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二下學期歷史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二下學期歷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下學期歷史教案1
《經濟體制改革》
課程標準內容: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國有企業(yè)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第2課。本單元主要講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是如何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改革開放的成功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改革開放分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而本節(jié)課講述的正是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
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前一部分的學習,對我國建國后經濟建設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確的評價體系。但經濟史涉及的專有名詞多、內容相對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專有名詞,還要采用一些實例加深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明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了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掌握國有企業(yè)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原則。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難點:本課涉及的經濟方面的專有名詞比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學過程:
鄧小平曾8次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那么中國的1978和1985年發(fā)生了什么事,使我們不僅改變了中國,還獲得了世界對我們的認可呢?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來看看1978年的中國,回憶下這一年中國發(fā)生了哪些大事件?
學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此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學生:
1、把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2、實行改革開放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他們的領導下,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那么改革前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呢?
學生:計劃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人民公社化運動對我國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發(fā)言后,讓學生讀課本39頁“相關史實”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端。然后展示兩則材料,由學生進一步總結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
教師總結:我們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運動已經嚴重束縛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由于實施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降低,消極怠工,致使農業(yè)不景氣,糧食產量少,人民生活極端貧窮,甚至連吃飽飯都成為了當時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38頁兩段的內容,并總結出我國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開始實施的。
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目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
4.實施:安徽鳳陽小崗村
我國最早開始進行農村改革的是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糧食產量嚴重減產,而小崗村更是窮的響叮當。小崗村從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間,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糧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討飯。十年間,小崗村沒有向國家交過一粒糧,集體的公共積累只有幾間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張犁、一桿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場的磙子一停,社員們只能去要飯。生產隊隊長嚴宏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飯。(出處:《中國歷史教師用書》八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第104頁)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崗村各家的戶主秘密開會,全隊20戶除了有兩戶仍在江西要飯,其余18戶全部到場。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照片就是當時18戶經過協(xié)商,共同簽字畫押的“協(xié)議”。我們一起看下它的內容,總結下這18戶決定了什么?
學生:分田到戶。
教師:什么是“戶”?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這里指以家庭為單位
教師:再看看這個協(xié)議,分到田的農民有什么責任嗎?
學生: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
教師:很好,在獲得土地的同時,農民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完成糧食任務上繳公糧,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自負盈虧。
教師:我們回憶下,我國當時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學生: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那么分田到戶,在當時允許嗎?
學生討論發(fā)言:不允許,當時我國的農村還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產資料都是集體的。
教師:對,在當時“分田到戶”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貧窮的'小崗村已經沒有出路了,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與其要飯、等國家救濟還不如放手一搏,正如這份協(xié)議中寫到的“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yǎng)到18歲”。這是樸實的農民為了生存,為了不再忍受饑餓鋌而走險,18戶農民壓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戶。而這份“沉甸甸”的承載著18戶農民所有希望的協(xié)議,成為了我國農民告別饑餓的宣言書。
那么“分田到戶”的小崗村收成怎么樣呢?
之前的小崗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分田到戶后,小崗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實行“分田到戶”后的第一年這個從未向國家交過1斤糧的生產隊,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糧、棉、油,并還清了20年來的貸款。小崗村人第一次有了糧,有了錢,第一次吃飽了肚子。
隨著小崗村的成功,鳳陽縣各個地方紛紛開始實施“分田到戶”,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鳳陽縣從1978年開始三年不斷地增產。而這小崗村18位“敢為天下先”的農民成為改革的真正實踐者。在今年12月我國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這18位農民被評為“改革先鋒”。
5.發(fā)展進程
1978年小崗村的農民為了擺脫貧窮大膽的嘗試“分田到戶”,如同一聲驚雷響徹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國確定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廣全國。到1983年改革“遍地開花”,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呢?
