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高中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中了解古詩內容,體會語言的妙處并背誦古詩。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感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背誦古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組織學生課前預習杜甫的詩文,并歸納整理。
2.師生查找關于詩人杜甫的資料。
3.多媒體、幻燈片、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落實字詞
頻(頻繁、頻率、捷報頻傳)
蜀:1.國名,三國之一,劉備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來擴展到貴州省、云南省和陜西省漢中一帶。
2.四川省的別稱。
丞相:古代幫助皇帝進行統(tǒng)治的一級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廟宇或房屋。
二、了解詩人
1.復習以前學過的杜甫的古詩。
《絕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獨步尋花》
2.學生介紹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被稱為“詩圣”,他的作品被成為“詩史”。
3.補充知識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學習古詩
(一)練習朗讀古詩,提出問題。
(二)小組合作學習,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詩意。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樹成林的地方。碧綠的春草掩映著臺階,黃鶯藏在樹葉后面歡唱。諸葛亮自從三顧茅廬起得到劉備知遇,為蜀國制定開創(chuàng)基業(yè)完成統(tǒng)一的.大計,費盡了心機,最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上П狈ノ闯杀阋陨硌陈毩,常使后代英雄未為之惋惜落淚。
(三)在朗讀中學會鑒賞、品味。
開頭兩句一問一答,自開自合。開門見山,灑灑落落。
三、四兩句詩,“自”與“空”兩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凄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著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兩句詩不但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悼念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出來,而且還寫進了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由詠古而抒了懷,感情充沛,具極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詩人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嗎?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了解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準備“三國故事會。
板書設計:
蜀相[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廟之所見(碧草、黃鸝)
第二部分:武侯廟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詩人壯志難酬)
高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根據具體情境選擇恰當的方式,嘗試勸告別人。
2、能采用合適的語氣,從別人的角度著想勸告別人。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話題導入。
1、同學們,在老師的心目中,你們個個能說會道,并且善解人意。所以,今天老師是帶著問題來請你們幫忙的,你們愿意伸出熱情的雙手幫助我嗎?
2、多媒體出示課件。(有一個同學,下課時坐在樓梯的扶手上往下滑)
3、你認為這位同學這樣做對嗎?你打算怎樣勸告他呢?
二、小組討論,交流看法。
1、出示課本中三位同學說的話。
讀讀這三位同學說的話,你認為這位同學更有可能接受誰的勸告?
2、小組內交流。
3、小組選出代表在班內談看法。學生進行評價,老師適時點撥。
三位同學說話的角度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都在勸那位同學不要這樣做。第三位同學是用關心的口吻說的,更容易讓人接受。
三、模擬情境,嘗試實踐。
1、出示課件。(有同學違反交通規(guī)則,橫穿馬路)
2、學生模擬,勸他別這樣做。
3、師生評價。
勸別人時要做到:
(1)注意說話的語氣,不要用指責的口吻。
。2)多從別人的角度著想,這樣別人更容易接受。
4、出示課件。(表哥喜歡玩電腦游戲,一玩就是一整天)
5、學生在小組內練習勸告,組內成員分角色表演。
6、學生合作表演,師生評價表演效果。
同學們的.表演很投入也很動情,勸說者勸說時的態(tài)度很誠懇,理由很充分,表達也很婉轉,聽了勸告者的話,被勸者心悅誠服。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模擬勸告情景,感受到了勸告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有效的勸告可以使人身心放松,豁然開朗;有效的勸告能使人認識到自身的缺點,改正缺點。真誠的勸告如同明媚的春光,溫暖人們的心靈。
【板書設計】
勸告
1、注意說話的語氣,不要用指責的口吻。
2、多從別人的角度著想,這樣別人更容易接受。
高中語文教案3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學習目標】
1、因聲求氣,感受詩詞創(chuàng)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通過探究,理解古代詩歌中的景和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3、以“荷”為例,探究我國古代詩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經“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陸龜蒙說“此花瑞合在瑤池”。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盡荷花品格。自周敦頤頌蓮之后,歷代文人詠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葉之上抒發(fā)情懷,托物言志。
依舊是在宋代,這個文人自由而自覺,盡情揮灑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彥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得荷之神理!蔽覀兘裉烨襾砜,在他筆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風姿綽約!
讓我們以一顆滾燙的心,去慢慢泡開周邦彥的《蘇幕遮》,去品味其無窮的荷韻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燈片)
周邦彥(1056—1121),錢塘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他是“婉約派”之集大成者,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王國維評之為“詞中老杜”。著有詞集《片玉詞》。
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古人云,“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大聲的吟誦之中去感悟、體味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吧。
1、學生大聲誦讀,讀出詞的韻味和情感。
剛才大家讀得十分熱烈,也很投入。我們要讀出這首詞的韻味和情感,首先還得熟悉詞的內容,那么請一位同學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2、學生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小結:詞人客居他鄉(xiāng),遠離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纏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羈旅愁思成為詞人揮之不去的情結。何事吟余忽惆悵,夏日荷塘似吾鄉(xiāng)。
3、個性吟誦,同時點明這樣誦讀的理由。
輕重、緩急、高低
4、學生指出詞中上下闋的感情變化。(打出“情感變化”幻燈片)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讓我們循著詞人的情感變化,吟詠出詩歌的神韻和氣勢吧。
請大家自由誦讀。
之后,對照“吟誦指導”,再次齊聲誦讀。
教師范讀。聽錄音。
5、再次誦讀。
6、指導背誦。
小結:在誦讀的過程中,我們在自覺的遵循兩條原則:一,詩歌固有的平仄,韻律規(guī)律,如“一字讀”“二字讀”;二,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同學們剛才已經感知了這首詞的情感變化,那么,這種變化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四、討論
在《蘇幕遮》一詞中景和情之間關系密切,二者有什么關系,聯系上下兩闕之間感情紐帶是哪個意象?
見景生情,風荷
寫景清遠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詞中情和景的關系是見景生情,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風荷”是詞人思鄉(xiāng)之情的紐帶,而思鄉(xiāng)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夢境和“風荷”的意象相照應,構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探究
一個潮濕的夏天,綿綿的雨,打濕了季節(jié),也打濕了心情。詞人捧著一顆潮濕的心,無處安放。誰能烘干這顆潮濕的心呢?不是鳥語,不是初陽,就是這——風荷!
