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公儀休拒收禮物》文本解讀
別忽視了“常識”——《公儀休拒收禮物》文本解讀口削威
有些老師在閱讀課文時,往往特別相信文本,相信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也許是因為潛意識里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個學生,一個聽話的學生,一個不敢輕易提出疑問、困惑的學生。結果文本中一些“常識”性的問題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擦肩而過。
《公儀休拒收禮物》,獨幕劇,改編自《史記·循吏列傳》,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課文內容看似淺顯,細細品讀卻回味無窮,處處精彩。
“常識”之問一:為什么說
“一直有魚吃”?
文中有一段公儀休對弟子子明說的話:
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按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xiàn)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這是文本的核心片段。用心讀一讀,一個疑問也就出來了,這里公儀休說自己“一直有魚吃”,可前文中他卻說:“我已經(jīng)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彼說:“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憋@然,這是前后矛盾的地方,該怎么理解這里的“矛盾”呢?
我們不妨再聯(lián)系公儀休所講的“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這里的“天天有魚吃”和“一直有魚吃”是不是一個意思呢?“天天有魚吃”不用解釋,而“一直有魚吃”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明白,這是相對于“犯了法,成了罪人”而言的,想一想因為收了別人的魚而要違犯國家法紀,成為囚犯,連自己的自由都沒有了,還能奢望吃什么呢?再想一想現(xiàn)在自己雖然不能天天吃得上魚,可過一陣子還是能買來吃的,不也能算是“一直有魚吃了嗎”?這筆賬,跟孩子一算,自然容易理解公儀休樸實而又真實的想法。但,若是對這里“常識”性的矛盾熟視無睹,必然錯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體會,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常識”之問二:為什么說一定
“要按人家的意思辦事”?
還是這段話,公儀休說“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按照人家的意思辦事”,可前文卻有這樣的描述:某大夫的管家提著兩條大鯉魚,滿臉堆笑地對公儀休說:“大人,我家主人說,您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兩條活鯉魚,給大人補補身子!
對比一下這兩段文字,我們不妨以一直目睹事情發(fā)展的子明提出這樣的疑問:這位大夫送魚來只是說給公儀休補補身子,可并沒有說讓公儀休按他家那位大夫的意思辦什么事呀!
也許有人會說,這也算一個問題嗎?人家怎么會平白無故送魚給你呢,現(xiàn)在有人送東西給你,一定是有什么事情求你——這不就是個“常識”嘛!的確,從成人角度來看這是個不用再問的問題?晌覀儎e忘了,學習課文的是孩子,是十來歲左右的兒童,在他們純潔、簡單的世界里,收到一些別人送的禮物也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再說,送東西的人還說得這么動聽,哪里還會想到收了魚之后可能發(fā)生什么事情!其實,要讓孩子理解這一點并不難,我在教學中和孩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你們看,這位大夫送魚時只是說讓公儀休補補身子,并沒有提什么要求,為什么公儀休還是不能收下這魚呢?
生:……(回答不出)
師:大家想一想,如果公儀休收下了魚,后面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
生:我想如果公儀休收了魚,那么這位大夫可能就會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如果公儀休收了魚,這位大夫一定會想:這魚可不能白送,一定要找他辦事!
師:嗯!那么要是公儀休不答應大夫提出的要求,結果會怎么樣呢?
生:這位大夫一定會告訴國王,說公儀休收了他的魚,讓國王免了他的官職。
生:這位大夫還有可能會告訴全城的百姓,說公儀休收了別人的禮物,讓他失去全國人民的信任,這樣他的官還是做不下去。
你們看,從古到今,真正清正廉潔的人不僅要嚴于律己,同時還要勇于識破他人的險惡用心!抓住了這一問題,孩子也就能夠深度理解公儀休不收魚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公儀休最后講的那段話那么簡單?此破降囊惶帯俺WR”,卻成為孩子走進人物心靈深處的一把鑰匙。
“常識”之問三:為什么說
“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
公儀休對這位大夫送魚的動機心知肚明,不想收、也不能收他的魚,他該怎么說“不”呢?讓我們來聽聽公儀休說的這番話:
謝謝你家大人的盛情,可這魚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現(xiàn)在我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請你務必轉告你家大人。
這位管家有沒有聽懂公儀休的話,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不妨想象一下,當管家把這話轉告給那位幕后的大夫,他一定徹底明白公儀休的態(tài)度了。此時,我們也可以假想一下公儀休和這位大夫進行一次簡潔明了的對話:
大夫:宰相大人,我有些事想請大人幫幫忙,這可能不符合一些法紀,但我可以送上您十分愛吃的魚作為酬勞。
公儀休:一切按國家制度辦事,你我都不例外!這些魚就請你收回去吧!
公儀休當然可以把這位管家連同那位幕后的大夫一起訓斥一頓,再叫管家把魚提回去?墒枪珒x休沒有這樣說,他以“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為借口,不僅表明了自己堅決的態(tài)度,也展示了作為一名宰相的氣度與涵養(yǎng)。我們能讀出什么呢?你們看,公儀休聽出了別人甜言蜜語背后的風險,同時也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說話本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首先要學會“聽”,不僅要聽“話”,還要聽“音”;還要學會“說”,有些話不好直說,就要想個辦法變換一下方式智慧地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就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自己的意思不好直接告訴對方,又要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態(tài)度。很多人長大了也不會用合適的方式說“不”,結果要么一言不合,拍案而起;要么不明不白,委屈了自己。用生活中的“常識”來解讀這一文本,這里潛藏著多少說話的藝術呢!
由這篇看似淺顯的文本解讀,我不由想起近期聽到的一則新聞。在2012年全美SAT考試(類似于高考,考試成績是申請大學的必備條件)中,參加考試的華人學生無論是總分,還是單項分數(shù)都表現(xiàn)出比較明顯的優(yōu)勢,唯獨在批判性閱讀這一項目上的得分卻連平均分都沒有達到。顯然,這與我們長期以來過于相信文本、依賴文本、崇拜文本不無關系。批判性閱讀,不妨就從多提幾個“常識”性問題開始。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公儀休拒收禮物》文本解讀】相關文章: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08-22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03-30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15篇03-30
四年級語文教案《公儀休拒收禮物》08-22
公儀休教學反思01-10
公儀休教學反思15篇01-10
文本解讀,更要有“兒童視角”08-20
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策略08-23
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思考08-18
小學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文本解讀的策略研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