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實用)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設計說明
1.培養(yǎng)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量關系。
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示意圖中發(fā)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對數量關系的分析與平均分聯(lián)系起來。通過圖形表征和語言表征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算法。
2.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決問題主要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而數量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則是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過程。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主題圖呈現的用除法解決的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要解決的問題與除法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片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分組交流各自從圖中看到的信息)
2.組織學生匯報。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學例3,探究解題方法。
(1)引導學生從圖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講給同桌聽。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預設
生1: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
生2: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個問題。
、賹W生小組合作,先分析問題,然后匯報方法。
預設
方法一:用圓片代替蠶寶寶,動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筆畫一畫。
、诮處煆娬{:我們可以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分析數量關系。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賹W生列出算式:15÷3=5(只)。
、趨R報想的過程:求每個紙盒放幾只,就是求每份數,這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5)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第二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并說明理由。
、賹W生列出算式:15÷5=3(個)。
②匯報解題思路: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5,這也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6)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并與小組里的同學討論。(學生討論,然后交流討論的結果)
不同點:第一個問題是求每份數,第二個問題是求份數。
相同點:兩個問題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2.學習用乘法檢驗。
(1)引導學生質疑:大家解決的這兩個問題到底對不對呢?你們能想辦法檢驗一下嗎?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檢驗方法,并檢驗解答是否正確。
(3)引導學生總結檢驗方法:可以用乘法檢驗。
3.總結。
我們剛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先將學生置身于現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再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作鋪墊。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的:
1.經歷在觀察、驗證、交流等活動中探索長方形特征的過程。
2.認識長方形的長和寬,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數學活動經驗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良好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探究長方形的特征。
解決策略:
通過觀察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猜想長方形的特征,然后通過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等形式驗證交流自己的猜想,從而總結歸納出長方形的特征。
教具準備:
生:1.每個學生3-5張大小不同的規(guī)則的長方形的紙。
2.答題卡
3.長短不同、數量也不相同的小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以前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今天老師又把他請到了我們的課堂上,課件出示4個被藏起一半的圖形,讓學生猜分別是什么圖形?
。ㄔO想:學生能順利猜出圓形,三角形,當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出現分歧)
師揭示正確答案后,提問:為什么我們能順利猜出圓形和三角形,一到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卻出錯了呢?
生:因為長和正長的太象了。
師:那里象?
生:都有四條邊,而且有四個角。
師:你們來觀察這些圖形,他們有幾條邊,幾個角呢?(同時課件出示一些四邊形包括不規(guī)則的。)
師:我們就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四邊形。(長方形閃)你能說說這什么是個圖形嗎?這個長方形和其他的四邊形比較起來有什么不同?
我們看這個長方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四邊形這個大家族中長方形的特點。板書課題
二、猜想、驗證、交流
猜想
1.師:你對長方形有哪些認識?或(師:仔細觀察我們手中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看看長方形的邊和角各有什么特點呢?(板書:邊和角)
2.生: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有長有短,對邊可能相等,4個角好象直角。。。。。
。ㄍ瑢W到黑板板書自己的猜想)
驗證
1.師:那么我們同學們說的對不對呢?你們有沒有辦法來驗證一下自己的說法呢?下面老師把時間交給大家,你可以和自己的同伴合作也可以自己動腦筋想辦法來驗證自己的這些猜想。
2.生用自己的方法驗證。
。◣熝惨晭椭欣щy的學生和小組,組織學生有效的學習,扮演好組織者與合作者。)
3.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驗證長方形對邊是否相等的呢?
學生說自己的方法(實物投影展示)
當學生驗證邊有長有短時,師告訴學生長的邊叫做長方形的長,短的.邊叫做長方形的寬。(板書:長 寬)
師:一個長方形有幾條長?幾條寬?你能指著教室里的長方形說出他的長和寬嗎?
。◣熡眉t粉筆標出起學生的驗證結果,以示正確。)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驗證長方形角的特點的呢?