1、怪不得王國維說:‘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睆姛ㄔ唬骸懊莱稍~,撫寫物態(tài),曲盡其妙。”你能說說它妙在何處嗎?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深得王維“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第二,這兩句詞練字功夫了得。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tài)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風荷圖:
同學們,閉上我們的.眼睛,閃現在我們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無垠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陽,蒸干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潤下,荷葉更顯清新圓潤,泛著盈盈可愛的光澤,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他們修長的莖桿挺立著,一株,兩株,支撐起它們高貴的頭顱,也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嗎?聞到荷香了嗎?感到荷的高貴的氣質了嗎?
我們從荷不但看到了高貴,更看到了高潔。因此有人說,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請結合你所知道詩歌和文化現象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2、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潔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純潔無瑕的愛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寧靜和美好;
“一品清蓮”喻身居要職而清正廉潔,表達對清官的贊美;
荷花節(jié),以花會友,傳承文化;
在喧囂之中,困惑之時,得到身心的愉悅;
對荷的喜愛,對高潔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結:是的,荷是高貴的,也是高潔的。荷這一意象,經過千百年來風雨洗滌,蕩盡了世俗的塵埃,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質之中。
同學們,斯人已去,荷韻猶存。
總結:思鄉(xiāng)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美好情感,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開的情結。家園既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也是痛苦靈魂的歸憩之所。當現實有太多的無奈之時,許多詩人不約而同地轉入夢境。
美成夢入芙蓉浦,昔日漁郎安在?找到了他夢魂牽繞的風荷嗎?身心交病的周邦彥在北宋王朝“斜陽冉冉”的殘照中,沒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這種令詞人揮之不去的情懷,成就了美成詞,也使風荷跌宕在中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
誦讀指導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稍慢低沉歡快聲音清脆情緒飽滿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語勢連貫中音中速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放慢速度慢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喃喃自語緩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戶內煩悶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戶外
寫鳥,呼,主要是從聽覺上展開,群鳥鳴叫,歡呼天放晴了,剛剛天亮,就在屋檐下嘰嘰喳喳地交談。
詞人沒有正面寫雨,卻從“呼晴”側面烘托出了雨。
窺,這個字,使我們仿佛看到了鳥兒們在屋檐下探頭探腦,聰明靈動的動作與神態(tài)。作者把鳥兒們寫得這么可愛,說明作者高興。
仿佛那鳥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訴詞人。就這樣,詞人在那悅耳的鳥鳴聲的牽引中,郁悶的心房洞開,明媚的陽光溢滿。
以鳥之歡愉寫人之欣喜,情意更渾厚一些。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
一一。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tài)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我們的面前出現了一片一望無垠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陽融融,蒸干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潤下,荷葉更顯清新圓潤,泛著盈盈可愛的光澤,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他們修長的莖桿挺立著,一株,兩株,支撐起它們高貴的頭顱,也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嗎?聞到荷香了嗎?感到荷的高貴的氣質了嗎?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遙,距離家這么遠,怎么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離開家鄉(xiāng)時間太長了,所以鄉(xiāng)愁很濃。
“久”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覺。當你對一個地方厭倦了,即使時間不太長,也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熬谩笨梢钥闯鲎髡咭衙壬藲w去之意思。所以這個字在這里要重讀。
旅旅居,客居之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濃重鄉(xiāng)土情結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個沒根的浮萍一樣漂泊,缺少一種歸屬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中國人表達感情向來比較含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今夜的鄜州,妻子獨自一人在家鄉(xiāng)賞月,思念自己,以此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思念。
可惜兒女還很小,還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親。表達表達詩人對兒女的思念。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說著遠行人,其實是表明遠行人對家人的思念。
這種寫對方表達自己某種感情的寫法,叫對寫法,或曲筆。
和親密的兒時玩伴一起蕩舟芙蓉浦的情景。輕松愜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說明現實中痛苦。
高中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學習《智取生辰綱》,我們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于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云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zhàn)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大約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說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說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說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說《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ń處熀喴榻B《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故事要點,街亭之戰(zhàn)的戰(zhàn)前情況。詳細見教師用書)
西江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C )
A 馬謖(shu) 曹叡(rui) 寨柵(zha)
B 偏裨(bi) 文幾(ji) 咽喉(yin)
C 張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長史(chang) 輜重(zi)
2.下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B )
A 司馬懿非等閑之輩(平常的人) 男親自哨見(探見)
B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長嘆(跺腳)
C 把魏延圍在垓心(戰(zhàn)場的中心) 又命馬岱、姜維斷后(在后面掩護軍隊后退)
D 只鼓噪吶喊(擊鼓喧嘩) 思舜帝殛鯀思禹之義(殺死)
四.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即:,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fā)號施令別打算
趙云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理解靈活運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說如何寫馬謖失街亭的。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jié)。
2.學生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ㄌ崾荆鹤则溩园、目中無人、死守教條等,只要符合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寫馬謖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ㄌ崾荆褐苯用鑼懼饕钦Z言情態(tài)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夸夸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再就是間接描寫: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著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4.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jié)?(討論)
。ǹ梢钥醋魇菍︸R謖的后悔,勇于承擔責任,也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嘲諷,或者還可以看作是馬謖還想以此博得諸葛亮的憐憫,借以逃脫罪責等,只要學生講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業(yè):
第 二 課 時
分析其他人物,討論評價“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感想
一.處理作業(yè)(略)
二.分析諸葛亮其人:
作者寫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襯托手法:
、僖运抉R懿的態(tài)度反襯:
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
“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矣!
