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研究性學習”撐起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
內容提要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科學的學習手段已廣為人知,但是讓“研究性學習”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結合卻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學校德育工作模式的現狀及困境、困難的探討,嘗試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學校德育工作,拉近德育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學生的道德辯析力,讓“研究性學習”撐起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實現學校德育工作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
研究性 學習 學!〉掠
中國《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中提出要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第三次全教會也提出了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要推進德育,因為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關系到素質教育的啟動、發(fā)展和成功與否,關系到整個社會公民道德水準的狀況。但是,當今中國的公民道德水準卻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某名演員竟身披日本軍旗拍照以為時髦;光膀子擠公共汽車的大有人在;造假售假者多如牛毛;張口臟話,隨地吐痰,闖紅燈又為司空見慣。這也是中國德育面臨的尷尬局面。一個重視德育的國家,公民的道德素質卻遠不如一些發(fā)達國家。我們于是就疾呼:德育從娃娃抓起。但是,那些人何嘗不是從娃娃過來的,何嘗沒有受過嚴格的德育教育。一面是學校強大的德育攻勢,另一面卻是公民道德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學校德育變得如此脆弱,不能不讓人深思。這雖然不能完全歸咎于學校德育工作,但是,縱觀當今中小學德育工作,不難發(fā)現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哪些問題,該如何走出學校德育的困境,本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此極為關注,并進行了嘗試和探索,以求為學校德育工作盡一份綿薄之力。
一、學校德育工作模式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1、德育工作以灌輸為主,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德育離不開灌輸,但灌輸一旦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輸,就難以實現我們的德育目標。我們的德育往往是重課堂教學,教師是演講者,學生是聽眾。雖然我們也強調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數情況下,“知”僅僅是教師告訴學生該懂得什么道理,“情”僅僅是教師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學生的身上,在這種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難想象了,學校德育就變得很脆弱,很多學生在老師面前是“乖乖兒”,而回到家里卻成了“小皇帝”,走上社會后往往就成了“問題兒(臟話、隨地吐痰、闖紅燈等等)”。在現代社會中,道德現象呈現開放性、民主性和多樣性特征,這種離開學生主動參與的德育灌輸必將陷入困境:其一,被動接受教育,德育工作過于簡單,教師告訴學生多少,學生接受多少,一旦離開教師,學生就喪失辨別能力,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離開教師等于離開了監(jiān)督力,缺乏自制力;其三,學生在情感上對德育內容缺乏共鳴,老師講老師的,我做我的,以至這就出現了我們經常說的“左耳進右耳出”、“今天說了明天又忘記了”的現象。老師說了一遍又一遍,但學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錯誤。
2、以說教為主,缺乏德育實踐。德育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辯別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搖籃,如果德育工作不能立足于社會現實,缺乏社會實踐,那么這樣的德育工作是沒有生命力的。但是,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把德育實踐簡單化,把它定位在看展覽、聽報告、參加義務勞動等等。其實,判斷是否是德育實踐的標準不是地理方位(并非校內外之分)和搞那么幾次活動,而真正意義上的德育實踐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自己通過一定的途徑去感悟,以達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而當今的學校德育最缺乏的就是這一點,只是告訴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讓說教代替德育實踐或把德育實踐做成說教,不重視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教會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想象,這樣的學生走上社會,一旦受到社會不良習俗的沖擊,我們的學校德育還留有多少痕跡呢。
二、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學校德育工作