學生說自己的方法。(師框起學生的驗證結果)
4.師小結剛才的活動:那么都是誰的猜想是正確的?你能到前面來說說自己的那些猜想是正確的嗎?(根據學生的總結,課件出示規(guī)范的長方形的特征。)
學生齊讀。
5.師小結:你們通過自己觀察、猜想,驗證,總結出了長方形的特征,我覺得你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只要你們能堅持這樣,一定能探索出數學王國中更多的寶藏。
三、鞏固練習
1.牛刀小試(答題卡完成)
判斷下面的圖形哪個是長方形,哪個不是長方形。指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并選其中的一個長方形,測量一下他的長和寬,并記錄在自主小天地上。(課件:正方形演示對邊相等,角是直角)
2.手腦并用
請同學們選擇使用手中長短不同的小棒,擺出一個長方形。
3.學以致用
小明的媽媽新買了一塊漂亮的花布,想鋪在餐桌上,可是媽媽想如果能給桌布的四周鑲上花邊該有多好看呀。想到這里,媽媽就拿起尺子只測量了一下桌布的一個長是120厘米,一個寬是80厘米,小明看到了就問:媽媽你只測量兩條邊,能知道買多少花邊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媽媽能不能知道買多少花邊呢?為什么?那要買多少呢?課下咱們大家來一起算算,下節(jié)課時,咱們一起把答案告訴小明吧。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
設計思路:
克和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學時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通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讓學生在估測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結果,在課前調查與課后實踐中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
教具準備:
1.一架天平;2、電腦,多媒體課件;3、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準備一臺盤秤,6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些雞蛋,2袋鹽,6個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學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1.教師拿一包糖和一包鹽,讓學生肉眼觀察并判斷哪個重。
2.讓學生親自動手掂一掂判斷哪個重。
3.啟發(fā)學生說出要知道糖和鹽的準確重量有兩種辦法:一是用秤稱,二是看包裝袋上凈含量。
4.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多種物品凈含量情況。
5.揭示并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2.課件展示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3.介紹盤秤的使用辦法。
4.讓學生稱出一個蘋果和一本數學課本的重量,初步學會認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
2.提出問題,使學生知道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因此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蘋果的個數也不一樣,而1千克的鹽都是2袋的道理。
3.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讓學生互抱對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fā)現比較輕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盤秤稱不出來,引出天平。
2.課件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稱的物品。
3.教師拿天平演示稱2分硬幣的方法。
4.讓學生每人把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并在小組內談感受。
5.讓學生通過掂、比、稱,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為后面的鞏固練習提供豐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1.談話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課件,鞏固練習,強化學生對“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課堂練習。
1.我會連。(西瓜、方便面、 駝鳥蛋、2分硬幣的重量)
2.我會判斷。
3.找錯誤。
七、游戲:
1.老師發(fā)給每組一樣物品,讓他們在組內先估測該物品重量,再統(tǒng)一意見,然后實際稱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測與實測的誤差。
2.老師總結估測的方法是要找一個參照物。
八、布置作業(yè),延深課外。
1.讓學生稱出1千克雞蛋。
2.讓學生提出問題:1000克雞蛋大約多少個,500克(1斤)雞蛋大約多少個。
3.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一、學情分析目的
課前利用技術支持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數據分析學生對“角”的認知基礎,以準確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真切地了解學生地學習難點,從而制定科學合理地教學目標,選擇合適地教學策略,設計有趣地教學活動,使課堂更高效、精彩!
二、學情分析內容
1、教學主題分析: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認識角》。
它也是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中的重要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標一標、比一比等實際操作,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認識角。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東彭留小學二年級學生
(1)在認識角之前,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知道生活中的墻角、桌角等。
(2)學生不知:生活中物體的角與平面圖形角不盡相同,更不知角的大小比較方法。
(3)學生通過學習理解平面圖形角的含義,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稱,在活動中探究出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教學重點分析
本節(jié)課,學生第一次接觸角的概念,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靶纬山堑恼_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讀法,記法!笔潜竟(jié)課的教學重點。
4、教學難點分析
由于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對于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工具與方法
1、學情分析工具:Word文檔、微信、問卷星軟件。
2、學情分析方法:
(1)利用網絡收集有關“認識角”的問卷調查,認真研究題目,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題目,制作出適合本班學生的問卷調查。
(2)利用問卷星軟件發(fā)布問卷,在微信群里發(fā)布二維碼,讓孩子們完成問卷內容后提交。
(3)登錄問卷星后臺,查看答卷數據并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教學設計做出調整,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實際學情。
四、結果呈現與分析
(一)結果呈現:通過問卷星的結果反饋。
(二)調查結果分析本次問卷調查共5道題,分別是:
(1)你認識“角”這個圖形嗎?
(2)下列圖形中,哪些圖形是角?
(3)下面哪個角大?
(4)一條紅領巾有()個角,數學書地封面有()個角。
(5)關于“角”你想學習哪些知識?
從第一題,第二題和第四題的統(tǒng)計數據來看,學生對“角”一詞的知曉度上,90%的學生從不同場合聽說過,在日常生活中對“角”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觀察和思考。第三題,角的比較大小65%的學生選擇是錯的,認為“角的邊越長,角越大!睘榱送黄茖W生的認知,解決這一難點,在教學活動中通過直觀操作疊合的方法,再加上多媒體的演示,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張口大小有關”,初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第五題是一個開放性題目,75%的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方向,選擇隨老師課堂安排。
五、調查結果對教學的啟示
其一,直接面對學生認知現實,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修正原有認知經驗;
其二,調整課堂上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設計有趣的操作活動,突破難點“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張口大小有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其三,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
P24--25練習四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2進一步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
教學重難點:
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相對應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回顧:在這個單元中,我們學會了什么?