2.直接描寫:
、僦松迫危⌒闹斏鳎厚R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xié)助馬謖
、谥酥,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街亭失守,穩(wěn)妥撤兵漢中。
③勇于自責:街亭失守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苡星橛辛x,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盡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謖,但答應替他撫養(yǎng)子女。
、萑绾卫斫庵T葛亮的三“哭”?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
2.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情態(tài)表現人物性格。如馬謖的三次"笑曰"(①"笑"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見",③"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表現了馬謖狂妄自大、麻痹輕敵的性格和思想。
3. 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諸葛亮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諸葛亮的復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zhí)法嚴明、忠于蜀漢、嚴于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體會本文前后照應的特點:
抓住人物語言,體會反復照應的效果(使作品脈絡清楚,結構緊湊)。(學生尋找完成,教師只做點示)
四.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W生各抒己見,可以認為是馬謖的責任,也可以認為是諸葛亮的責任,還可以認為兩人都有責任,但理由論據要充分,說服力要強。)
五.作業(yè)布置:
1.課后練習二。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針對三國歸晉的結局,說說三國滅亡的原因,然后寫成一篇短評。(僅限于已經閱讀過一次的學生)
六、板書設計:
小說情節(jié):守街亭——失街亭——撤漢中——斬馬謖
人物形象:
諸葛亮:深謀遠慮 料敵如神 賞罰嚴明
馬謖: 剛愎自用 盲目輕敵 死搬教條
教學后記:
高中語文教案5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比興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把握詩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義,體味詩人的情志。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ㄒ唬┳髡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x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體”,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遠游》《卜居》《漁父》等。其作品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報國為民的熱情,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
。ǘ┏o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
楚辭是發(fā)源于中國x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形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ㄈ┣拿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4.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5.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涉x》)
6.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涉x》)
(四)題目解說
《離騷》是《楚辭》中的經典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由于《詩經》和《楚辭》分別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tǒng)的源頭,所以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指代《詩經》中的《國風》,用“騷”指代《楚辭》中的《離騷》。
關于“離騷”之義,古今學者眾說紛紜。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即遭遇憂愁;王逸《楚辭章句》釋為“別愁”。
(五)寫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中后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諸侯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觸犯了楚國貴族集團的利益,因此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屈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于是,屈原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表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二、學習過程
任務一:疏通文意梳理行文脈絡
任務設計:
1、請學生自由朗讀,結合注釋,梳通文意。圈出有疑問的地方。
針對疑問進行指導。
2、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梳理行文脈絡。
行文脈絡:
、偈紫冉榻B自己高貴的出身、吉祥的誕辰和美好的名字。
、诮又鴶⑹鲎砸训牟拍苄摒B(yǎng)、憂慮希望,表達立志改革,愿為前驅的`報國之情。
③然后追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茏詈蠓此,表現了詩人高潔自守的品質,抒發(fā)了詩人反省自己和獻身理想的熱情。
3、朗讀第一段,總結屈原的“內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俪錾砀哔F。詩人自敘族源出身。顓頊為中國遠古部落聯盟首領,傳說的“五帝”之一!妒酚浨袀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诔錾椤L珰q在寅,庚寅而生,表明他是在寅年寅月寅日生的。生逢三寅,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朱熹說:“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賦我美質于內也。”(《楚辭集注》)
、勖痔N含政治理想!罢齽t”“靈均”,都與“平”有語意上的關聯。帛書《十六經》記載了黃帝問其大臣的一段話:“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為之若何?”可見,正、均、平,皆為古人的政治理想。
小結:詩人因出身高貴而自負、自傲、自愛,這是他高潔的自我形象的一個內因,卻也是構成他悲劇命運的一個因素。
4、明代汪瑗道:“內美是得之祖、父與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崩首x第二段,屈原怎樣闡述“修能”。
運用比喻。
無論是佩帶香草,還是朝取木蘭,夕擷宿莽,都是比喻,是詩人志趣高潔的表征。
小結:這種潔身自好的追求,隨著春秋代序、歲月流逝而更加迫切。美人遲暮,如同草木零落,雖有雄心壯志,何以施展?因此,詩人決心趁年歲未老,為國家除污去穢,改變法度。駕馭駿馬,“導夫先路”,這是何等的豪邁與自信!
任務二:體味詩人的情志
任務設計:
1、誦讀第三段和第四段,請找出表達詩人品德和情懷的詩句并分析。
學生探究總結: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現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體現了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表明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潔。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明堅持真理、獻身理想至死不渝的品質。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突出屈原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
小結:因此司馬遷對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康,故死而不容!薄半m放流,眷顧楚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說,“雖與目月爭光可也”。
2、根據課文內容,概括詩人的思想感情。
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誦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類歸納并分析表達效果。
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歸類分析。
、佟稗テ彙、“蛾眉”、“蘭皋”、“芰荷”、“芙蓉”、“芳”、“繁飾”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
、凇氨娕、“澤”比喻小人骯臟污穢的東西
、邸苞v鳥”比喻君子
、堋胺健北扔髡倍朔降娜
、荨班鳌北扔魇拦蕡A滑的人
表達效果:既增加了詩歌的文學色彩,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讀者以較深刻的印象。形象鮮明,情感意識強烈,使詩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小結:比興手法不是《詩經》的專利,在《離騷》中也運用大量喻!段男牡颀埍扰d》中也說:“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边@些論述,肯定了《離騷》的歷史地位,也指出它與《詩經》的淵源關系。
任務三:探尋“美人香草”象征義
任務設計
《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和香草”兩類意象。分析《離騷》中的“美人香草”象征義。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峨x騷》前半部分,屈原將楚王作為男性形象,其自我形象是女性,美人是其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變卦喻楚王的疑忌賢臣、對自己不能始終信任的事實,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感嘆。《離騷》后半部分,屈原又轉為男性,“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而將君王喻為美人,他四處“求女”,即尋求圣主賢君。然而,周圍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達。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有“芰荷、x離、蕙菌桂、白芷、蘭、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種。這些“香草”寄寓著詩人獨特的心理特征,是潔身自好、不與世同流合污高潔品質的象征。
任務四:探究藝術特色
任務設計
《離騷》“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詞”具有濃郁的楚文化色彩。請根據課文總結其藝術特色。
、倬涫降撵`活參差。
《離騷》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擴大了詩歌的容量。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楚民歌句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節(jié)奏分明而參差錯落的雜言句式。出現了不少工巧的對偶句,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但交叉使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形成《離騷》特殊的語言節(jié)奏美。
②“兮”字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
從《離騷》來看,兩句用“兮”字,用在奇句末尾,這種用法對調整詩歌節(jié)奏起著很大作用,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郾扰d手法的運用。
詩人運用奔放而瑰麗的想象,將楚地特有的風物引入詩篇,繁多的比喻,不但使敘事、說理更加生動形象,也使情感的抒發(fā)更加委婉含蓄,蘊藉有致。
三.主題歸納
課文節(jié)選的這部分敘述詩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顧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謠、中傷,處于被君主疏遠的困厄處境。詩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決絕態(tài)度,另一方面設想自己退隱后將更加努力地培養(yǎng)自己的美好德行。
四.作業(yè)
背誦默寫第三段
高中語文教案6
教學重點
。保w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玻私饫畎讘巡挪挥,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常盐杖姷母星榛{
教學難點
。保盐杖娪杀鴼g而激憤而狂放的感情基調
。玻b賞全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杜甫有一首詩為《飲中八仙歌》,內容如下: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提問:讀過詩后,你能通過這四句詩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嗎?
