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通用10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1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要讓學生學好數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學生的主要思維形式是直觀形象思維,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對學生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這樣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腳,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會逐漸產生怨學情緒。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yǎng)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將使學生受益匪淺。在此我就如何激發(fā)學生數學興趣談談淺見。
一、盡量用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盡量用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讓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鉤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形象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采用直觀教學,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教學"看得見,摸得著,能直接說明問題,能幫助理解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小學生的思維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象思維占主體的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可是他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為了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時,讓學生先擺10個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擺6個圓形,并向學生說明擺的時候要從左邊起,把圓形和三角形一個對著一個地擺。教師問:"哪一行擺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圓同樣多?請你們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看看畫得對不對?再畫出三角形比圓多的部分。"接著問:"同樣多的有幾個?三角形比圓多幾個?"再啟發(fā)學生想,三角形比圓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組成的?多的部分是幾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三角形多,圓少,三角形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圓同樣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圓多的部分,從而體會到多的數能分成兩部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三、讓學生親自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讓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愉快,才能激發(fā)學生高昂持久的興趣。常言說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了活動,經歷了建構知識的過程,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獲得的知識較深刻;同時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興趣濃厚。要盡可能多的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fā)展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設計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給每組學生提供6個長方形硬紙板,讓每一組學生糊一個長方體紙盒。學生在挑選紙板糊紙盒的時候,就會體驗到只有相對的兩個長方體硬紙板大小相等、形狀相同,才能糊成長方體紙盒,從而對長方體面的特征產生感性認識。第二次,讓學生利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在插框架的過程中,體驗到只有把12根木條分成3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長短相等的木條才能插成長方體框架。從而對長方體棱的特征產生了感性認識。再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教師的提煉,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手腦達到有機的結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數支配,容易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把學科特點、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學生才愿意學,主動學。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不會產生厭煩感,給學生以新異感,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保證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2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思維學科,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與結構、思維方式與方法、數學思想與觀念。而這些應該在每堂課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因而,我們的每一堂課就必須都實現有效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可謂是如魚得水,但不可否認,一些教師的教學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學生,教育學生,學生仍然不是課堂的主人。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fā),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認真聽數學”為“動手操作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guī)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并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第二,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采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guī)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認識意義上的重演。讓學生踏著前人的足跡部分地重新發(fā)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系。對于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3、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課改以來,廣大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學習只流于形式,把“合作”變成了“合坐”。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認真進行分組、組內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職責等工作外,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一是合作交流應建立在學生認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礎上。二是合作交流應以一定的時間作保證,并在學生進行了較充分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僅僅是學生之間,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不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
4、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二者沒有優(yōu)劣之分。教師在教學中要使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fā)揮個體作用,又發(fā)揮群體效應,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作為剛接觸一年級的教師,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擔子之重。由于低年級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不足,總結檢查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3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獲多多。
數學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數學的功能不斷擴大。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應具備的文化素養(yǎng)之一。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要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如脫離生活而只知盲目計算,就會變成紙上談兵,變成書呆子,鬧出大笑話。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下面我就談談這一學期來的做法。
一、在知識與技能方面
在實際的情景中能正確的認、讀、寫20以內的數,并能認識記數單位個、十,知道20以內數的組成和順序,學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會計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教材,初步學會估算。
在現時的情景中,能正確認識整時,半時,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
培養(yǎng)從生活情景中抽象出20以內的數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識。在認識圖形的過程,發(fā)展了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間概念。
二、能力的培養(yǎng)