二、指導練習
1第1題。
第(1)小題
先讓學生觀察這副情景圖,可以先小組討論,然后獨立完成。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利用這副圖充分交流,說出圖書館在小軍家的東南方,在商場的北面,在電影院的西北方,在公園的東北方……對于某一建筑物的具體位置,鼓勵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堅信敘述。
第(2)小題
指導練習時,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交叉路口,怎樣找交叉路口才能找到郵局所在的位置。
第(3)小題
這題的答案不惟一,有很多條路線可以到達。練習時引導學生可以先討論一下怎樣走最近。
第(4)小題
這是道開放題,應該讓學生自己確定起點和重點,說一說在小組中交流。
第2題。
通過設計希望小區(qū)各建筑物的位置這樣一個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時間問題。
組織這一活動時,可以先讓學生將書后附頁中的圖片剪下來,然后按所給的信息將醫(yī)院、健身房和商店貼在希望小區(qū)中,最后鼓勵學生將剩余的.圖按自己的設計貼在希望小區(qū)中,并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小區(qū)圖。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各建筑物的位置。如1號樓的東南、東北等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誰在商店的東、西、西北方向等等。
三、
1.自我及同學的表現。
2.談一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
四、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材簡析:
《千克和克》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有多重"這樣的事情,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千克"和"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識.教材是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但由于小學生對幾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會比幾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來得更強烈,我則采用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的教學策略,這樣會更符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guī)律.
教學流程:
活動一: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1,確立標準.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禮物":猜一猜,哪袋輕,哪袋重
(2)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檢驗 (發(fā)現: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學生親身經歷與體驗后得知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只有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從而確立衡量的標準.]
2,導出課題.
(1)物品究竟有多重 怎樣表示物品的輕重
(2)出示課題:千克和克.(板書:千克和克)
[要衡量物品的輕重,首先就要確立衡量的標準.要確立標準,就需要計量單位.通過驗證物品有多重,激發(fā)學生認識質量單位的需要,激起學生學習"千克"的愿望,把學習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來.]
活動二: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學看盤秤.板書:千克,kg
(學生爭相觀察盤秤的刻度,指針,單位符號,無奈實物太小,于是老師就把盤秤的刻度,指針,單位符號自然地引入到課件中,把實物的符號過渡到數學的符號.)
[從實物的盤秤過渡到圖形的盤秤,就是從實物的符號過渡到數學的符號,老師自然的手勢自然地滲透了數學思想.同時介紹了千克可以用國際通用的符號"kg"表示,和統(tǒng)一計量標準,使用公制單位的意義.]
學用彈簧秤.
[通過學看彈簧秤和使用彈簧秤的過程,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用彈簧秤篩選,尋找重1千克的物品.
(桌上分別擺了1千克果凍,1千克牛奶,1千克蘋果,1千克橘子,500克果汁,500克的上好佳,讓學生利用彈簧秤尋找1千克重的物品.)
[皮亞杰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千克和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而要協(xié)調肌肉感覺來完成認識.這些需要學生從中篩選的物品都是學生常見,喜愛的東西,通過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這樣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在對"1千克"的篩選中,就有可能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4.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數一數,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用手拎一拎感受有多重,并數一數有多少個,就是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將1千克轉化成具體的數量,幫助學生對這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日常生活中也就可能正確運用他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了.老師質疑: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約有13個,而有的小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約只有6個 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到同樣1千克的物品,因為顆粒的大小,所以從個數上就有區(qū)別了.]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組合作,兩個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來就是2千克.)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組合作,四個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來就是4千克.)
[讓學生體會1千克,不僅要知道它,還要體會它,才能建立初步的,正確的1千克的印象.稱一稱,掂一掂,拎一拎,數一數……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以動手體驗與經歷為主線,層層遞進的.,老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在通過大量的操作與體驗中,化抽象為具體,促進學生建立了1千克的質量概念后,再通過掂一掂,拎一拎的過程,感受2千克,4千克,進一步鞏固已形成的質量概念.學生們在這樣全方位的體驗與感受下,對千克的質量概念就可能越來越深刻.]
5.鞏固應用.
(1)學生估一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并驗證.
(2)學生估一估自己的體重并驗證.(先讓學生估兩個一重一輕,身材差異較大的學生的體重,驗證后再根據自己和那兩個學生身材的差異估自己的體重并驗證.)
[這里的"估"則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從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并驗證到估自己的體重并驗證.在進行猜測—驗證—改正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并感受千克,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思和修正的習慣.]
活動三:認識"克",感受1克和幾克.
