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經濟基本特征探析
摘要: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這種新的經濟形態(tài)正以極快的速度影響著社會經濟與人們的生活。與傳統(tǒng)經濟相比,網絡經濟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滲透性,自我膨脹性,邊際效益遞增性,外部經濟性,可持續(xù)性和直接性。本文對此進行了探析。網絡經濟是20世紀末在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全新的經濟形態(tài),它引發(fā)了一場產業(yè)革命和社會變革,對當今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產生了并且仍在繼續(xù)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陀^分析、把握網絡經濟的特征,對于我國的工業(yè)化與信息化良性互動、調整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有著重大的意義。
1.快捷性 消除時空差距是互聯(lián)網使世界發(fā)生的根本性變化之一。首先,互聯(lián)網突破了傳統(tǒng)的國家、地區(qū)界限,被網絡連為一體,使整個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把地球變成為一個“村落”。在網絡上,不分種族、民族、國家、職業(yè)和社會地位、人們可以自由地交流、漫游,以此來溝通信息,人們對空間的依附性大大減小。其次,信啟、網突破了時間的約束,使人們的信息傳輸、經濟往來可以在更小的時間跨度上進行。網絡經濟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經濟活動更少受到時間因素制約。再次,網絡經濟是一種速度型經濟,F代信息網絡可用光速傳輸信息,網絡經濟以接近于實時的速度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節(jié)奏大大加快了。如果說80年代是注重質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設計的年代,那么,21世紀的頭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時代。因此,網絡經濟的發(fā)展趨勢應是對市場變化發(fā)展高度靈敏的“即時經濟”或“實時運作經濟”。最后,網絡經濟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全球化經濟。由于信息網絡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離變得無關緊要,基于網絡的經濟活動對空間因素的制約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強。
2.高滲透性 迅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務業(yè)迅速地向第一、第二產業(yè)擴張,使三大產業(yè)之間的界限模糊,出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yè)相互融合的趨勢。三大產業(yè)分類法也受到了挑戰(zhàn)。為此,學術界提出了“第四產業(yè)”的概念,用以涵蓋廣義的信息產業(y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波拉持在1977年發(fā)表的《信息經濟:定義和測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產業(yè)部門分為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信息業(yè),并把信息業(yè)按其產品或服務是否在市場上直接出售,劃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第一信息部門包含現在市場中生產和銷售信息機械或信息服務的全部產業(yè),諸如計算機制造、電子通訊、印刷、大眾傳播、廣告宣傳、會計、教育等。第二信息部門包括公共、官方機構的大部分和私人企業(yè)中的管理部門。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門的企業(yè)在內部生產并由內部消費的各種信息服務,也屬于第二信息部門。從以上產業(yè)分類可以看出,作為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產業(yè)已經廣泛滲透到傳統(tǒng)產業(yè)中去了。對于諸如商業(yè)、銀行業(yè)、傳媒業(yè)、制造業(yè)等傳統(tǒng)產業(yè)來說,迅速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實現產業(yè)內部的升級改造,以迎接網絡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是一種必然選擇。不僅如此,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還催生了一些新興的“邊緣產業(yè)”,如光學電子產業(yè)、醫(yī)療電子器械產業(yè)、航空電子產業(yè)、汽車電子產業(yè)等。以汽車電子產業(yè)為例,汽車電子裝置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70年代中后期發(fā)展速度明顯加快,80年代已經形成了統(tǒng)稱汽車電子化的高技術產業(yè)?梢哉f,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產業(yè)間的相互結合和發(fā)展新產業(yè)的速度大大提高。
3.自我膨脹性 網絡經濟的自我膨脹性突出表現在四大定律上:一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這一定律是以英特爾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命名的。1965年,摩爾預測到單片硅芯片的運算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而與此同時,價格則減半。實踐證明,30多年來,這一預測一直比較準確,預計在未來仍有較長時間的適用期。估計到2010年,一臺普通電腦的運算能力是1975年時一臺普通電腦的1000萬倍。二是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 Law),按照此法則,網絡經濟的價值等于網絡節(jié)點數的平方,這說明網絡產生和帶來的效益將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增長。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互聯(lián)網的用戶大約每隔半年就會增加1倍,而互聯(lián)網的通信每隔100天就會韶一番。目前全世界的網絡用戶已達到3.5億,預計4年內就將飚升到10億。這種大爆炸性的持續(xù)增長必然會帶來網絡價值的飛漲。這正是凱文·凱利所說的“傳真效應”,即“在網絡經濟中,東西越充足,價值就越大”。三是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在網絡經濟中,由于人們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慣性,在一定條件下,優(yōu)勢或劣勢一旦出現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不斷加劇而自行強化,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壟斷局面。馬太效應反映了網絡經濟時代企業(yè)競爭中一個重要因素——主流化!胺悄Σ恋幕疽(guī)律其實很簡單——你占領的市場份額越大,你獲利就越多,也就是說,富者越富!盋ompuserve和AOL是美國的兩家聯(lián)機服務供應商,1995年之前,Compuserve占有市場較大份額,在相互競爭中占有優(yōu)勢。而從1995年開始,AOL采取主流化策略,向消費者贈送數百萬份PC機桌面軟件,“閃電般地占領了市場”,迅速趕超了Comuserve公司。四是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據美國激進的技術理論家喬治·吉爾德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未來10年),通訊系統(tǒng)的總帶寬將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長。隨著通訊能力的不斷提高,吉爾德斷言,每比特傳輸價格朝著免費的方向下躍,費用的走勢呈現出“漸進曲線”(Asympototic Curve)的規(guī)律,價格點無限接近于零。網絡經濟的四大定律不僅展示了網絡經濟自我膨脹的規(guī)模與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內在的規(guī)律。