明確: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曾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興酣落筆搖五岳”。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么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說:“臣是酒中仙!”而這首《將進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勸酒歌。
二、寫作背景介紹
本詩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年)李白“賜金還山”之后。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這首詩可能是三人飲酒宴上的祝酒辭。
三、分析鑒賞
提問:李白的詩歌風格一向是豪邁不羈的,你認為這首詩和他的一貫風格有區(qū)別嗎?
明確:這首詩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這首詩中詩人的感情變化極快。
。▍⒁娙私躺纭督處熃虒W用書》152頁)
提問:你能簡單總結一下這首詩感情的起伏變化嗎?
明確:詩的開頭悲嘆人生短促,轉眼即是百年。接著因悲尋歡,想要痛飲一場。然后轉入正題,聯系自己遭遇,借酒抒發(fā)憤世嫉俗之情。結尾變得狂放,要將這種種復雜的心緒統(tǒng)一為“萬古愁”,一同消除、忘卻。
四、寫作特點
提問:本詩你讀來有何感覺?
明確:略
提問:以往我們學習的古詩多以七言為主,那么這首詩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參差錯落。且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節(jié)奏疾徐多變,奔放而流暢。
五、學生誦讀全詩
六、作業(yè)
課后練習第二題。
板書設計
將進酒
李白
高中語文教案7
【訓練目標】
1、通過寫作訓練,了解隨筆的文體特點,掌握記敘性隨筆、議論性隨筆以及說明性隨筆的基本寫法。
2、通過寫作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觀察能力,并對之進行深入思考,努力使隨筆具有深邃的思想。
【知識技能】
隨筆,顧名思義,至少有隨時筆錄和隨意運筆兩重含義。今天的隨筆,既有傳統(tǒng)隨筆的影響,也受到了西方隨筆的啟發(fā),經魯迅、周阿人、林語堂、梁實秋、豐子愷等散文大家的拓荒,當代老中青作家不斷的辛勤耕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體風格。在很多時候,隨筆是個人情感的載體,也是個性的表現舞臺,常常流露出一種自然美。
但隨筆并不是一種隨意抒寫的文體,寫作時也有一定的規(guī)范。它往往從生活中和書本中得題,多為信手拈來,借題發(fā)揮,順勢點竄,視野比較開闊;談天說地中傳出深刻獨到的人生體驗,左右逢源的淵博知識。他的思路絕不拘泥于某一點靜觀不動,而如行云流水般運動不止,條理暢達;它的語言幽默機智,平易輕靈,有談話風,家常味,如長者閑嗑、朋友晤談。它沒有正襟危坐、一本正經的作文架勢,也沒有,至少表面上沒有精心剪裁、苦心推敲的經營。其文思常常如“風吹林響,泉激石鳴”,即興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順勢而下,意到筆隨,不拘一格;其題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長可短,順勢而成,發(fā)乎自然。
一、注意感悟生活,以保證隨筆的質量。
生活是絢麗多彩的,一滴水,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全身的清涼;一朵花,讓我們知道生活的豐富;一縷陽光,讓我們感受到世間的溫暖!@些正可以觸發(fā)我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正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正是我們感悟的種種對象。在感悟時,一要注意觀察。這里所說的觀察,不是那種走馬觀花,而是仔仔細細地“審視”,要用心去感受所觀察對象的形、色、聲等,使之成為心靈的一部分。其次,要注意深入思考。我們僅僅看到某一個對象,并不是真正地感悟,而是要對觀察對象進行體驗、咀嚼、思考,也就是要不斷地問為什么,并一一回答出這所有的“為什么”,這樣,就可能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到一般,寫出其中的深刻內涵,人物也可以表現得很豐滿,小角度可以展現全局,小細節(jié)可以盡顯本質。例如下面這篇文章:
孔雀河
孔雀河是一條東西流向的河。如果"追根溯源",它的上游要從發(fā)源于北天山深處的開都河算起。開都河由西向東,注入焉蓍盆地的博斯騰湖?兹负觿t從博斯騰湖出發(fā),先向西南拐了一個小彎,為庫爾勒、尉犁兩個城市送去沙漠甘露,然后掉頭向東,一直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北緣東去,最后注入羅布泊。
新疆這地方,有水就有好風光。"開都河——博斯騰湖"是一條銀線墜著一顆明珠;"孔雀河——羅布泊"又是一條銀線墜著一顆明珠。這上下兩個半截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水系,孕育出了古代北絲綢之路的繁榮文明。
這水系的上半截,"開都河——博斯騰湖"一線,如今仍有綺麗風光。去年,我曾進入天山深處,在巴音布魯克草原見過開都河上游的迷人景色,那里有一個很大的天鵝自然保護區(qū)。開都河像一條銀色飄帶,在尤勒都斯高山盆地內盤旋,那仙境般的畫面常在電影、電視中見到。博斯騰湖,維吾爾語意為"綠洲",古稱"西海"。東西長約70余公里,南北寬約20—30公里不等,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青海湖比它大,但青海湖是咸水湖。不過,博斯騰湖也并不是純粹的淡水湖,它的奇妙之處在于半邊是淡水,半邊是咸水,只是淡水區(qū)域大于咸水區(qū)域而已。有了博斯騰湖,才有富庶的焉蓍盆地。湖中有鷺、鷗、鸛、鸕鶿
高中語文教案8
【教學要求】
。保疁蚀_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常w會并理解本文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點撥、分析、研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單元學習介紹:
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小說的結構: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
小說的學習方法:P3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板書)
二、介紹背景:
《祝!穼懹1924.2.7., 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fā)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后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防铮羁痰卣故玖诉@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fā)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斗。
《祝!愤@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礎過關
注音
謬種 浸漬 陳摶 儼然 瘦削 形骸 荸薺
草窠 桌帷 訕訕 蹙縮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煙靄 瓦楞 塵芥 朱拓 監(jiān)生 炮烙
咀嚼 執(zhí)拗 間或一輪
四、研習課文:
。、理清情節(jié),了解倒敘的作用。
先速讀課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幾個階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凄然死去]在祝福聲中,離開人世
開端===[初到魯鎮(zhèn)]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里做工
發(fā)展===[被迫改嫁]被婆家賣掉,后來有了兒子。
高潮===[再到魯鎮(zhèn)]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采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采取倒敘手法有什么作用?