小鳥有多重 ——導入"克".(板書:克,g)
(在同學們還對估體重,驗體重意猶未盡,興致盎然時,突然畫面一轉,用動畫巧設一個同學們意想不到的場景打破此時熱鬧的場面:樹上的小鳥看到同學們在稱體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鳥就撲扇著翅膀,飛到剛剛同學們還在稱體重的健康秤上,此時,指針動了動,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邊,幾乎就靠著0刻度,這是老師提問:小鳥重幾千克 剛剛還熱鬧的討論此時戛然而止,同學們看著健康秤的刻度陷入沉思……)
[只有讓思維發(fā)生碰撞,才能讓思維閃出火花."克"相對"千克"而言,既沒有那么直觀,感覺也不那么清晰."小鳥稱重"的問題一拋出,促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的"千克"秤之間產生矛盾,使學生油然產生需要更小的質量單位的需要,激發(fā)了學習更小的質量單位的熱情,從而順理成章地導入"克". "輕"!——這是對"克"的首次感知,同時使學生產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濃厚興趣和學習欲望.]
2.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碼,兩分硬幣)
(2)同時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談談感受.
[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1克的印象,利用克與千克在感覺上明顯的反差,讓學生同時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用對比的方法促進學生初步建立"克"這個質量單位的概念.]
3.建立幾克的表象.
(1)學生估一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學書大約有多重并驗證.
(2)學生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通過估1千克的物品,學生現在已具備一定經驗了,于是,在新的一輪"猜測——驗證(體驗與觀察)——修正"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并感受"克",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滲透數學思想.]
4.積累更多經驗.
(1)估一包鹽有多少克
(2)介紹"凈含量"表示的意思.
[把知識拓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活動四: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 (1000克)
2.稱一稱,兩包鹽重幾千克 (1千克)
3.想一想,你發(fā)現什么 (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么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 什么情況下用克合適
[對于克與千克間的進率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千克=1000克,而讓他們在稱鹽的活動中去發(fā)現.學生通過稱鹽的實驗,實現了兩個層次的"轉換":從實物和實物間的轉換得到1千克的鹽和1000克的鹽同樣重,從實物和符號間的轉換得到1千克=1000克,這是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就是數學化的過程.]
活動五:對比辨析,應用千克和克的知識解決問題.
1.填合適的單位.
150( ) 4( ) 600( ) 100( )
2.找朋友.
回形針 西瓜 數學書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書包
桌上物品( )
體重
你喜歡的東西
( )
估一估
稱一稱
[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加深對千克和克的認識,充分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六:談談收獲,課外延伸.
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聯(lián)系現實生活體會數學內容,進一步增強對千克和克的認識和了解.]
總評:
本節(jié)課的設計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組織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的掂一掂,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估一估等體驗活動感受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多重.圍繞猜測——驗證(觀察和體驗)——修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與經歷中自主地完成學習,促進學生參與"千克和克"的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從而對"千克和克"這個質量單位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同時,還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樂趣.整個過程設計力圖促進發(fā)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理念.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边壿嬐评硎沁M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為打好這個基礎,本設計注重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并學會用語言表述推理過程。
1.通過游戲活動激發(fā)興趣,經歷推理過程,理解推理含義。
低年級的學生對游戲永遠充滿了興趣。首先出示雙胞胎的照片,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猜想,進而引導學生了解要想猜對必須要有提示,體驗所給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結果也不一樣,調動學生猜的興趣和積極性。然后通過猜書活動、填數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判斷并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推理過程,并初步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即推理就是我們根據已知條件獲得一個結論的方法。
2.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并學會用語言表達推理過程。
在小學階段主要是發(fā)展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某種情境和過程中推出可能性結論的推理。由于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語言表述,因此本設計注重引導他們借助表格來推理,也可以借助連線來推理,簡化了推理過程,感受思考問題方式的多樣性和簡潔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過程中的想法。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想得清,才能說得明。最后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一部分空間讓其交流、表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表格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導語:新學期開始,班里來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壯,弟弟叫小壯(課件出示),你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匯報)
生:我分不清,因為他們長得一模一樣。
2.過渡:老師幫你們一下。(課件演示)其中的一個說:“我不是哥哥。”現在你們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 說明理由,為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匯報)
3.揭示課題:剛才同學們根據雙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話,判斷出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這種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們能根據老師給出的提示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思維過程叫推理。其實這樣的推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需要我們根據已知條件來進行推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推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引入,判斷哪個人是哥哥,哪個人是弟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一、教學教材109頁例1。
1.課件出示教材109頁例1,整理信息。
(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把整理出的數學信息進行交流。
(2)學生反饋: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小紅、小麗和小剛各拿一本。小紅說:“我拿的是語文書! 小麗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 問題是小剛拿的是什么書,小麗拿的是什么書。
(3)教師提示:剛才的這段話里包含著一些信息,我們需要把這幾句話整理一下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師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
預設
生1:可以把人名和書名寫成兩行,根據條件連線。小紅拿的是語文書,就直接連線,剩下的`小麗和小剛就只能連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拿的不是數學書,那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把小剛和數學書連上。最后把小麗和品德與生活書連上。
生2:通過分析,我知道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那小麗和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沒拿數學書,那就是說小麗拿的是品德與生活書,則小剛拿的是數學書。
3.明確思考關鍵。
(1)質疑:為什么幾位同學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時都從“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開始呢?