在現實的生活中能與同伴交流,發(fā)現并能提出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初步學會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的數學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很強,而小學生卻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為此,我在教學新知時盡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簡單減法應用題”我先拿來5個蘋果,把其中2個送給一個同學,再讓學生根據我的做法用兩句話表達出它的意思,此時學生能說:有5個蘋果,送給xx同學2個,還剩3個。在這道題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和物品自由的編一道應用題,學生很快就編出了很多,我抓住機會告訴學生像這樣的`題目在我們的數學里叫做應用題,從而初步了解了應用題的概念。再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先介紹常見的電冰箱、粉筆盒、墨水瓶等實物后問:誰知道它是什么形狀的?在此同時也讓學生進行討論、探索長方體跟正方體的特征,一下子說出了很多,最后,我要求學生用硬紙分別做一個正方體和一個長方體。這樣,學生對抽象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有感性的具體認識容易記憶,懂得運用,為學習它們的表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本學期,我所擔任一年級數學的同學都存在著智力上的差異,由于每個兒童的生活條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維方式等不同,他們對同一數學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過分強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樣化,允許每個兒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例如:教學“9+5”時,可以是“4+5+5”也可以是“9+1+4”或者“4+4+1+4+1”等。針對學生的解答的方式,再引導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對能解答出得數同學我都給予肯定,通過不同的方式給獎勵,讓他們體驗到創(chuàng)造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不少數學問題是從實際中來的知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實現了多維目標把握了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從知識能力方面確立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的經驗。
在教學中改變了教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現象,努力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完成練習題,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潛能。
創(chuàng)設性的開發(fā)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根據新的課程理念,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沒,而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對學生實現多元化的評價理念,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評價成為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4
今社會是法制社會,大多數人都學會了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山鼛啄陙恚嗌倌陮W生由于法制觀念淡薄,缺乏基本的常識而違法犯罪的事件仍時有發(fā)生。青少年正處在學知識,長身體階段,也是確立世界觀、是非觀、法制觀的時期。祖國的未來要靠這一代,因此,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決不能忽視道德品質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內容。鄧小平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我們應該從小學生抓起,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意識,引導其健康成長,以預防青少年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教師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課堂,對學生的教育也更多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因而學科教學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結合這段時間的教學,我淺談一下自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體會。
首先,法制教育讓學生對法律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學生能夠知法、守法,特定情況下還能用法。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時,對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鍛煉》。
其次,法制教育的`滲透要求教師要做到深入理解和鉆研教材。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施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只有仔細琢磨,認真推敲,才能駕馭教材。并不是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堂課都適合滲透法制教育,因而要依據教材的內容而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再適時滲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壞教材原意。
滲透內容的分量要適中,目標要恰當。滲透法制教育內容的分量要恰到好處,不占用過多教學時間,防止將數學課上成一堂法制課。滲透內容還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既滿足學生成長和走入社會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
總之,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內容加強了學生的法制教育,同時也讓教師對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5
我通過學習,思想上更清楚了,我們搞創(chuàng)新教學是時代的需求。下面談談我今后如何來搞好創(chuàng)新教學的。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使用新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要的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二,搞好創(chuàng)新教學,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對新課程,教師要首先轉變角色,確認自己的教學身份。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另外,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來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的實際出發(fā),利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摸索新的學習方法,教師起到從旁協助的作用。
總之,新課程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們只有跟著新的方向,搞好創(chuàng)新教學,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6
在教育局的統一安排下,我從xx月xx日至xx日參加了由教研室教研員王常風組織,在大壩培訓點的國家級遠程教育培訓,這次培訓非常適合我們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當前,國家對教師的培訓工作非常的重視,首先投資力度非常的大,覆蓋面也比較廣,因此,對于我們教師來看不斷加強業(yè)務論學習,拓展知識領域,進行知識更新,是我們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
雖然這次培訓的時間很短,僅僅只有六天,但對我來說受益匪淺,作為學校一名培訓學員,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所以以這次培訓為契機,積極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更新了觀念,開闊了教學研究的視野,充分認識到了現代教育教學媒體在教學工作中的特點和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1、培訓學習讓我了解了國家一些發(fā)達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專家的新理念和很多的教育教學經驗,維護知識。
2、在我們農村小學,大家對網絡方面的知識較為貧乏,大多數人還從未接觸過網絡知識,還不能超前地認識到網絡帶來的好處。因此為了提高大家的認識,老師不僅采用實物演示的辦法,而且還為我們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
3、同時在這一次的培訓中我們不僅學到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和其他學校管理人員以及教師之間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暢所欲言,互相討論、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讓老師來幫助解決,這樣使得相互之間都得到了學習、鞏固知識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通過培訓我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來充實我們的專業(yè)技能,同時也成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也希望能夠多舉辦這樣的培訓活動,以便更好地為各位老師提供學習的機會,使我們的的教育教學水平能更上一個臺階。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7
創(chuàng)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呢?我的體會是:
一、在教學目標上,做到“上不封頂”。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跋乱5住保侵敢裱虒W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我會學”。
創(chuàng)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fā)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皩W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chuàng)造。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chuàng)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chuàng)設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
在設計好教師“引”的前提下,我還十分注意學生“學”的設計;一是讓學生帶著教師“引”的問題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懂和會,即求“會”,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帶著“為什么”去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達到對新知識解決問題辦法的認同,即求“同”,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過渡;三是帶著“這是唯一的嗎?”質疑去自學,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于無疑處見有疑,從而激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和辦法,即求“新”,這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芽。當然,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題一課所能完成的,只有堅持持久,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是會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學練習中,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在“會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chuàng)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中得到保證的。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題的設計,我的做法是:一是層次分明,既要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展題;二是形式要新穎有趣,就是說練習題既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三是條件要發(fā)散多變,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反復實踐才能解決;四是適當運用一題多解等等。