討論歸納:
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
而且死后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五、播放電影《電影》
六、布置作業(yè)。
思考問題
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誰應該為祥林嫂的悲劇負責?
第二課時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學生討論話題: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預設問題:
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
祥林嫂有沒有反抗精神?[與電影結尾情節(jié)比較]
[點撥分析]
。保_端部分:
①祥林嫂為什么要到魯家做工?
、谙榱稚┦窃鯓訉Υ顾"嫁而守寡"、"備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巯榱稚┰隰敿业纳钍菢O其悲慘的:……為什么說她"反滿足"?
。玻l(fā)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悲慘的境地中:族權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又視此為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常叱辈糠郑
、傧榱稚槭裁从忠淮蝸淼紧斔睦蠣敿遥
、谟腥苏J為,喪夫失子有偶然性,這種看法對不對?
——-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族權擴展到封建政權。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因此, "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只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墼隰斔睦蠣,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tài)度如何?
。粒斔睦蠣數膽B(tài)度:
B.人們的態(tài)度:
。茫鴭屨f鬼:
4.結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靈魂,因為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后有靈魂,因為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小結:
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
許壽裳說《祝!返闹黝}是“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討論:關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寫。
“順著眼”“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沒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他是一個活物”“”
第三課時
一、分析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保髡呤峭ㄟ^什么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匍g接描寫——通過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了魯四老爺的身分(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wèi)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谥苯用鑼懀
。粒袆用鑼懀
B.語言描寫:
a.祥林嫂被搶前:
b.祥林嫂被搶時:
c.當他為尋淘籮,"踱"到河邊時:
d.緊接著,午飯之后,衛(wèi)婆子又來時:
e.對四嬸的暗暗告誡: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這一形象: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四、分析柳媽:
明確: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干枯",可是在年節(jié)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采取奚落的態(tài)度。至于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觀愿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
她的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tǒng)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第四節(jié)課
一、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保數沫h(huán)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zhèn)"祝福"的特定的環(huán)境里,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huán)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俚谝淮问敲鑼戞(zhèn)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xù)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huán)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tǒng)治依舊。這樣,通過環(huán)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诘诙问菍︳斔睦蠣敿易85拿鑼憽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huán)境描寫,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結:
以《祝!窞轭}的意義:
。保≌f故事時間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系。
。玻饨▌萘νㄟ^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這也是一種反諷。
二、精當的語言藝術
解決課后練習第三題
三、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
高中語文教案9
【定位】
1. 突破傳統(tǒng)的寓言解讀模式,指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解讀寓言。
2. 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研究探討把握中心,深入領會文章內涵,要從文章中讀出自己的體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來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個人這樣說你不相信,那么許多人說呢? 許多人說的是真實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們自己也沒有辨別真假,你又何去何從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話: 謊言說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進而思考: 面對歷史流傳下來的東西,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你的選擇標準是什么呢? 從寓言的解讀導入對錢鐘書的《讀〈伊索寓言〉》的學習。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讀導入。
指導學生看課文題目: 讀、寓言。(寓言學生并不陌生,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錢鐘書先生讀《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觀點,你接受錢鐘書的觀點嗎? 你有自己新的見解嗎? 導入課文的`解讀。
【探究】
課前預習,了解作者的主要情況:生平、作品、風格、主要成就等,自我體會文章,寫出體會要點。錢鐘書(1910 —1998 年) ,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國的史學、哲學、文學經典,同時不曾間斷過對西方新舊文學、哲學、心理學的閱覽和研究。融廣博的知識和精卓的見解于一體是他的所有學術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閱讀課文要抓住這個特點。
依據方法一
1. 讀文章的九個寓言故事,了解錢鐘書的解讀有什么共同特點?