(2)學生小組交流,匯報。明確推理應抓住關鍵信息,層層分析,最終推導出結論。
(3)師生共同總結:推理時,一般先找到最關鍵的條件,根據這個條件往往能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下一步推理。實際推理時,方法有很多,邊讀邊思考是推理的一種方法。連線法和列表法能讓我們的推理過程更簡潔、直觀,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推理方法。
二、教學教材110頁例2。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例2。
(1)讀題思考,然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們首先能確定哪行哪列的數?
(先看哪一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這樣就能確定這個空格應填的數)
A是幾?你是怎么想的?B是幾?你是怎么想的?接著該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指名匯報。
(3)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使學生明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初步會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數。
教學重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7、8、9的乘法口訣。
2、根據圖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學例1
1、根據主題圖,引導學生布置教室,提出問題。
2、(1)有56面小旗,掛成行,平均每行幾面?可以怎樣列式?
板書:568=( )
討論:怎樣計算?
板書: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掛成7行呢?平均每行幾面?
板書:567=( )應該想哪句口訣呢?
3、根據主題圖上小朋友的活動,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你能列式計算嗎?四人小組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訣
。1)啟發(fā)學生想一想,寫出兩道除法算式。
。2)分組討論,想一想商是幾,用哪句口訣,怎樣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題目,由學生獨立計算,再交流。
三、鞏固練習
練習十一。第1~4題。
四、總結
板書設計: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例1、 7 8=56
568=(7)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訣:七(八)五十六
教學反思:
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作為基礎,這部分的內容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主,效果不錯。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并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能準確地判斷出軸對稱圖形,并嘗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經歷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過程,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
學情分析
1.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能比較容易的接受本節(jié)的知識。
2.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軸對稱圖形,并能通過折疊尋找對稱點,會對所給圖形作出正確地判斷。觀察——操作——歸納——判斷。
3.對稱軸和對稱點的尋找。
重點難點
重點:
1.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建立軸對稱圖形的表象。
2.經歷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過程,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難點: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并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能準確地判斷出軸對稱圖形,并嘗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游戲引入
教師活動:
幫暖羊羊找角
觀察圖片找出問題,確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軸對稱圖形的表象。
學生活動:
學生參與游戲,幫暖羊羊找角。
活動2【講授】分類
教師活動:
1、根據軸對稱圖形的表象來給學具袋里的圖形來分類,并匯報分類的理由。
引出軸對稱圖形。
。ò鍟n題)
學生活動:
動手分類將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分成一類,將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類。匯報發(fā)現
活動3【活動】學習軸對稱圖形
2、動手制作一個軸對稱圖。教師示范,邊示范邊說制作方法。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一個軸對稱圖形。
(學生操作,制作一個軸對稱圖形。集體展示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覺
引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指導畫對稱軸,教師示范畫的方法,強調易錯點。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并獨立畫出它的對稱軸。
。酆邸_x擇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并獨立畫出它的對稱軸,同桌互相檢查糾正不準確的畫法。)
4、在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后,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發(fā)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活動4【導入】練一練,“鞏固”對稱
(1)練習1
同學們,老師想考一考你們,引導學生完成書上P68做一做。先明確題目要求,再動手完成
(讀出題目要求,找到題目中兩個具體要求,按照題目要求獨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體匯報。)
。2)練習2
同學們,請你拿出2號學具袋中的圖形,折一折,畫一畫,看看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ㄗ约邯毩⑾日垡徽郏佼嬕划,能夠發(fā)現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活動5【講授】總結
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不但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還創(chuàng)造了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裝點著我們的生活。
希望同學們長大后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美化我們的生活。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1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tǒng)計表,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能利用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做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本課時選擇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生活場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了統(tǒng)計知識是為了服務生活的',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對數據統(tǒng)計的初步分析,在活動中不斷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培養(yǎng)收集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條形統(tǒng)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數據的收集整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百寶箱”,想知道里面裝有什么嗎?那我們就走進課堂,一起來看看…..
2.“百寶箱”里東西可真不少,誰想上來摸一摸?(學生摸,猜猜是什么,再拿出來。第2個……)
3.你們喜歡吃水果嗎?喜歡吃什么水果?為什么喜歡吃?(學生自由回答)
4.小組活動:小組內摸一摸,一人摸一個,并舉起說來讓老師看摸到什么….(動手操作)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提問:如果老師想知道全班到底有多少人拿到的是……應該怎么辦呢?
2.小組交流:請組長帶領大家討論應該用什么數學知識來解決?
(討論并交流)
3.引導說出“統(tǒng)計”,上學期我們學過關于統(tǒng)計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統(tǒng)計。(板書課題:統(tǒng)計)
4.提問:用什么方法統(tǒng)計比較簡便?
5.組內收集:小組長說自己小組的情況
6.小組長匯報組內拿到水果的數量,學生在作業(yè)單1上做記錄
7.展示記錄的結果….
8.出示:你們覺得老師的記錄怎么樣?用什么符號記錄的?