社會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德育方式如仍淪于傳統的模式,那么必將拖累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解決傳統的德育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至關重要。那么,如何解決德育工作的困境,本人認為,其主要途徑就是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學校德育工作。“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和作為各學科的科學的學習手段已廣為人們接受,但是,“研究性學習”不該是學科教學的專利,“研究性學習”還可以在德育等更加廣泛的領域中發(fā)揮作用。讓“研究性學習”走入德育工作領域雖然還是一個新的課題,但它的“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摘自《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等等正是德育工作要解決的問題,將“研究性學習”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結合將極大地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發(fā)展,解決德育工作長期以來困惑的問題。
1、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關注道德現象,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去調查、分析、理解和剖析,最后獲得道德評價。為此,本人曾作過嘗試,如針對當前中學生泡網吧(游戲機室)現象比較嚴重,我不急于評價中學生泡網吧(游戲機室)帶來的不良后果,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給學生兩周時間去“研究”中學生泡網吧(游戲機室)現象及其后果,同學們興趣非常高,組成了幾個“研究”小組展開“研究”。兩周后,各小組都拿出了各自的“研究”報告。有從經濟角度去分析的;有從泡網吧(游戲機室)學生個例泡網吧(游戲機室)前后學習成績對比去分析的(泡吧后學習成績明顯滑坡);有從泡吧者的愛好興趣角度分析的(泡吧者的興趣愛好由原來的比較廣泛變得非常單一,除了泡吧,什么都覺得沒有意思);有從泡吧者的精神狀態(tài)的角度去分析的(平時想睡覺,精神狀態(tài)較差,學習時精神恍惚);有從泡吧者的身體健康狀況角度去分析的;個別泡吧“癮君子”更是“以身講法”,最后大家對泡網吧(游戲機室)的危害性形成共識,大家一致約定,擁護學校決定,遠離網吧和游戲機室。實踐證明,讓“研究性學習”走入德育工作,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促進了德育工作的開展,達到預期的德育目標。
2、角色轉換,讓學生告訴你。教師不要處處以說教者的身份出現,要學會做聆聽者,最佳的效果就是讓學生告訴你。如針對誠信問題,本人不再以一個說教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做一個聆聽者,讓“研究性學習”發(fā)揮其效能。因為讓學生告訴你誠信是多么重要和讓你告訴學生誠信有多么重要,兩者之間的效果有天攘之別。誠信對我們到底有多大意義?誠信離我們有多近?學生們行動起來了,有的同學走訪了銀行,探討了信用卡的透支問題及其誠信基礎;有的同學“研究”了某商場的發(fā)展史,揭示了誠信在商場發(fā)展中的作用;有的同學“研究”了誠信在鄰里之間、同學之間、家長與學校之間存在的意義等等。然后組織同學們交流“研究”成果,同學們認識到,社會需要誠信,人與人之間需要誠信,誠信使人與人之間有了信任感,最后,同學們發(fā)出倡導:做一個有誠信的人。
3、要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在德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發(fā)揮的是主導作用,學生是“研究”的主體,能否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研究”的主體地位的關系直接關系到“研究性學習”在德育工作中能否發(fā)揮作用。我們必須明確,在德育中教師的“導”與學科教學中的“導”有所不同,德育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在學生“研究”德育現象時,教師要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既不能讓教師的思維捆綁學生的思維,又不能對學生的“研究”放任,教師的主導主要表現在: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研究”的興趣;正確把握價值觀和道德觀;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的方法;把握道德現象的價值評價等等。
三、“研究性學習”在德育領域中運用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要根據德育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把芯啃詫W習”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其特點是重過程,不重結果,但是德育不同,不僅要重過程,同時重結果。過程能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道德辯析力,而結果是德育的目標,是道德評價,學生所得到的道德評價如果脫離社會正確的價值取向,那就偏離了德育目標,那將是失敗的德育活動。所以我們不能照搬學科教學的特點,要根據德育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
2、要預防和及時糾正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當行為。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是讓學生關注道德現象,并非讓學生以身試“德”。因此,教師在指導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學生在“研究”道德現象時在行為上是否恰當,要做好導向工作。
讓“研究性學習” 走進學校德育工作領域,雖然還是一種嘗試,但它必將給沉悶的德育工作帶來生機。拉近德育與學生的距離,使德育也成為學生喜歡的教育內容,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心愿。讓我們共同努力,讓“研究性學習”撐起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
本文曾獲2002年全國中小學德育優(yōu)秀論文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