4.邊際效益遞增性 邊際效益隨著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會顯現出不同的增減趨勢。在工業(yè)社會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邊際效益遞減是普遍規(guī)律,因為傳統(tǒng)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都具有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的特征。與此相反,網絡經濟卻顯現出明顯的邊際效益遞增性。(1)網絡經濟邊際成本遞減。信息網絡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網絡建設成本,二是信息傳遞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與信息傳遞成本及入網人數無關。所以前兩部分的邊際成本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顯遞減趨勢。只有第三種成本與入網人數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信息收集、處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隨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呈下降趨勢。因此,信息網絡的平均成本隨著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其邊際成本則隨之緩慢遞減,但網絡的收益卻隨入網人數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網絡規(guī)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2)網絡經濟具有累積增值性。在網絡經濟中,對信息的投資不僅可以獲得一般的投資報酬,還可以獲得信息累積的增值報酬。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網絡能夠發(fā)揮特殊功能,把零散而無序的大量資料、數據、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加工、處理、分析、綜合,從而形成有序的高質量的信息資源,為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信息使用具有
傳遞效應。信息的使用會帶來不斷增加的報酬。舉例來說,一條技術信息能將以任意的規(guī)模在生產中加以運用。這就是說,在信息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信息使用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可以帶來不斷增加的收益。這種傳遞效應也使網絡經濟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
5.外部經濟性 一般的市場交易是買賣雙方根據各自獨立的決策締結的一種契約,這種契約只對締約雙方有約束力而并不涉及或影響其它市場主體的利益。但在某些情況下,契約履行產生的后果卻往往會影響到締約雙方以外的第三方(個體或群體)。這些與契約無關的卻又受到影響的經濟主體,可統(tǒng)稱為外部,它們所受到的影響就被稱為外部效應。契約履行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可好可壞,分別稱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非經濟性。通常情況下,工業(yè)經濟帶來的主要是外部非經濟性,如工業(yè)“三廢”,而網絡經濟則主要表現為外部經濟性。正如凱文·凱利提出的“級數比加法重要”的法則一樣,網絡形成的是自我增強的虛擬循環(huán)。增加了成員就增加了價值,反過來又吸引更多的成員。形成螺旋型優(yōu)勢!耙粋電話系統(tǒng)的總價值屬于各個電話公司及其資產的內部總價值之和,屬于外部更大的電話網絡本身”,網絡成為“特別有效的外部價值資源”。
6.可持續(xù)性 網絡經濟是一種特定信息網絡經濟或信息網絡經濟學,它與信息經濟或信息經濟學有著密切關系,這種關系是特殊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講,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知識、信息同樣是支撐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知識已成為所有創(chuàng)造財富所必需的資源中最為寶貴的要素,……知識正在成為一切有形資源的最終替代”,正是知識與信息的特性使網絡經濟具有了可持續(xù)性。信息與知識具有可分享性,這一特點與實物顯然不同。一般實物商品交易后,出售者就失去了實物,而信息、知識交易后,出售信息的人并沒有失去信息,而是形成出售者和購買者共享信息與知識的局面。現在,特別是在錄音、錄像、復制、電子計算機、網絡傳統(tǒng)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情況下,信息的再生能力很強,這就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創(chuàng)造了更便利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在知識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作為主要資源的知識與信息具有零消耗的特點,正如托夫勒指出的:“土地、勞動、原材料,或許還有資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資源,而知識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新信息技術把產品多樣化的成本推向零,并且降低了曾經是至關重要的規(guī)模經濟的重要性。”網絡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絕傳統(tǒng)工業(yè)生產對有形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惡化等危害,實現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7.直接性 由于網絡的發(fā)展,經濟組織結構趨向薄平化,處于網絡端點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可直接聯(lián)系,而降低了傳統(tǒng)的中間商層次存在的必要性,從而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為解釋網絡經濟帶來的諸多傳統(tǒng)經濟理論不能解釋的經濟現象,姜奇乎先生提出了“直接經濟”理論。他認為,如果說物物交換是最原始的直接經濟,那么,當今的新經濟則是建立在網絡上的更高層次的宜接經濟,從經濟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它是經濟形態(tài)的一次回歸,即農業(yè)經濟(直接經濟)一工業(yè)經濟(迂回經濟)一網絡經濟(直接經濟)。直接經濟理論主張網絡經濟應將工業(yè)經濟中迂回曲折的各種路徑重新拉直,縮短中間環(huán)節(jié)。信息網絡化在發(fā)展過程中會不斷突破傳統(tǒng)流程模式,逐步完成對經濟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分配原則的初步構建,并對信息流、物流、資本流之間的關系進行歷史性重構,壓縮甚至取消不必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網絡經濟基本特征探析】相關文章:
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周期波動變化探析08-05
現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08-17
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基本特征08-17
網絡經濟解析08-05
網絡經濟的反思08-05
美國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特征08-17
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的基本特征08-12
技校|中職英語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08-13
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是關愛工作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