用“正”字來記錄有什么好處?(書寫“正”字,并強調筆順)
9.整理數據:記錄每種水果的數量,完成統(tǒng)計表(作業(yè)單2)并分析統(tǒng)計表:從統(tǒng)計表中你看到了什么?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夠更快看出哪種水果拿的最多?哪種最少?(引導說出統(tǒng)計圖)
10.整理數據
(1)出示統(tǒng)計圖,復習橫、縱軸的作用。
(2)獨立完成(作業(yè)單3左,1格表示1個單位)
11.認識1格表示2個單位的統(tǒng)計圖
(1)格子不夠用,怎么辦?
小組討論并交流,(2)兩個圖對比,結合課件進行修改,修改左邊數軸上的數字0、2、4…
獨立完成作業(yè)單3右
每組選一代表展示作品,引導學生評價
全班鞏固一起完成課件上的統(tǒng)計圖
12.分析數據:看統(tǒng)計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三、應用活動
1.創(chuàng)設情境
小朋友們這么棒,老師想請你們幫個忙,你們愿意嗎?
出示肯德基收到的顧客反饋單,調查顧客喜歡吃什么食物
每個小組有一個信封,里面是顧客反饋單
說明活動要求
任務:根據反饋意見完成統(tǒng)計表,然后制作統(tǒng)計圖,并完成問卷調查,然后評選出優(yōu)秀調查員
小組分工
由小組長做好分工:念顧客喜歡吃的食物統(tǒng)計、記錄、填統(tǒng)計表、涂統(tǒng)計圖、檢查、匯報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
評價,并評選出優(yōu)秀組員
四、全課小結
1.說明水果是爸爸媽媽送給小朋友的,希望小朋友們能夠健康和快樂
2、你們學到了什么?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
能力目標:通過“買洗衣機”的問題情境,發(fā)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目標:能正確計算有關的兩步式題。
重 點:正確計算,學會估算.
難 點: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 具:小黑板、掛圖
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新知,結合情境,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新知
1、出示課本情境圖,引出問題
師:你從圖看到什么?(指名說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同桌輕聲說說,然后舉手說說)根據學生說的板書:爸爸、媽媽一共寄回多少錢?
2、結合情境,解決問題。
師:要想買洗衣機就要考慮家中的收入,還要考慮家里每月必須要用的錢,然后把剩下的錢攢起來買洗衣機,下面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小黑板出示:(1)每月生活費需要750元,每月可以節(jié)余多少元?
A、讀題理解題意。
B、師引導學生首先估一估每月大致節(jié)余多少元?再實際算一算每月節(jié)余多少錢。
C、比一比,估算與計算的差異。(由學 出示課本情境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中發(fā)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的聯(lián)系。
計算前讓學生估一估,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先獨立思考有利于學生學會自己去學習。
教學步驟 生獨立估算和計算,然后全班反饋)
師:現在咱們解決第(2)題,小黑板出示:如果想用節(jié)余的錢買一臺價格是620元的洗衣機,需要攢幾個月?
。1)、獨自思考。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活動三:說一說,算一算
278-199+683 802-289+484
318+254-196 427+273-165
活動四:想一想,做一做。
1、 獨立完成書本81頁第2——4題。
2、 抽生板演,并說說思考方法.
3、 全班交流。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法運用:
講解法 分析法 引導法 練習法
學法指導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 復習
1.最大能填幾?(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過復習鞏固了舊知
二、初學新課探索新知
。ǔ醪教骄浚
出示P10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尋找信息:有22人、每條船限乘4人
2.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4.讓生仔細觀察圖弄懂題意。
5.讓生獨立思考。
6.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24=5(條)2(人)
至少要租6條船。
你認為怎樣分配合理?請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如下方案
(1)其中5條船,每條船4人,還有一條2人。45+2=22。
。2)其中4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兩條船,一條3人,一條3人。44+6=22。 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2可讓學生在草稿本上用紙畫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據擺的圖列出算式。
1.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
四、拓展學習
。ㄉ钊胩骄浚
1.小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應用了有余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來思考,如上面租船的問題至于這6條船怎樣分配更合理,我們要動腦想一想,但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guī)定。
強調: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安全規(guī)定的事。
2.全班交流總結。
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guī)定,進行交流。 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當堂檢測、練習鞏固
。▽W習診斷) 完成練一練1,2,題
第1題配合問題串鼓勵學生再次經歷有余數的除法實際問題進1的過程:先弄懂題意在列式解決
1.先弄懂題意
2.在列式解決
3.指名匯報。
4.集體訂正。
5.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
六、課堂小結
。ㄊ崂須w納)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覺得你學的好嗎?
1.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板書設計:
租船
224=5(條)。.....2(人)
答至少要租6條船。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學生進一步進解除法意義,熟練計算除法算式。
2、進一步正確讀、寫萬以內數。
3、熟練計算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學生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除法意義與計算:
1、出示書上主題圖:你看到了什么?
