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閱讀教學中的激情與誘導
閱讀教學中的激情與誘導 東莞市花園小學 阮美好 語言心理學認為,閱讀是從文字系統(tǒng)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即人通過視覺器官接受文字符號的信息,再經過大腦編碼加工,從而理解課文意義,求得知識。在這個閱讀過程中,人的認知能力固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人的情感、興趣、愛好的參與也必不可少。閱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它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是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過程”。教學大綱也要求教師“要不斷端正教學思想,正確處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關系”,“傳授知識和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等。如何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再創(chuàng)造”呢?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以學文為基本方式,以記誦為基本操作,強調意會、感悟和積累,更多地依賴直覺思維,讓學生直接進入“自由王國”去跌打滾爬,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缺乏可操作性,顯得模糊、籠統(tǒng)。而西方的教學理論面對信息社會的挑戰(zhàn),極力追求教學效益,強調科學地邏輯地研究教學過程,認定語言的習得是可控的,主張“書讀百遍,其義必見”,讓學生先進入必然王國,進行嚴格的邏輯的科學訓練,然后再到自由王國中去翱翔。可惜他們在強調可操作的認知目標的同時,卻自覺不自覺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強,難以量化的情感目標,把教學的遺憾留給了我們。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即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應巧妙地把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融為一體,互補兼容,即盡可能創(chuàng)造優(yōu)美抒情或感人動情的氣氛,把學生這個審美主體愉快地帶進教材所提供的審美空間,并恰當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學生情感,讓學生的情感與課文中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順利地實現“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過程”,達到使“學生獲得各方面知識、發(fā)展思維、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 一、傳情達意 學生審美情感的產生離不開審美對象,一個不美的對象很難激起讀者的審美情感,而一套小學教材,包羅萬象,集社會美、人情美、自然美、藝術美于一身,蘊藏著豐富的美感信息,對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陶冶情操,接受美熏陶都能起著極大的作用。而文學作品又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豐富的情感信息深藏于其中,而它本身是靜止的,只有人們閱讀時才能接受它的新鮮活潑、它的震蕩心靈的美。因此,教師必須善于去傳情達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學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學生對作品產生濃厚興趣。如《桂林山水》一課,作者通過對桂林山水的細致觀察,用優(yōu)美而帶有韻味的語言,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從而表達自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達到語言美和情境美的統(tǒng)一。在教學描寫漓江水一節(jié)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收集到的有關漓江的圖片及插圖,這些圖片有遠景,有近景,甚至有對水的特寫鏡頭,在欣賞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描繪出自己對漓江水的印象,讓學生初步感受漓江水的美。接著,讓學生看著掛圖,教師用恰當的語氣范讀課文,重點突出水的“靜”、“清”、“綠”的三個特點,并讓學生概括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語言美和情境美的統(tǒng)一。接著,我又用引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出漓江水靜得怎樣,清得怎樣,綠得怎樣,并找出三個句子的句型規(guī)律,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感受,變換句式、造句等,理解漓江水的美。由于學生接受了作者那設身處地的感受,巧妙的比喻,漓江那獨特的形態(tài)美、質感美以及色彩美,大大激發(fā)學生的美感。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漓江水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對作品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教師進一步啟發(fā):作者是怎樣展示漓江水的美呢?讓我們和作者一起泛舟漓江,輕撫漓江水,感受它的美吧。順利地把學生引入了課文的意境中。 二、馳情其中 在學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讓學生馳情于優(yōu)美的描寫中,使課文中的情感輸入學生的大腦中,與學生心靈交融,產生強烈共鳴。這就需要教師善于進行誘導,讓學生憑借豐富的想象力,于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間中去感受美,從而產生“啟迪效應”,進行自我發(fā)現,自我完善。在教學《月光曲》第九節(jié)時,我使用了感情朗讀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月光曲》的內容和意境。