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詩意·解詩句·悟詩情·入詩境
[作者] 陳亮,江蘇無錫師范學校
[內(nèi)容]
——小學古詩教學一法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較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nèi)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這些都給小學生讀解古詩、體味意境帶來了困難,也增加了教學古詩的難度。為了解決字詞理解的困難,以往我們常采用這樣的教學結構形式:1.解析詞句。2.理解詩意。3.感受詩情。這種教學結構較充分地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體會課文情感的教學思路。但是,由于學生在學詩前缺少對整首詩歌的初步感知,有時會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體性和有機性,因而也難以達到進入詩歌意境的較高層次的讀詩境界。在教學實踐和探討中,我們認為根據(jù)具體詩文,有時可以靈活采用這樣的教學結構模式:1.知詩意。2.解詩句。3.悟詩情。4.入詩境。
這樣的結構模式的提出有兩個理論依據(jù):一、它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認識的規(guī)律認為,我們認識事物一般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這樣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初步感知詩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詩句,再到體味詩歌的藝術境界,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二、它符合語文閱讀教學一般過程,即“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到局部講讀加深理解,最后到總結課文整體研讀”。因而這種教學結構更符合語文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更具有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詩意。這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著眼全詩,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取全詩有關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詩意。
1.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現(xiàn)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如《游園不值》的插圖是詩人在春日去訪友沒碰上,卻見友人院內(nèi)已是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探出院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明確:圖中畫的是誰?什么季節(jié)?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些問題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就是這首詩要表現(xiàn)的基本內(nèi)容。
2.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nèi)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nèi)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所指的意思,這首詩的內(nèi)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3.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就會逐步儲備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到恰當?shù)摹爸R?奎c”,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如《宿建德江》,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初步感知詩意是學習一首古詩的起始,因而,其認識是粗淺的、表層的、概略的。這時教師應該允許“不求甚解”,不必提過高的要求,甚至對某些認識上的偏差,教師也可以暫時放一放,而在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再來解決。
二、解詩句。學生對全詩大意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后,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學習詩歌的詞語和句子,通過對詩歌詞、句的進一步理解,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糾正初步感知時可能出現(xiàn)的偏差,為體味詩情、進入詩歌意境做好準備。
解釋詩句要圍繞閱讀目標進行,因而首先必須明確閱讀目標。抓住詩歌大意,教師指導學生思維發(fā)散,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最后師生共同確立閱讀目標。如《泊船瓜洲》的詩歌大意是詩人瓜洲夜泊時的所見所思,那么當時詩人看見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這樣一疑一思,詩歌的基本閱讀目標就明確了。
接著,教師就應該啟發(fā)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操作來完成:
1.再現(xiàn)形象。詩歌其實是以形象來說話的,讀詩也就是要把握住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再現(xiàn)于自己的頭腦之中;痉椒ň褪墙處熤笇W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想象實現(xiàn)語言符號到腦屏形象的轉化,如“一枝紅杏出墻來”、“草色遙看近卻無”等,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句表現(xiàn)的形象。
2.填補豐富。詩歌語言是凝煉的、含蓄的、富有跳躍性的,詩人也往往只擷取生活中美麗的“碎片”加工成詩,因而要再現(xiàn)詩歌形象,就要求讀者作必要的補充豐富。教師要指導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知識,把一些隱含在字里行間的內(nèi)容挖掘出來,把“碎片”還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問童子”,問的是什么?再如“獨釣寒江雪”,應是老翁獨自一人,在滿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釣,理解時需要作調(diào)整和補充。
3.聯(lián)想深化。聯(lián)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進行理解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詩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過聯(lián)想讀到。如學生想象“四海無閑田”的景象后,接著引導他們聯(lián)想,按詩歌所描寫的,農(nóng)夫們照理應該怎樣?按常理,農(nóng)夫應豐衣足食,但詩歌最后卻寫“農(nóng)夫猶餓死”,啟發(fā)學生通過對比,思考深化。
三、悟詩情。在逐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學生的認識又較初步感知階段深化了。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為什么詩人在泊船瓜洲時會在內(nèi)心問自己:“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為什么看到廬山千變?nèi)f幻的峰巒,詩人就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講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引導學生悟情明理,把古詩讀懂讀好讀活。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導學生以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詩句的想象形象為基礎,進一步體驗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學了“一枝紅杏出墻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詩人為什么要特別描寫一枝紅杏?詩人看到這一枝出墻來的紅杏,是怎樣的心情?
2.讀誦深化。學生有了情感體驗后,立即趁熱打鐵,有感情地朗讀、甚至背誦詩歌,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味。
四、入詩境。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這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學中往往難以達到,這就直接影響了古詩教學的效果。進入意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為之動情。如詩人為什么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會產(chǎn)生“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動情發(fā)問呢?進一步探究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情是怎樣自然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讓學生體驗,這是怎樣的一個天地啊。在入詩境中我們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讀入境。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
2.復述入境。把詩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并融進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體驗,較自由地走入詩歌境界。
3.表演入境。有些詩歌,可以通過讓學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詩中人物,較“實在”地構建起一個詩歌所表現(xiàn)的藝術天地,讓學生似乎直接進入了詩歌意境,如《小兒垂釣》等。【知詩意·解詩句·悟詩情·入詩境】相關文章:
詩:悟·詩08-14
詩韻·詩意·詩境——以《泊船瓜洲》為例談古詩朗讀教學08-17
詩情畫意的詩句08-17
富有詩情畫意的詩句08-12
讀出詩的內(nèi)在詩意08-17
《梧桐雨》的詩意解瀆08-22
有詩意的詩句(精選130句)03-28
解詞悟句把握重點《一定要爭氣》教學設想08-17
悟情 悟理 悟文——《匆匆》08-16
悟語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