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年味
過年的時候,既是集中盡孝的日子,也是求神祈福的日子。
古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的眾神,世人都頂禮膜拜。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和保護神普羅米修斯,愛神丘比特,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眾所周知。去年的一場天災,將中國道教中的雷神、火神(降魔克毒之神)推到了前臺。其實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也很多,如財神、灶神,也是家喻戶曉。
記憶中,小時候臘月里第一頓可以放開肚皮吃大魚大肉的日子,是所謂“下神”的這一天。中國人最講究“吃”,所有人見面的問候語幾乎都是“吃了嗎”,我們沿海地區(qū),更是圍海煮鹽,鍋灶遍地,于是便有專門供奉的“灶神”。灶王爺掌管著廚房平安,家宅安寧。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須上天匯報,人們便做出富貴的樣子,隆重“送灶神”,祈求其“上天言好事”,然后再請下灶神等諸神,禱祝其“下界保平安”,即所謂的“下神”。
送灶的日子是固定的,可下神的日子卻各家不盡相同。最早臘月二十六,最遲也必須是除夕這天,主要依據(jù)是家庭里孩子們的多少和年齡大小。父母長輩們早就盤算著:既要盡早解了孩子們的饞,又要不至于吃多、吃葷壞肚子,在過年期間帶來不好的兆頭!岸拖律瘢挼貌坏眠^門!边B小孩們都會笑話,除夕下神,簡直就是添亂!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家都會安排在臘月二十八,這樣,既可以避開太忙,又有應急處理的余地。
下神的祭品是很豐盛的:蒸熟了的咸豬頭;煮好的鮮封老母雞;一條鰱魚或鯉魚;(必須具備的“六只眼”)再有豆腐一塊,大蒜一根;還要準備幾根茅草打一個結(jié),可能算是一個草標,祭祀專用。
下神的儀式是極虔誠的:主人洗凈手臉,用大的托盤裝好新出鍋的祭品,捧放在主屋中央的家神柜上;點上三炷香,祈禱禮拜;再到戶外燃放鞭炮,回來取了那草標,雙腳并攏站齊,把草標扔到屋上。
總是不等大人們做好這些程序,把祭品端回來,廚房里奶奶已手撕著咸肉,燕子育雛似的,一塊塊放進早張著的小嘴。常常吃到嫌咸口渴,或油膩滑腸。一年里僅有的日子,大人們不忍心控制,孩子們哪控制得。
現(xiàn)在的條件好了,家家戶戶,天天過年似的:下神的日子都設(shè)在除夕,省事;下神的祭品也都是一只雞蛋、一塊生肉、一條魚代替,簡單;更沒有了那種神秘感、虔誠心,迷信。好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有這些個繁文縟節(jié)、歷史傳承呢!
都說年味淡了,我認為不對。倒是覺得:年味變了,變得簡便、快捷,變得科學、大眾,變得更人心貼近了!
【記憶中的年味】相關(guān)文章: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07-25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02-20
記憶中的年味優(yōu)秀作文08-01
記憶中的年味優(yōu)秀作文12-21
我的年味專屬記憶03-01
“三味書屋”中的“三味”08-15
“讀”中品“味”08-08
記憶中的幸福08-17
記憶中的作文07-25
記憶中的味道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