總之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8
在數學教學中,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身心實際情況,經常采用游戲教學、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教學等方式。通過兩個月的教學,使大多數學生掌握了11到20各數的認識,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掌握了新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回顧兩個月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在三年級學生數學教學中應貫徹以下幾點:
第一、在教學中力求體現培養(yǎng)目標。在數學教學中我密切注意數學本身的系統性、科學性,同時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能具有初步的計算能力和應用新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在教學中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于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差,接受新知識的過程很慢,且容易忘記,所以在數學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環(huán),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學方法,學生對于數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難,但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識,是學習數學最基本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適當增加教學層次作相應的知識鋪墊,使難點分散,使教學內容達到學生能夠接受的水平,根據教學內容的難度和強化學生記憶的.需要,適當增加訓練步驟。
第三、在數學教學中加強了直觀教學。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較困難,使用概念時也比較紊亂。根據這一情況,加強了直觀教學,注重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運用法則。強調了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中運用數小棒、數手指的形式鞏固數概念的形成,使學生在強烈感知的基礎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最后、在數學教學中還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進行必要的調整,使每位學生都能對數學產生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以便使每位學生都達到更佳。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9
再次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chuàng)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彼^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讓學生體驗“再創(chuàng)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chuàng)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fā)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第二、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薄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第三、讓學生體驗“說數學”。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為“個人創(chuàng)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第四、讓學生體驗“用數學”!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苯處熞獎(chuàng)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采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yè)員怎樣找錢?最后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yè)員,營業(yè)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后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guī)律。以此類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習題。
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游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 10
《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學課程應該以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不僅要適應全體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更要讓每個人都能受益于良好的數學教育。因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著不同的素養(yǎng)和天賦,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主體性地位,注重學生自主發(fā)展,促進每個學生在數學上的不同形態(tài)的成長。
我們知道,學生天生具有探索式的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在與客觀世界的交互中逐漸形成。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學生積極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新知,并從中汲取新的知識和經驗。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境出發(fā),為學生提供了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角,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合理,靈活。下面談談我對學習《課標》后的幾點體會。
一是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需要將數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根據《課標》的要求,我們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更好地理解、發(fā)現和應用數學知識。為了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可以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消除他們對數學的陌生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事例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實例進行思考、分析和探索,從而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能體驗到數學給生活帶來的實際幫助。
二是強調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能力;
三是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因為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我們需要認識到并承認這些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促進他們的成長。
學習《課標》,我學到了很多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的許多理論知識。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教師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通過教學技巧和藝術手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親和力,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學習的動力,由厭學轉變?yōu)闃穼W,最終達到能夠自主學習的目標。
二、引發(fā)數學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問題,才會有反思,才會有思想,才會真正感悟到數學的本質和價值,也才能在創(chuàng)新意識上得到發(fā)展。
三、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是和日常課堂教學行為緊密相關的,認真聽講、善思好問、預習復習、認真作業(yè)、質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這些學習習慣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刻意誘導,潛移默化。
四、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該將這一點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通過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來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所謂恰當的學習方法,就是指能夠反映數學學習特點并且對學生而言既適宜又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方法,以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包括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平衡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教師要用啟發(fā)性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靈感和方向,而學生則需要給教師反饋、分享、調控和反思。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這應該貫穿整個數學教育過程。
我在本次學習中,深入了解了小學數學新課標的理論知識,這讓我對如何更好地指導我的學生們學習數學有了更明確的思路和方法。我將會把這些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幫助我的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巧。
【小學數學教育故事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育心得體會01-22
數學教育敘事故事08-18
小學數學教育理論心得體會04-18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心得體會06-27
小學故事教育紀實08-16
小學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5篇02-07
小學數學教育心得02-01
小學數學教育敘事08-18
小學數學教育隨筆08-08