàn)存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互相欺詐與誘騙,相互關心較少,冷漠隔閡較多,缺乏心與心的溝通。但當時作者只有“二十一歲”,年少無知,純真無邪,不諳世事,不聽“聰明人兒”的“金玉良言”,仍對人奉出自己的一顆真心和無私的愛,結(jié)果只剩下滿腹懊悔以及對人生的無限慨嘆。
第二節(jié)以相同的句式延伸了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低沉、冷漠、消極悲觀的情調(diào)!奥斆魅藘骸庇终f,如果向他人“掏出一顆赤心”,并不是沒有“收獲”, “收獲”就是嘆息、感喟(sighs a - plenty)和無窮的懊悔(endless rue)。在這里,作者采用反諷手法,進一步強調(diào)了在他生存的那個充滿黑暗、虛假的年代人們之間永遠不可能有真誠的感情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冷漠、自私與背叛。這里“given…‘paid”和“sold”三個動詞運用得很巧妙,顯得形象、生動而鮮明,它們以一種幽默而帶有諷刺意味的表現(xiàn)形式深刻地揭示了一種人生悲劇——對人以誠相待,以真心相奉,不是沒有回報,回報就是無窮無盡的悔恨,其中一種無奈的情緒、一種痛楚的憂傷自然地表露出來,顯示了詩人的人生悲觀主義傾向。詩的結(jié)尾,作者筆鋒轉(zhuǎn)為“And I am two - and - twenty/And oh,‘tis true,‘tis true”。僅僅一年的時光,作者徹底看透了世態(tài)之炎涼,感情之變幻,感悟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付出感情后的悲哀,這才體會到了“聰明人兒”的話“真對真對”。他在自我詰責,自我嘲諷。
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曾說過:“一位優(yōu)秀作家的文章如同冰山,露出水面只是八分之一,其他八分之七的文章是需要讀者深切領悟的!边@首詩中,作者的構(gòu)思很巧妙,他借別人之口表達自己對人生的體驗及感悟,用智人之言設下埋伏,又以智人之言逐層深入,揭示主題思想,使人自然產(chǎn)生出與作者之間的感情溝通,從而使作者達到了所要表達的目的和效果。
《當時我是二十一歲》是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它流露出作者的一種悲觀主義傾向,作者用自己二十一歲時的純真、善良的品性所招致的“懊悔”來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整首詩中,作者道出他對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與人之間感情莫測的感嘆。這首詩雖然某些觀點有些消極,但是那“八分之七”隱含在水中的冰山卻讓無數(shù)年輕人從“前車之鑒”中悟出了許多人生哲理。對年輕人來說,韶華易逝,多些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人生之舟將多些風平浪靜的光明,少些險礁暴雨的黑暗。這里作者沒有挖掘更崇高的意義,而是留給讀者去回味、去思索“聰明人兒”話語中蘊涵的道理。這首詩越品越有味道,“簡易”中透露出“深刻”。它提醒年輕人大千世界感情莫測,交友乃至處世都要慎之又慎;要多些對世事的了解、人生的感悟,少些嘆息、感喟及懊悔。但從另一方面它又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誼的追求、人際交往中那份溫暖情感的渴望以及對理想的、和諧的、互相關心、互相關愛的人群的向往。
[參考文獻]
[1]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1.
[2]秦秀白,文體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4]方杰,徐仲炳。英詩導讀[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5]曾慶茂,英語修辭鑒賞與寫作[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6]豐華瞻。英國詩人霍斯曼[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01)。
[作者簡介]
牛震(1975-),男,河南清豐人,河南省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透視“簡易”中的“深刻”情感:霍斯曼詩歌《當時我是二十一歲》賞析】相關文章:
如何體會詩歌教學中的情感03-06
透視網(wǎng)絡營銷中的道德08-05
透視師愛中的文化內(nèi)涵08-17
賞析高中課本中愛情詩歌的意象08-17
《鄉(xiāng)愁》的詩歌賞析01-15
《清明》詩歌賞析01-24
《關雎》詩歌賞析01-26
透視美術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08-05
情感詩歌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