6.定義
“家庭聯(lián)產”說明了其組織形式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的,“承包”指的是農戶與集體達成協(xié)議將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承包給農戶,而“責任制”是指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自負盈虧。
那么我們考慮下: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包產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進行改革,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農民有了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yè)生產獲得極大發(fā)展。
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后指出:責——自負盈虧
權——土地的使用權
利——農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農民所言:“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而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農民獲得的只是使用權。
7.深化改革.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節(jié)節(jié)攀升,農村經濟朝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fā)展,也使一大批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從事工業(yè)和加工業(y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美的、容聲、隆力奇、萬家樂等都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佼佼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為農民致富和逐步實現(xiàn)農村現(xiàn)代化開辟了一條新道路,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
這幅圖表是我國從1976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的數(shù)據(jù)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農業(yè)經濟飛速發(fā)展。我國不僅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實現(xiàn)了出口。
隨著農村改革的成功,我國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看課本40頁的“材料研讀”,研究下當時我國城市存在哪些問題,并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M行經濟體制改革。
學生總結:政企不分、平均主義嚴重還有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的作用。
我們來看幾個材料,具體了解國有企業(yè)存在的問題。
1.存在的問題
這幅圖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報》的頭條,福建五十五位廠長和經理聯(lián)名寫信給省領導,呼吁:請給我們“松綁”。為什么要用“松綁”一詞呢?我們來看材料一,并指出國有企業(yè)存在什么問題?
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yè)的過多干預嚴重制約了企業(yè)的發(fā)展。
我們再來看材料二,我們去購物,每樣商品都有它的價格,廠家制定價格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價格是根據(jù)商品成本、市場需求、產品質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我國的國有企業(yè)卻是由政府定價,完全忽視市場規(guī)律,甚至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企業(yè)的銷路完全由政府解決,毫無壓力的工廠任務只有一個:完成生產任務。在這樣的政策下,企業(yè)毫無動力,產品、技術不進行更新?lián)Q代,企業(yè)缺乏活力。
再加上當時的國有企業(yè)普遍采取平均主義、“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工人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國有企業(yè)存在的問題,工人毫無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
我們通過對以上幾則材料的解讀,總結一下:當時城市經濟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確: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業(yè)——毫無自主權,在政府這個大傘的庇護下不作為
工人——干多干少一個樣,缺乏積極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課本上所說:“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而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此次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城市。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城市經濟體制主要存在著政府、企業(yè)和工人之間的一系列問題,那么城市要想發(fā)展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引導:政府要放權,企業(yè)、工人必須調動起積極性,所以對癥下藥,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增強企業(yè)活力。
具體如何實施呢?我們先一起讀課本的第40頁第一、二段,歸納并完成表格。
3.內容
(1)多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yè)和外商獨資企業(yè)等經濟形式。
(2)政企分開,企業(yè)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yè)的效益與職工的收入相聯(lián)系,企業(yè)經營好,職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樣一來調動了企業(yè)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yè)活力。
(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進一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業(yè)、工人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之前存在的問題能解決嗎?
