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進新理念 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走進新理念 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江西省大余縣教研室 王萬輝(341500) 2001年9月,我縣被定為全國38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之一,正式啟動了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這意味著我們將伴隨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評價方式、課程設置等一系列方面進行一次深入的變革。課改對我們來說即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zhàn),在此談談半年多來我們對課改的幾點認識和做法。 一、 提高認識 更新觀念 課改實驗是一個改革創(chuàng)新的進程,當課改的浪潮滾滾而來時,肩負著“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本”之重任的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才能使課改落到實處。 1、 轉變課程觀:從“文本”走向“體驗” “課程”是什么?傳統(tǒng)的教學論中,“課程”被理解為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容,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它規(guī)定學!敖淌裁础,學校和教師只有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權力,而無對課程進行創(chuàng)造、選擇等權力。 此次課程改革,力求將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走向學生,使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即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且成為了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fā)者。 2、 轉變教學觀: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走向“教學相長” 課程決定教學觀,傳統(tǒng)的教學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整堂課以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生學得被動,學得無奈。而今我們追求的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就是把學習的活動定位于與書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過程,從而在實踐上超越了“教師中心論”,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主動,學得活潑,而教師也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促進了自身素質的提高。 3、 轉變教師觀:從“講學”走向“導學” 長久以來,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本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觀念,在課堂上過于繁鎖地分析,自始自終是教師唱主角,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何,較少得到關注。新的課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導改“講學”為“導學”,課堂中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學習,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交換意見者,使教師的“教”真正讓位于學生的“學”。 4、 轉變學生觀:從“被動”走向“主動” 學生是學習的直接者,過去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學生學得相當被動。進行課程改革以后,我們重在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學習方式,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二、 改造課堂 改革教法 課程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改革,而教學的實施必須在課堂,要改造我們的課堂,首先應冷靜地反思我們的教學,一直以來,教學更多地重視知識的傳授乃至灌輸,輕視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把活的學科教成死的學科,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課堂教學模式化,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割裂等等,這種封閉、僵化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泯滅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課堂教學現狀后,改造我們的課堂教學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1、 教學模式:從“滿堂灌”式教學走向“牧羊”式教學 “牧羊式”教學模式與“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的不同之處是,不是告訴學生“這種草好吃,應該這樣吃,必須吃”,而是在指明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基礎上,把“羊兒”帶到廣袤的草地上,根據目標“吃什么草,怎樣吃”是羊兒的事,教師只是一個“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護、組織和引導那些“羊兒”吃飽吃好,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 2、 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走向“探究式”學習 以往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單調的、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活躍思維、發(fā)展能力。因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探究學習。學年伊始,我校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教師們嘗試著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討論交流時間和讀書時間。長期的訓練,使學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如我校葉慶香老師在教學葉挺的《囚歌》一詩時,讓學生自學后質疑,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些疑問:1、課文中的“人”、“門”、“狗”、“洞”分別是指什么?2、“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這是一個反問句,為什么后面用感嘆號而不用問號?3、地下的烈火已經把我和活棺材一齊燒掉了,為什么后面又講我應該得到永生呢?4、“我希望有一天”中的“一天”是指哪一天? 5、“一個聲音高叫著——”的后面為什么用破折號而不用冒號與引號?6、課文中的活棺材暗指什么?等等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自己的問題去進一步地閱讀、理解、交流和展示。 3、 教學方法:從“繁鎖分析”走向“導學、導悟” 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教學的一個重要失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不顧學生的感受,忽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親身實踐。從新課程標準中,我們領悟到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 、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教師們從過去不停地講解逐步走向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問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問題。如謝科紅老師在教學《珍貴的教科書》一課時,圍繞“為什么說教科書是珍貴的?”這個貫穿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學,學生在自學探究的過程中有些難以理解的問題,謝老師便及時點撥;學生自學完成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和全班內交流,并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表演那激動人心的一刻。整堂課,謝老師話語不多,只是沿著“為什么教科書是珍貴的?”這根線,恰到好處地導學、導悟、導演,真正發(fā)揮了教師導向性的作用,使學生樂學、會學。 4、 課堂評價:從“甑別式”走向“鼓勵式和多元化”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經意的一句帶評價色彩的話語,都很有可能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情感和行動。