2、怎樣計算?
3、為什么用除法?說說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計算?
4、學生列式計算。
5、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6、師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學生開火車進行口算。
二、復習萬以內數的認識。
1、師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讓學生讀數。
2、說說萬以內數的怎樣的?
3、師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數,讓學生說一說萬以內數的寫法是怎樣的?
4、師出示書上第120第5題,說說哪一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5、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三、復習萬以內數的加、減法。
1、學生獨立完成書上第6、7題。
2、交流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四、復習估算:
1、學生獨立完成書第三者121頁第8題,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結:只要作出正確的判斷,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總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設計理念
本節(jié)實踐活動課,是在課堂學習認知的基礎上,再到學校操場,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觀察、自主探索與交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觀察地圖上標的方向位置與生活中方向位置的關系,使學生在已有的對東南西北認知基礎上真正學會辨認實際生活中的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同時,在實踐活動的合作與交流中學生產生學習數學很有情趣的情感體驗。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設計開展了數學實踐活動。
活動目標
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結合到學校操場看一看這一情景,與給定的一個方向,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所看到的物體所在的位置,體驗數學與現實活動的密切聯(lián)系。
活動準備
教具準備:已標出北的大方向板一個,地圖一張,深圳地圖一張。在上一節(jié)課后給學生布置了:畫一個只標出北的方向板圖,讓學生參照書上的20頁畫出。教師事先確定所觀察的學校的操場的位置,為所能觀察到的學校周圍的建筑物名稱和一些樹木的名稱,專門查了植物書籍,并咨詢了園藝師傅(我們學校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有很多的植物。)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將所學過的八個方向辨認、復習,在讓學生辨認教室里的八個方向時,發(fā)現學生對:東、南、西、北辨認的比較準確,但對另外四個方向: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的辨認就較慢了,這時,出示地圖,讓學生說說怎么看地圖,學生一口同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薄罢f說廣東省在北京的哪面?”學生很快就確定出了“廣東省在北京的南面!薄吧钲谠趶V東的哪面?”“又在廣東的南面!” 接著出示深圳地圖,“我們學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學生這時把深圳地圖圍了一圈仔細尋找,找到學校位置的同學很興奮,看到學校在地圖上只是一個點。這時,教師就提出到學校操場去辨認八個方向,每個同學自己動手制作一張以操場為中心觀察到的學校八個方向位置的地圖,學生此時很踴躍,紛紛躍躍欲試。
提出要求:帶上制好的只標了北的方向板、鉛筆,到操場將看到的八個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個方向上的實物名稱填在圖中。
。ㄔ趯嵺`活動的序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未知的探究欲望,通過觀察、辨認教室里的八個方向,觀察地圖、深圳地圖,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到學校操場這個實景實際觀察辨認八個方向制作地圖。)
二、細心觀察 合作探究
組織學生排成兩隊,男生一隊,女生一隊,進入操場中央,并面對學校的教學樓,坐成兩排,然后,學生自己觀察、記錄,填寫方向板中的八個方向。
這項活動一開始,要先確定一個方向,教師讓學生面對著學校北面的教學樓坐下,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活動,學生開始依次辯認其它三個方向,北的對面是南,這樣先確定了北和南,再按順時針方向確定東西方向,但在確定東西方向時,有些學生不知沿什么走向來確定東西方向,這時有的學生就說: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東,這樣就很快辯認了東南西北,并標在了自己畫的方向板上,學生們還把在這四個方向上看到的實物寫在了圖上,學生們還不時的提出各種問題。
“老師,我的身后是南面,靠近學校的圍墻,有棵大樹叫什么樹? 還有一座樓房是什么樓?
“樹的名叫小葉柳!薄皹欠渴菍W校附近的工廠工人的.宿舍樓!
還有的學生問:“我看到的東南面哪里有開著很好看紅色花的是什么樹?”老師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鵑!”
“我看到操場的西南面有個小房子寫什么名稱?”看來,學生平時雖然
經常在操場上體育課,但沒有觀察 這個小房子是用來做什么的!老師的心理嘀咕著 !澳氖菍W校的體育器材室。
“老師:我的身后,東南面也有很高的樹,開著很大的紅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樣?”“哪是人們常說的英雄樹!開得是木棉花!崩蠋熃忉屩。
有的同學還大聲叫著“我的西北方向是學校的幼兒園!薄氨嬲J得真不錯!”
老師不停的給學生解釋著問題,對學生發(fā)出贊嘆聲。
活動中 ,還有些學生爬在操場上,很投入的認真填寫自己的方向板,學生們不停的提出各種問題,小組的同學不停地討論著發(fā)現的問題,情緒熱烈,但又認真。這節(jié)實踐活動課順利的完成了。
(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積極思考,注意觀察發(fā)現問題,在與人交流中,解決了正確辨認八個方向的問題,嘗到了自制一張地圖的成功的喜悅,獲得了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實踐活動后的收獲
從學生交上來的制作方向板的作業(yè)可以看出,通過學生們實際去辨認方向的實踐活動,學生對方向的辨認印象深刻,真正體驗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確的辨認出方向,還有的學生回家后給家長辨認說己家的家具擺設方向,家長反映辨認方向學的不錯!