政府——政企分開放開了政府的手,放權
企業(yè)——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實施企業(yè)責任制
工人——按勞分配,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們來看個實例:海爾集團。
海爾集團原名青島電冰箱總廠,1984年這是個瀕臨破產,資不抵債的企業(yè)。隨著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這個廠也迎來了一位新廠長——張瑞敏。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此時的海爾職工毫無工作積極性,消極怠工。在改革的推動下,政企分開,企業(yè)擁有了自主權;按勞分配更使工人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企業(yè)有了活力。而廠長張瑞敏也很抓企業(yè)質量,在收到一封群眾關于質量的投訴信后,張瑞敏讓員工拿著大錘砸掉了有質量問題的76臺冰箱,并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這一錘砸出了海爾職工的質量意識,也使海爾名聲鵲起。這把大錘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憑借著過硬的質量,海爾在激烈的家電競爭中脫穎而出。海爾不僅在中國家電行業(yè),而且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甚至在美國紐約也建起了一幢“海爾大廈”。20xx年海爾躋身“世界品牌500強”。20xx年前三季度海爾的營業(yè)額更是高達1381億元。從海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在這四十年中我們取得的巨大成績。
4.影響
隨著城市經濟體制的實施,我國城鄉(xiāng)經濟出現(xiàn)迅速發(fā)展。我國經濟急速上升,國民生產總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7年,我國工農業(yè)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載史冊的一年,中國城市經濟開始了持續(xù)發(fā)展,中國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這一年,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再次榮登美國《時代》周刊,被評為“年度風云人物”。
中國人的腳步并沒有因為這些成就而停止,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家一起讀課本40頁的最后一段,并回答問題。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進一步明確: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3)定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我們來解讀下定義。這里有幾個關鍵詞:一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這是前提,是由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二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通過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jié)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這是為了維持市場的穩(wěn)定性,在尊重市場調節(jié)的前提下進行,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那么我們來對比下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國有企業(yè)加大了改革力度,開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邁進。我們一起讀課本的41頁第一段,了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成為了今天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在世界上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20xx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周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了“中國贏了”!這是該雜志第一次在封面使用兩種文字。
在這期雜志中美國歐亞集團總裁寫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準備好贏得未來》的文章。文章寫道:“此時,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已然成為全球經濟舞臺上大的角色!薄敖裉熘袊恼魏徒洕贫缺榷问澜绱髴(zhàn)結束后主導國際體系的美國模式更為完備,甚至更可持續(xù)!
初二下學期歷史教案2
一、課程標準內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搜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xiàn)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本單元第二課。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創(chuàng)造性開辟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chuàng)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養(yǎng)成一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xx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然性的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xiàn)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xx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xx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yōu)閲夜珗@?榮家又為何受到毛主席的贊嘆?答案就在我們今天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被-,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一)農業(yè)、手工業(yè)合作化
1.農業(yè)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xiàn)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guī)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去以及臺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總數(shù)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計算當時3億農民,要分7億畝土地和297萬頭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畝?多少人可分得一頭耕畜?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yè)進行改造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交流。分享討論成果。
學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土改完成后,農民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自然災害等困難;更別說承擔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那么。如何對農業(yè)進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況下,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但國家的幫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困難。那么靠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辦法:一種是舊的辦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民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雇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fā)展。這就是讓少數(shù)人發(fā)財致富,多數(shù)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泛濫發(fā)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guī)椭鷣斫鉀Q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發(fā)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學生: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為了推動農業(yè)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學生: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經歷了由農業(yè)互助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教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毛澤東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yè)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毛澤東的計劃早三年。農業(yè)合作化完成。
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學生: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yōu)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yè)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yè)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發(fā)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占全部手工業(yè)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占合作組織成員總數(shù)的76.7%;產值74.64億元,占手工業(yè)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教師: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向學生說明: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yè)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手工業(yè)改造的結果如何?
學生: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yè)者參加了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教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yè)、手工業(yè)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態(tài)度上,也表現(xiàn)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chuàng)舉。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
史料6據(jù)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情況是好的,是向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斎豢隙ǔ煽儾⒉皇悄⑷秉c,是會有缺點的!Y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tǒng)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教師:為什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討論后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妨礙統(tǒng)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抵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yè)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
教師:閱讀書本25-26頁,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學生:公私合營
教師:什么是“公私合營”?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教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yè)。
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學生:和平贖買政策。
教師:國家為什么采取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實現(xiàn)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教師:1956年初,出現(xiàn)了全行業(yè)公私合營的高潮。
學生:說說身邊了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yè)。(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教師:到1956年底,我國的三大改造基本結束。農民手中的生產資料變?yōu)榧w的生產資料,所以我國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三大改造后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義)?
學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俗話說“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么缺點?
史料7毛澤東的報道一直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迅速盲目發(fā)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shù)的96.3%……在農業(yè)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yè)總戶數(shù)的99%、私營商業(yè)戶總數(shù)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yè)人員占全體手工業(yè)人員的91.7%。就是說,原來預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說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于《炎黃春秋》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yè)者轉變?yōu)楹献骰霓r民和手工業(yè)者,絕大多數(shù)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