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適時角色換位——讓學生過把“教師癮”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角色換位,讓學生過把“教師癮”,有助于他們主體性的提高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現(xiàn)就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的適時角色換位來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 換位前: 亮啟事 招新師
數(shù)學是一門系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教師主動走下講臺,如此能夠大大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把教師當作是可以親近,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然而,要讓學生走上講臺有時未必容易,特別是在起始階段,尤其應創(chuàng)設我們不妨寓教學于活動中,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領到特定情境中。我在教學《分數(shù)的簡單加法》這部分內(nèi)容時,提示課題之后,我即向?qū)W生亮出“招師啟事”:“下一堂課,我們將學習《簡單的分數(shù)減法》,它與本堂課所學內(nèi)容在思考過程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想請你們來當老師,具體講解第三個例題!苯淌覂(nèi)先是一片騷動,很快又變?yōu)橐黄澎o。見此情景,我說:“其實,當教師并不難,只要你這一堂課認真聽了,下一堂課你一定能夠講得比老師還好!苯淌覂(nèi)的氣氛頓時又好轉(zhuǎn)過來,終于有五六位同學毛遂自薦舉起了手。對此,我很滿意,畢竟這一切對于他們來說是一次突破,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嘗試。接著,我話鋒一轉(zhuǎn)進入正課。整整一課下來,同學們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以往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的現(xiàn)象幾乎不復存在。課堂上個個躍躍欲試,熱情頗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后,我把所有舉手的同學集中起來,首先肯定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然后通過批閱課外作業(yè),從中選出了一位“數(shù)學老師”,我還對他突擊性的“崗前培訓”,對沒被選上的同學,我也私下逐個給以鼓勵,希望下一回大膽地走上講臺。至此為止,一次招師活動才算結束。
二、 換位時: 巧輔助 給甜頭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大膽地讓學生去嘗試、去探索、去實踐,盡可能的把機會讓給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與興奮。學生如能很好的完成,教師完全不必包辦代替;對于那些出現(xiàn)“卡殼”的同學,教師則應適時啟發(fā),巧妙點撥。 “卡殼”之處也許正是教師組織教學的切入點和出發(fā)點。
在一堂應用題的復習課上,我挑選了一道應用題讓學生來講。這時,班上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王新建同學也主動地舉了手,我便用掌聲把他請到講臺前。他先請同學讀題并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接下來由于緊張,他頓時忘記了下一步該干什么,站在上面用一種求助的目光望著我,見此情景,我便及時點撥,“想一想解題七步法中的第三步應該注意什么呢?”我用手指在自己的腦旁比劃了幾圈。他明白了,便開始提問,繼續(xù)講題。最后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并搏得了掌聲一片,嘗到了教學的“甜頭”,從而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促進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使他們更好地、更輕松地學習和掌握所學知識,變怕學為樂學,提高了教學效率。輔助學生完成教學過程,不僅可讓學生嘗到老師所賞的“甜頭”,得到鼓勵,還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更趨完善,教與學相得益彰,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換位后 : 強滲透 增動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當然來自于學生內(nèi)在需要,但這種求知的火焰往往是由教師去點燃的。而這“點火”過程應該上一個充滿激情的過程。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擁有獲取知識后的滿足之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談體會、聽體會,并進行思想滲透,使“體會當老師的感覺”成為他們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動力,為學生學好數(shù)學奠定了基礎。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如同蹲在一面鏡子前,在他身后有無數(shù)雙眼睛認真注視著他。利用兒童本身具有的模仿天性,通過適時角色換位,讓學生走上講臺,過把“教師癮”。一方面是為了從學生這面鏡子中捕捉到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以利于更準確的把握實際,更有效的選擇教學策略,完善教學過程;另一方面是為了將學生“托舉”課堂教學的主角地位,給學生以“動起來”的機會與時空,增強學生諸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真正達到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