提示:錢先生對傳統(tǒng)的淺薄見解一一做了糾正,從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見解。
2. 思考這些觀點與你自己以前讀寓言的感受一樣嗎? 并從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觀點。“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3. 結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體會,談談你對作者觀點的理解。
(1) 可以指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層次入手:由每一段的關鍵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劃分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個故事;最后的結論。
(2) 通過文章內容讓學生了解:如果把人類歷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代則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為什么那么淺薄、幼稚、簡單。同時成人是喜歡小孩子的。從而理解人們?yōu)槭裁聪矚g《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義上喜歡它的。
(3) 在引導的基礎上學生自由討論, 思考作者觀點的現實意義。可以精讀最后一段強化理解。
提示:現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并不像寓言所講的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復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現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 頭腦就不能那么簡單幼稚。人事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才會有清醒的認識,才有適當的對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思考:怎么重新審視寓言的“寓意”? 可以從九個例子中選一到兩個例子的解讀來分析。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教師適當點撥,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關系。
(2) 思考盧梭反對兒童讀寓言與錢鐘書反對之間的差異。
(3) 對蒼蠅的話“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師在學生思維開發(fā)上做方法指導。
依據方法二:
從寓言對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樣的作用嗎?引出錢鐘書的觀點,再從結構上結合學生自己的人生社會體會入手解讀文章。以下步驟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題中“智子疑鄰”的故事: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墻淋壞了。他的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编従蛹业囊晃焕先艘策@樣說。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的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呢? 談談自己的體會。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論事,應從新的觀點角度解讀;寫出要點、文章均可,字數不限。
【實踐要點】
1. 教學中一定要權責明確: 教的主體是教師; 學的主體是學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審視教學中學生的地位。
2. 抓住關鍵的問題即要點指導學生進行理解探究,不糾纏小的枝節(jié)問題。
3. 重點放在錢鐘書先生對寓言的重新審視的思考方法上。(陜西/ 楊 巖)
高中語文教案10
一、導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tǒng)治者窮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二、簡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保處煼蹲x(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2.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常b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一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伴L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熬灰姟睉刈x,“古來”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
。保路▏烂堋P问缴喜捎霉欧Q“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后呼應,二是層層遞進。
。玻羁痰乃枷胄院蛷娏业母腥玖νㄟ^高度的藝術性表現出來。
、僦啬伻。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接著展現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盃恳骂D足攔道哭”,連續(xù)四個動作,把進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千萬家庭因征戰(zhàn)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谇擅顦嬎。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勞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凵朴每谡Z。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探究活動
從《兵車行》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1)從押韻上研究:《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語言急促。
牪味潦檳浚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樣合轍押韻》,北京出版社。
高中語文教案11
【文本解讀】
陸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業(yè)、收復失地,但長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嚴州、來京陛辭,也提不起太多興致,“誰令”一句,自問自悔,奠定了詩作的基調。頷聯和頸聯細寫詩人一夜未眠,靜聽春雨,次日清早又遙聞深巷中叫賣杏花之聲。白日漫長,所做之事無非是閑作草書、細乳分茶。雅則雅矣,卻非志士所好。這兩聯寫得細膩生動,閑適恬靜,深為孝宗激賞,但其中的長夜不寐和日中無聊,其實都暗示著詩人的郁悶和惆悵。最后,詩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風塵之惡了,還是爭取清明之前回到家鄉(xiāng)吧。這既跟開篇兩句綰合照應,又和中間四句自然貫通。詩作中間四句,通過一些日常細節(jié),含蓄自然地傳達出等待中的清閑落寞,誦讀時要好好體會。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陸游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2.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3.鑒賞詩歌的藝術技巧。
4.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寄予在詩歌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中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zhí)數膼蹏髁x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為傳誦。
2.相關背景
陸游的這寫這首《臨安春雨初霽》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fā)與壯年時的裘馬輕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衰,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陸游自王炎調離川陜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東歸,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帶做低級官吏!安缿謳壮纱采戏,艱難何啻劍頭飲”的處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樣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3.解題
、倥R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诖河,點明時節(jié)和天氣。
、鄢蹯V,剛剛放晴。
二、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霽(jì)明朝(zhāo)
2.解釋下列詞語
、偈牢叮喝耸雷涛;社會人情。
、诰┤A:京城之美稱。
、郯垼憾碳垺⑿〖。
④斜行:傾斜的行列。
⑤細乳: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匏匾拢涸赴咨囊路,這里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于“素士”)。
。ǘ┱b讀感悟
1.按照所標出的節(jié)拍,誦讀該詩。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明確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未眠,聽著春雨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
【思考2】這一聯被譽為“繪盡江南春的神魄”。試簡要分析語言風格特點。
明確語言清新雋永。本聯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顯得含蓄深蘊。
【思考3】閱讀頷聯和頸聯,簡要回答這兩聯選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現了陸游的何種思想感情?
明確表現了作者旅居京城時郁悶、孤寂和壯志難酬的感傷和無奈。頷聯“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一夜”兩字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涌上了心頭。陸游這里寫得更為含蓄深沉,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頸聯中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作者人生無奈的惆悵感慨。
【思考4】“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京都春光正好,詩人重被起用卻急于回家趕上清明節(jié),表明他持守清潔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場惡濁的態(tài)度,更有對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難伸的不滿。
【思考5】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討本詩的主題思想。
明確①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但作者意不在刻畫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聽雨暗示自己正因報國之志不得伸而郁悶、惆悵,明媚春光只是詩人落寞情懷的反襯,②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番轟轟烈烈事業(yè)的宏愿,而今在國家多事之秋,卻落得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怨憤至極,于是寫下“素農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言,以抒發(fā)憤悶之情。
【思考6】本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明確①表達詩人客居京華的郁悶和惆悵。首聯“世味”“薄”表現了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無奈和感嘆。②表達詩人壯志難酬的焦慮和悲憤。頸聯表面上寫優(yōu)雅閑適,實際上正值國家多事之秋,詩人卻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無法放下自己建功報國的大志,內心抑郁而且惆悵。③表達詩人羈旅風霜的苦悶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尾聯寫不愿在京城墮落于風塵,閑居無聊,志不得伸,渴望歸家的自我安慰。
【思考7】這首詩與陸游許多雄渾豪放的戰(zhàn)斗風格的詩不同,這首詩所表現的風格如何?請通過分析詩的內容揣摩詩的'意境,仔細體會。
明確此詩貌似寫恬淡、閑適的臨安春雨杏花景致,實際上抒寫了詩人對京華生活的厭倦。表面上看來寫極了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隱藏著詩人無限的感傷與惆悵,那種報國無門、蹉跎歲月的落寞情懷,含蓄而有深蘊,個中滋味需要細細品味。