因而課堂中的評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過去的課堂評價,往往是“對”或“錯”的甑別,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責備,因而喪失了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力求在課堂上讓每一個學生張揚個性,生動、活潑、全面發(fā)展,因而只有善意的、恰到好處的鼓勵、激發(fā),才能不斷地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學生在成功的快樂中不斷前進,不斷求索。如:不是責備學生“怎么讀都讀不通順?”,而是說:“相信你能讀得更好,再來一遍怎么樣?”。不是嚴肅地說:“你想得根本不對!”,而是微笑著說:“這是你獨特的想法,下面來聽聽別人是怎么想的,看看誰的辦法行得通! 同時,課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師評價外,還組織學生評價、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視學生個人感受、獨特見解,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尺度,使學生樂在學中,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斷求知。 三、 提高素質 服務課改 課程改革,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它的實施呼喚高素質的教師。只有大力提升教師素質,才能切實推行課程改革。 1、 文化素質的提高 課程改革中,教材得到了靈活的運用,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與實踐的聯系,學生的視野更為開闊,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好奇、好問的心理強烈,課堂中往往會問及許多課本之外的知識;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的實施,更是迫切地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單一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因此涉獵其他學科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課改,已經成為我校教師們的共識。 2、 信息技術教育的提高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生動形象地提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材料,能拓展學生想象、思維、創(chuàng)新的空間,便于騰出更多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能力,其獨有的交互性更是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現代教育技術的充分運用能有效地為課程改革服務。為此,我們在50 歲以下的教師中開展了課件制作比賽、上網查詢資料培訓等,在教師中掀起了一股學習、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熱潮,教師們常常在新課前趕制好課件,帶學生到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探索教學手段的變革帶來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運用多媒體促進課改的能力得到明顯增強。今后,我們還將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讓學生運用網絡進行更有選擇性地、更為自主地學習。 四、 善于學習 敢于創(chuàng)新 當課改之風吹進校園時,教師們覺得是那樣的不可思議,這種改革學生能掌握好知識嗎?該怎樣改,改什么呢?在解讀了教師們的困惑和疑慮之后,我們組織全校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并把握學習機會,多次派教師到江蘇等地直接感受課改理念的啟迪,還舉校前往信豐大阿聽課取經,這一系列的“洗禮”,強烈地沖擊著教師們的教育觀念,激勵著教師們大膽地邁出探索的步伐。 在課程改革中,我校除了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外,還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1、備課改革 課改立足于教學,好的教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以往的備課常規(guī),要求教師單兵作戰(zhàn)、全面耕耘,因而教師往往淺挖輒止,無暇思索、創(chuàng)新。 上學期起,我校實行共享式備課方式,備課組在新學期伊始部署好一學期的備課分工,讓教師們圍繞課改精神一人備若干個課時,各自將教案設計出來后,大家共同評議、修改、完善,然后打印分發(fā)給組內其他教師。其他老師則參照此精心備好的教案,不必另行備課。新的備課方式使人人有足夠的精力去精耕細作,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鉆研熱情,從而實現各展所長,互相啟迪,優(yōu)勢互補,有效地加強了合作攻關的精神,促進了教師準確、深刻地學習、研究、理解并運用新教材。 2、測評改革 測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以往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測評,依靠紙筆測試的單一形式,過于注重知識的掌握,忽略能力的提高,與課改的要求已不適應。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使測評在課程改革中充分發(fā)揮其導向作用。 ① 更新測試形式,提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如上學期語文測評,我們改變筆試的單一形式,內容有:(1)聽短文回答問題;(2)說一個完整的小故事;(3)抽讀自讀課本中的一篇文章;(4)書寫一張鉛筆字(毛筆字);寫一個童話等。從對語文知識的考察轉移到實際運用能力的考察上來,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語文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fā)展。 ② 更新測試內容,減少死記硬背題,增加能力性、思維性、開放性題,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如四年級的中考作文題:“我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想了半天也沒結果,心想,干脆明天上學再說……”根據以上內容,發(fā)揮想象,擴寫作文。這樣的作文留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再如“同學們,你受過什么委屈想向別人解釋嗎?你獲獎了取得優(yōu)異成績,很高興,想與別人分享嗎?你最近進步了,想告訴別人原因嗎?你受到過別人的幫助,你想對他說說你的感激之情嗎?你在生活中非常想念誰,想用文章的形式向他(她)表達嗎?請以《××,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作文。這樣的題目不單一,學生選材范圍廣,適合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孩子,具有較強的開放性。 ③ 評價主體多元化,促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充分張揚個性。測試中,我們讓每一個學生參與評價,有的全班同學參與打分;有的小組交換評議;有的以小組為單位打出平均分,再交學習委員算出最后所得平均分……這樣使教師由唯一的評價者變?yōu)橹笇гu價者,激發(fā)了每一個學生的自主意識,測評的過程變成了一種鍛煉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和提高的過程,強化了測評的發(fā)展性功能。今后,我們將考慮分層次考試、開卷與閉卷考試結合,還可以嘗試給學生多次考試的機會,讓考得不理想的學生可以再考,使每個學生嘗試成功,體驗學習的快樂。 3、科研引路 科研是課程改革的先導。課改啟動后,我們先后開展了“小學用計算器代替筆算的研究”、“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等教育科研!靶W用計算器代替筆算的研究”使學生從繁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騰出了大量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拓展了實踐的空間;電影課是我校的校本課程之一,它使教材由單純的學科形式變?yōu)榫C合藝術形式,生動、直觀、有效地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想象世界,把封閉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轉為開放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受到豐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體驗和潛在智慧的啟迪。通過科研實驗,引導了教師以科研為導向,樹立新課程理念,使課改實驗工作步入了規(guī)范、科學的軌道。 新課程改革,引發(fā)了教育教學領域的一次深刻的變革,使教師們在課改中不斷認識自我、探索追求,愿在座的各位與我們一道分享課改中的喜悅,解讀課改中的困惑,與我們一道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積極投入課改的浪潮中不斷揚帆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