這一節(jié),作者通過寫皮鞋匠聽到《月光曲》而產生的聯(lián)想,巧妙地寫出了《月光曲》的內容和意境。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筆,以《月光曲》作為背景音樂,我開始范讀課文,并隨著課文內容的變化,及時貼出三幅海上月夜圖,為學生學生提供一個鮮明的馳騁想象的空間。接著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去理解每一個畫面的特點。如第一個畫面,學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詞,明確這時的大海是平靜的,夜是靜謐的。從月亮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既然皮鞋匠聽著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現了這一景象,那么,這時的音樂會是怎樣的呢?學生反復讀想,馳騁想象,他們紛紛得出:這時的音樂應該是十分優(yōu)美、舒緩,而又輕微低沉的。學生帶著興奮而又好奇的語氣說出自己的發(fā)現,他們在等待著老師的評議。然而我并沒有立即作結論,而是讓他們聽樂曲第一章的典型選段,學生聽后,立即露出了驚喜的表情,他們?yōu)樽约旱睦斫饬Χ@喜!我又鼓勵他們:你們能不能在讀課文時朗讀出這種感覺來呢?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在不斷讀和評議,學生朗讀越來越與音樂相一致。接下來的兩個畫面,我放手讓他們自學,自己去體會去感受。由于恰當地運用音樂和圖畫,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學生在朗讀中,讀出了音樂的優(yōu)雅、輕盈和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他們的朗讀與音樂交融在一起,我為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想象力而驚喜。他們被作者創(chuàng)作出來的情感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他們聽著音樂看著圖畫,復述課文,大都能準確無誤地把課文內容復述出來,有的同學還隨著音樂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復述,神情十分投入,如癡如醉,老師也被感染了。因為這樣,課文最后一段“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學生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他們還明白,正是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家,才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美妙的音樂,把窮苦人們帶到了這樣的光明美好的世界!從而激發(fā)出學生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讓學生馳情其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升華感情 當學生充分發(fā)揮其審美積極性時,就會對課文中的情感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升華,從而形成新的情感信息,儲藏于更深的“信息倉庫”。這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對保留在心中的情感信息細細品味,總體上進行把握,尋找“弦外之音”、“象下之意”,以達到心胸開闊,情感升華,達到頓悟。在此,使用“人物置換”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即讓學生把自己放到課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做去說去想,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內涵,達到升華情感的目的。如《小音樂家楊科》第11、12節(jié),寫酷愛音樂的楊科,在音樂那強大的力量推動下,走進地主的食具間看小提琴,被人抓住,挨打的經過,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楊科為了一個小小的愿望而受到了極其不合理的懲罰,深刻地展現了楊科的悲慘命運。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我使用感情朗讀、音樂渲染、角色置換的方法,讓學生深入體會,引導學生將自己設想成楊科,想象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危險去實現自己迫切的愿望。低沉而緊張的朗讀,配上低沉而緊張的音樂,讀出楊科內心愈來愈厲害的恐懼、無奈與痛苦。楊科不小心觸動琴弦而發(fā)出的一下輕微而凄慘的響聲,震撼了楊科,也震撼了學生,因為正是這一個響聲,把楊科推下了萬丈深淵!學生終于體會到“凄慘的響聲”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此時學生神情緊張、痛苦、悲傷,以致在改寫第12節(jié)中楊科挨打情節(jié)時,學生都成功地再現楊科遇到蠻不講理的毒打場面,有的學生甚至寫到:聽到地主仆人那粗魯的問聲“誰在那兒?”時,楊科嚇呆了,他憋著氣,渾身顫抖,頭腦一片空白,他知道自己肯定逃不掉了。他蜷縮在墻角下,無神的大眼睛睜得大大的,嘴里只在不停地低聲申辯:“我不是小偷,我只是想看看小提琴呀……”,學生理解了作者對封建剝削制度的極度痛恨與控訴,他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在今天的中國,像楊科這樣一個有音樂天才的孩子,才能得到重視和培養(yǎng),從而激發(fā)起自己對現在幸福生活的熱愛。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知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又都在情感的影響下進行的。傳情達意、馳情其中、升華情感是閱讀課上短時間完成的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教師只有恰當地使用激情與誘導,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情境,師生交流語言,交流情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心靈,使他們的認知與情感的學習和諧地交融在一起。這樣,不但可以完美地完成學習目標,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