案例評述
這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在已有認知四個方向的經驗基礎上,到操場上辨認生活中的八個具體方向,體驗實景中的八個方向位置關系,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整個活動中,把學生從課堂帶入生活中的校園,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在現實看到的實景中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獲得了數學實踐活動的體驗,也使每個學生比較好的掌握了怎樣辨認八個方向的位置關系。加深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學習效果顯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實踐活動嘗試。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教科書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練習十一”第5、6題。
教學目標
1.借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先乘除后加減”的道理。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和運用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規(guī)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德育教育:愛是什么?(愛可以是一個擁抱;可以是一次感動;愛也可以是一件禮物;一聲問候;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最真真實實的愛,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愛,愛還可以事一個動作,一句話語。
一、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練習題
指名學生回答。
師: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呢?
【學情預設】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
師:剛才這幾道題,我們都采用了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新的內容。(板書課題: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問題。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例2主題圖。
【學情預設】蹺蹺板樂園場地內有3個蹺蹺板,每個蹺蹺板上有4個人,場地內還有7個人。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能發(fā)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嗎?誰來說一說?
【學情預設】預設1: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預設2:坐蹺蹺板的比沒坐蹺蹺板的多多少人?
預設3:沒坐蹺蹺板的比坐蹺蹺板的少多少人?
2.解決問題。
師:我們一起來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出示課件)
師:想一想,要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情預設】先求坐蹺蹺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蹺蹺板的人數和沒坐蹺蹺板的人數加起來。
師:請列式解答。
教師巡視,注意案例收集。
【學情預設】
預設1:3×4=12(人)12+7=19(人)
預設2:3×4+7=19(人)
預設3:7+3×4=19(人)
預設4:7+(3×4)=19(人)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師:你能嘗試用遞等式來計算上面的綜合算式嗎?
指名學生板演。
在集體評析計算過程中,教師用下劃線和箭頭進一步標注運算順序。
【學情預設】
脫離情境后會有學生僅僅看算式,出現不同的答案的情況。作為錯誤案例,教師正好可以引用,追問:“這個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們解題的要求嗎?”……從而引出規(guī)定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師:不同的綜合算式,有什么聯(lián)系?
【學情預設】都要先算“坐蹺蹺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師: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寫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時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沒有規(guī)定這樣的順序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
【學情預設】一道題就有兩種結果。
師:是的,這樣就不能保證計算結果的唯一性了,這不符合我們數學運算的要求。
師:觀察7+4×3和7+(4×3),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情預設】學生會發(fā)現運算順序相同,結果相同,但后一個算式給乘法加了小括號。
師:這樣還有必要加小括號嗎?
【學情預設】沒有,不加小括號更簡潔。
師:所以,我們要注意數學表達的準確性和簡潔性。
【設計意圖】例2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不僅數量關系簡單,而且有情境圖作為直觀支撐,
學生還有過學習乘加的經驗,給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和處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學生在該階段會用綜合算式,但習慣用脫式的會比較少。從情境出發(fā),首先讓學生明確在有加法、乘法的綜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個位置都應該先算乘法。
3.結合已有經驗,歸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還記得上節(jié)課所學的關于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嗎?
【學情預設】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師:現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級的綜合運算,應該怎么計算呢?
【學情預設】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師:也就是先算二級運算,再算一級運算。(引導學生說出)
師:這節(jié)課學習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三、熟悉脫式計算的格式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析。
教師組織學生從運算順序是否正確、格式是否規(guī)范、計算是否正確等方面評析學生的計算情況。
師:誰能說一說,剛剛的脫式計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樣?
【學情預設】橫式的等號寫在式子的右邊,而脫式計算的等號寫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對齊,還要寫在式子的左邊;盡量做到數與數對齊,計算符號與計算符號對齊。
【設計意圖】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表述較長,且二年級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時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這里分兩步(乘和加、減混合,除和加、減混合)分別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0“練習十一”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先算出綜合算式的答案,再標記在算式的下面,最后進行比較。
。3)指名學生匯報各題是怎樣算的,集體核對。2.完成教科書P51“練習十一”第6題。
師:比較上面的樹形圖與綜合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
引導學生先從上往下觀察運算順序,再從左往右觀察書寫順序。
【設計意圖】每個練習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樣能化解難點,同時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培養(yǎng)靈活運用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運算順序和昨天學習的有什么不同?你還有什么不懂之處?你知道在什么情況下該用今天學的運算順序?
板書設計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教案03-16
二年級的數學下冊教案03-01
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08-26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11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02-07
二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教案02-16
二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3-06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2-26
數學下冊《變化的量》教案11-21
數學下冊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