【思考8】閱讀與思考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問題:請結合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談談《書憤》與《臨安春雨初霽》兩詩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明確表現重點:《書》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感情,表現了報國之志難酬的抑郁;《臨》借寫江南春雨和書齋的閑適生活,表達了詩人對京華生活的厭倦和不得志的牢騷。詩歌風格:《書》嚴肅激憤,沉郁頓挫,深沉蘊藉;《臨》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輕松詼諧之中蘊含惆悵沉郁。
四、明晰主旨
詩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tài)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后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說“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注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
五、拓展閱讀
審美活動的動力機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種。與之相應,審美活動所產生的美有三種存在的形態(tài):情象、意象、境界。
審美活動最基本的動力是情感。從本質上來說,美是情感的對象化。這里說的情感是審美主體的情感,而不是審美對象的情感。這里說的對象,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原生形態(tài)。即原本有一個對象,但不是審美對象,是審美主體將其情感賦予給它,使對象成為主體情感的載體,從而成為審美對象。二是自創(chuàng)形態(tài)。即原本無對象,因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創(chuàng)造一個形象,讓其成為情感的載體。這種情況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居多。以上兩種情況都可以說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產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礎形態(tài)。凡審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審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藝術創(chuàng)作外,都是不自覺的,而是直覺的。劉勰說詩人創(chuàng)作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這種情況不只是藝術創(chuàng)作時有,只要是進入審美形態(tài)的人都有。
情象是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造,只是這創(chuàng)造主要表現在情感的賦予上,而當想象參與后,則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創(chuàng)造新事物,這新事物是現實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創(chuàng)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還有人的意識、文化修養(yǎng)在起作用。于是,這新創(chuàng)造的形象就具有豐富的意蘊,這具有豐富意蘊的形象我們叫它“意象”。意象雖然通常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其實,在現實的審美活動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現實的審美活動中產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將其表現為作品中的意象。陸游詠梅云:“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边@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為這中間寄寓著陸游對自身經歷的獨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態(tài)是境界。境界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它較多地出現在佛教典籍中,成為佛教的最高層次。宋明理學家將境界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國維將其作為古典詞美的最高層次,將其轉化為美學范疇。王國維同時還使用意境這個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適合作為美的最高形態(tài)。首先,意境只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還能用在人生修養(yǎng)中。因為審美不只體現在藝術活動中,它滲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從字面上看,見出意與境的兩分,而境界,以其渾然整合無垠而更能見出審美的本質——天人合一,物我兩忘。
當我們進入境界時,我們從情象中超越出來,從意象中超越出來,進入只可體會難以言傳的極其美妙的境地。
。ㄕ幾躁愅狻墩剬徝馈罚
六、素材積累—陸游名句
1、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2、村村皆畫本,處處有詩材。
3、白發(fā)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4、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6、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7、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
8、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9、詩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來。
10、百歲光陰半歸酒,一生事業(yè)略存詩。
11、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
高中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學會運用知人論世的賞析詩歌的方法更加透徹地品味詩人的寫作目的。
(2)學會運用緣景明情的賞析詩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詩歌營造的意境,進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致。
(3)借助誦讀,在討論賞析中品味詩人豐富復雜的情感,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4)能夠在品讀完詩歌之后,寫一篇品讀感悟,進行總結交流,進而加深對詩人及詩文內容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板書回顧詩歌鑒賞的方法,讓學生找到鑒賞古詩的鑰匙。
(2)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歌,品味詩境。
(3)能夠通過多媒體展示的詩中情景,表達自己對杜甫詩歌的體驗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見解。
(4)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通過討論、評點等方法把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形成鑒賞文字,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詩人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培養(yǎng)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yǎng)料,提升審美能力,涵養(yǎng)情趣。
【教學重點】
1.掌握從意象、意境入手進而把握詩歌情感的方法。
2.結合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理解詩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學難點】
領會詩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深沉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析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溫故知新
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幾個問題:詩人寫詩的目的是什么?詩言志。讀者讀詩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上節(jié)課我們在上《秋興八首》時已經學習了鑒賞詩歌的兩種方法?知人論世,由景入情。
如何賞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從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詩歌的思想情感。
二.學以致用
今天,我們要用同樣的方法來品讀杜甫的另外一首詩《登高》。
(一)知人論世
首先,我們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先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做一個了解。請同學們回顧上《秋興八首》時,我們了解到的詩人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少年滿懷“兼濟天下”的壯志,中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晚年遇戰(zhàn)亂過著四處漂泊無依的羈旅生活。
正是因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別是晚年漂泊困頓的悲慘境況,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詩文
一讀詩歌,請同學們自行閱讀,疏通字音。
二讀詩歌,播放配樂朗誦,請同學們默讀詩歌,初步品味詩歌的情感基調。
三讀詩歌,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詩文。
(三)品讀詩文
1.通過朗誦,同學們不難發(fā)現這首詩在內容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明確:
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
這和《秋興八首》一樣,是一篇很典型的觸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讓我們運用由景入情的鑒賞方法,從詩人所描寫的景色起步,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2.如何賞析景色描寫?找意象——明意境
3.請同學們再次齊讀寫景部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動筆回答以下問題:(教師巡回指導約5分鐘)①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賞析討論明確:意象:急風、高天、哀嘯的猿、清渚、白沙、飛回的鳥、無邊蕭蕭下的落木、不盡滾滾而來的長江。意境——凄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
4.思考:如何理解這種既凄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的意境,兩者是否矛盾?
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看圖,感受,此時此刻廣闊的天地中,一位老邁、體弱多病、滿頭白發(fā)的老者,拄著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頂,頂著呼嘯而過的凜冽的寒風。讓我們感受到什么?——悲涼。這幅畫面是如何讓我們感受到悲涼的?
小結:運用到反襯的手法,天地越寬闊,就顯得詩人越渺小,從而讓我們感受到悲涼。兩者非但不矛盾,而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體現,越是廣闊之景,越是讓人覺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間凸顯渺小的個體,從而引發(fā)悲傷的情緒,以闊景襯哀情。
總結:寫景部分詩人借哀景襯托哀情,借闊景反襯哀情,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鑒賞手法。
5.我們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一下寫景部分。
6.通過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確:悟情感。
面對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讓我們看了都會對杜甫心生悲憫之情,更何況是身臨其境的杜甫呢?面對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會引發(fā)何種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請同學們齊讀下抒情片段,讓我們來看看此時的讓我們如此心生悲憫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明確:感傷。
8.具體感傷什么?
總結:
1、長久漂泊異鄉(xiāng)——萬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鬢
3、孤獨無依——獨
4、萬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艱難、潦倒
9.思考:“艱難”“潦倒”是不是僅僅指詩人自己生活的艱難與潦倒?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明確:不僅指自己,還指國家命運的艱難、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們不難發(fā)現杜甫所具有的那種心系天下的廣博的胸襟與志士情懷,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與國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
10.探討:這種對天下蒼生的大憂、大悲只是一時的沖動?只是短暫的瞬間嗎?他的這種愁苦到達了一種什么樣的程度呢?如何解讀“潦倒新停濁酒杯”?思考:①詩人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②詩人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③猜想:詩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讀?哪種表達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無奈卻因為年邁多
病不得不戒酒,當然也可能因為窮困萬分以致無法喝酒,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沒有停止喝酒——必須停酒,但是無法做到,因為悲憤實在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喝酒來略微地舒緩他的憂憤,這就意味著杜甫,在自己的生命與國家、人民的大義面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國家、人民。由此可見他對天下蒼生的憂愁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處逆境之時,仍然能夠有心系天下的氣度,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到的,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這是何等的豪情、這是何等的偉大。
總結:杜甫具體在悲嘆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國家社會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蒼生。
當我們還在感傷杜甫的可憐,對他投以憐憫的目光之時,他卻如此的豁達與超脫,超越了自身的苦難,心系著天下蒼生的苦難,這是何等的偉大的情懷。小結:沒有停止喝酒更能夠反應詩人憂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讀完之后寫感悟:此時此刻,當我們品讀完這首詩歌之后,再回過頭來看看剛才讓我們對杜甫心生憐憫之情的那幅圖,我們又有了
怎樣一番新的感悟?請同學們寫一寫,談一談。
教師心得:此時此刻,當我再來看這幅畫時,當天高地闊中,再次出現一位滿頭白發(fā)、年老多病、拄著拐杖的老者,獨自對抗著咧咧寒風時,我對他突然之間少了一份憐憫,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來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強大與堅毅,獨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為他有著一顆敢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懷,這是這樣的一種豁達、這是怎樣的一種偉大。
三、鞏固訓練
《秋興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聯頷聯寫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頸聯和尾聯由景生情,抒發(fā)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機融合。后者首聯頷聯寫秋日登高所見之景,蒼涼闊大,頸聯尾聯寫登高感觸之情,沉郁悲壯,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們再來看一首杜甫的詩歌,用本節(jié)課你掌的由景入情的方法來解讀鑒賞。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淪陷。杜甫趕赴靈武見唐肅宗,路上被安史叛軍俘虜,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思考:請找出這首詩中前兩聯描寫的意象,分析其營造一種什么樣的
意境,表達了何種情感。
被攻破的國家、草木叢生荒破的城池、悲愴濺淚的鮮花,離別驚心的孤鳥,營造了一種國破城荒的蕭索悲涼意境。表達出詩人亡國之悲,離別之恨,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
四.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背誦《杜甫詩三首》,完成課后練習。
高中語文教案13
8年級《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3、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1.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
2、正確認識和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前準備:收集課文相關材料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情景設計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2、掌握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暢的朗讀課文,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1、關于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2、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3、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黃發(fā)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土地平曠(kuàng)
劉子驥(jì)詣太守(yì)間隔(jiàn)
四,讀課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y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著。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xù);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仿佛: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舍棄)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xù);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
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黃發(fā):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fā)。(指代),垂髫(tiáo))
2、字詞翻譯:
緣:沿著。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復:繼續(xù)。欲:想要。
盡:到頭。仿佛:隱隱約約。
才:僅僅;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黃發(fā):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fā)。(指代)
3、古今詞義。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關聯詞語)
高中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并培養(yǎng)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fā)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 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二. 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 ,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① 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 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情感.
學生發(fā)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 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 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注: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一切烏有 數年恒不一見 居然城郭 塵氣莽莽然
危樓一座 往來屑屑 或憑或立 高插青冥 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 高垣睥睨 風定天清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幾,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狀。)
3.品讀
(1) 體會山市之“變”.
① 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 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 (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 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請簡練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俜纸M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味山市之“美”。
、 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 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 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 作業(yè)設計
1. 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 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中語文教案15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圖畫和學習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3個部首,理解文中的反義詞;會認讀5個字。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2.難點:學會本課的生字和部首。
教具準備:
投影儀、生字卡片、掛圖。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同學們,平時我們看了許多畫,今天請同學們仔細地來看一幅圖,看看這幅畫畫面上畫了些什么?(用紅筆板書:山、水、花、鳥)畫的是什么季節(jié)?(春天)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結合日常生活中看到過的“山、水、花、鳥”的情景,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問題。
(1)想一想,如果從遠處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嗎?(模模糊糊、沒有顏色、看不清)
(2)如果水從山上直往下流,從近處聽,會有什么聲音?(有嘩嘩的流水聲)
(3)各種花過了開花的季節(jié)就會怎樣?(不再開了,看不到花)
(4)鳥停在樹上,人來到鳥的前面,鳥就會怎么樣?(鳥就會受驚,會飛走)
小結: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鳥是這樣的,那么畫上的山、水、花、鳥是怎樣的?作者又是怎樣寫畫上的山、水、花、鳥的呢?請跟老師來看看。
二、創(chuàng)設情境、補充詩句。
1、請一位同學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畫中的“山”有沒有顏色?要求學生把看到的告訴同學。(板書:遠看有色。)
2、請一位女同學來到畫的前面聽一下“水”有沒有聲音?要求把聽到的告訴同學。(板書:近聽無聲。)
3、請一個同學說說,圖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節(jié)開的?(春天)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了,為什么它還開著?
(板書:春去還在。)
4、請一同學到畫前面來模仿一下平時趕鳥的情景,讓別的同學看看鳥怕不怕?即它會不會飛走?板書:人來不驚。
三、齊讀詩句,板書課題。
1、齊讀詩句。
2、給詩加上題目。
3、弄清題目與詩句的關系。(謎底謎面)
四、自讀課文,讀準生字的字音。
1、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找出生字并劃上線,多讀幾遍,記住字音。
3、誰愿意把課文讀給老師聽一聽。(指名讀)
4、愿意讀的站起來讀。
五、齊讀課文,試著背誦。
1、齊讀課文。
2、試著背誦。(以最先用紅筆板書的“山、水、花、鳥”四個字為線索來背。
【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07-24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12-01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09-04
高中語文優(yōu)秀教案09-06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3-01
《燈》高中語文教案08-26
高中語文教案【精】12-23
【熱】高中語文教案12-19
高中語文教案【熱門】12-06
高中語文教案【熱】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